文化研究學會2008年年會徵稿啟事
樂‧生‧怒‧活:風格運動、生活政治與私眾社會
Enjoy Living, Raging Lives: Style Movements, Life Politics, and Personal Society
會議日期:2008年1月5、6日(星期六、日)
主辦單位: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文化研究學會
會議地點:文化大學
聯絡電話:0932-102121(賴貞伶)
* 本次大會可接受的提案形式有:單篇論文、自組子題、圓桌論壇等三種。截稿日期:2007年6月1日
* 單篇論文申請人請寄中文摘要(800字以內),首頁左上方註明欲參加之子題或開放議題。並請附上作者簡歷(brief CV)(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
* 自組子題申請人請附上子題名稱、構想、該子題發表人名單、子題與簡歷。
* 圓桌論壇提案亦請附上構想、引言人名單、引言子題與提案人簡歷。
* 本年會發表論文及摘要均無稿酬,格式請依學術論文格式撰寫。
* 請以e-mail 寄到文化研究學會 csa.taiwan@msa.hinet.net
* 論文摘要(經年會籌備委員會初審後)審查結果公告日期:2007年7月15日
* 論文截稿日期:2007年12月14日
* 若有任何詢問,請逕行與學會秘書處聯繫。並請參考文化研究年會議題規劃。
截稿時間:2007年6月1日
摘要請寄至:csa.taiwan@msa.hinet.net
※會議主旨:
Lohas、慢活、春吶、良心旅遊、乃至保留樂生院運動,在在都顯現出,在傳統政治場域糾結、停滯,甚或已然僵化的同時,向來被認為屬於私領域的生活方式與風格,卻漸漸發生了各式各樣深層的變化,以及新的實踐與聚合的可能。是否在資本主義徹底滲透入全球的各個角落,乃至即將反噬而造成生態浩劫的此刻,人們也真正開始意識到,生活這樣的微觀層面作為一切的根本,以及這種風格實踐所具有的切身政治效應?而從這樣私人眾多的另類選擇所摶成的新興文化形構,又將開啟怎樣關於未來社會的可能呢?改變已在我們周遭發生,而向來以關注變化的敏銳觸感自許的文化研究,也將即時地加以檢視以及思考介入的空間與可能。
從生活出發,本屆的文化研究學會邀請大家,進行關於生活政治,風格運動與私眾社會各層面的探討。在喜怒哀樂的情緒裏反思生活、社會、文化、運動等不同面項交織穿插的意義。本會涵括下列的相關子題,但也設有開放議題,歡迎大家自由投搞。
※年會議題規劃:
● 草山專題
策劃: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系)tpofen@yahoo.com.tw
草山,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繞的山谷地區,原為凱達梧蘭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清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派遣郁永河來台採辦硫磺,做為製造火藥原料。大正十二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草山、北投「御清遊」正式揭開了草山大規模觀光開發的歷史。歷經戒嚴時期蔣家御用花園、國民大會政治舞台,到民眾休閒旅遊的國家公園,察地景、洗溫泉、賞櫻花、看海芋、啖野菜、觀天象、夜幽會、養生息、貽天年,草山不僅是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也成為台北都會區最重要的休閒旅遊區、最高級的別墅住宅區。草山是台灣許多地方發展的縮影,體現了台灣環境開發的環境議題,徵求貼近草山文化的各類政治批判、環境議題、觀光旅遊、地景變遷、文化消費,共同發掘草山的多元面目,書寫草山的文本。
● 樂活(LOHAS)
策劃:葉秀燕(東華大學民族文化學系) joyceyeh@mail.ndhu.edu.tw
2007年初,台灣的高鐵,在南北急速的奔馳,帶動不同的地景消費與生活節奏。同時,一股追求「慢食」、「樂活」的生活型態,也在全球和台灣發燒蔓延。「樂活」源自英文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音譯 LOHAS。本子題希望透過反思「樂活」的文化價值,深入探究日常生活消費與環保永續實踐之相關主題。本子題歡迎「樂活族」實踐者及學者透過樂活經濟 (如有機健康食品、生態旅遊、到強調環保再生材質的綠色建築,二手用品與身心靈修課程)等相關文化創意產業,對生活風格、品味時尚、有機健康,消費倫理、環境永續、社會正義,如何有機,怎樣樂活,及樂活的迷思等議題,進行更寬廣的對話與探討。
● 參照.亞洲
策劃:蔡如音(台師大大傳所)etsai@cc.ntnu.edu.tw
亞際間批判聲音的 連結,在比較電影、殖民空間、思想史、酷兒文化、女性主義、消費與媒介文化等領域已經累積了一些能量。上一屆的年會,有橫向探索東亞作為「命運共同體」的討論,也有酷兒文化的亞際對話。這一次,讓我們回到一個原點:亞洲的視野是怎麼進入到我們各自的研究興趣和議題?而所謂亞洲的視野意味著什麼?是指研究的 範圍牽涉某個地理區域或再現空間的政治(如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冷戰的亞洲)?或是在知識生產和實踐過程裡參照了特定在地的論述,甚至進而產生了有機的、具備傳承網絡的知識?本子題以擴大亞洲的批判能量為目標,邀請各位來稿超越「東亞認同」之觀點、探討亞洲參照需求的條件和可能。比如說,透過怎樣 的機緣,會(已)讓我們意識或經歷到亞洲互為參照(無論是跨國、跨在地、跨階級、跨性/別、跨種族、跨次文化場景)的需求?什麼樣的議題(像是社會運動、失業、消費、文化生產、歷史探究、發展主義等)可以是亞洲對照與連結的入口?特別歡迎研究生自組相關議題圓桌。
● 「幹」生活
策劃:林純德(文化大學大傳系)dcdlin38@yahoo.com.tw
生活關乎性別/身體,生活更是性實踐的場域,當性、性別、身體已然「開放而脫序」之際,性/別壞份子如何構築她們的另類生活型態呢?有別於反色情女性主義者的簡化思維及厭惡情緒, 對於「幹」此一爭戰性的操演的意涵(誰/什麼「幹」誰/什麼?怎麼「幹」?為什麼「幹」?「幹」哪裡?以什麼樣貌「幹」? 用什麼「幹」?「幹」的人/物數?「幹」的頻率?「幹」的效應?),酷兒運動份子則力求複雜化、多元化、基進化,並從中匯集充沛的反抗性/性別/身體規範的動能,更反生出得以持續性地與「恐色情」意識型態周旋、作戰的政略。本子題廣邀各界共同關切、思索、呈現一群「幹/活」在性/性別/身體常模以外的異類怪胎的多元而基進的生命實踐,諸如(但絕不限於)「多P淫亂」的男同志、「自己搞大肚子」的拉子媽媽、「歪搞」身體的跨性別族群、皮繩愉虐邦、賺吃/援交/公關的查某/查埔/第三性、中老年/原住民/外勞/殘障同志的性實踐、雙性戀主體性的打造、劈腿濫情的異性戀男女、自慰/戀的美學、色情媒介從業者與愛好者. . .等等。
● 流行音樂的生態文化探討
策劃:楊祖珺(文化大學大傳系)tc.yang@msa.hinet.net
青年文化藉由歌曲形式的創作與展演,在各類媒體及活動中呈現,始終饒富創意又能引起討論與發想。從1920年代迄今,台灣青年透過劇場、街頭、社會運動、影音媒體、電子網路、線上遊戲、甚至現實政治活動的管道,將年輕人的感情與想像,透過音樂的媒介表達出來。這其中可能拼湊的文化,從民間到統治階級、從殖民到後殖民、從「西方」到「東方」等等,其中的混合文化所透露的訊息,甚至可能超越了世代差異的記憶與感受。舉凡青年流行音樂的政經、文化、歷史等脈絡,音樂型態及模式的探討、青年流行音樂的消費文化、青年流行音樂與公共生活…等等面向的探討,敬請不吝賜稿。
● 體育生活(與)文化研究
策劃:王智明(清華大學外語系)cmwang@mx.nthu.edu.tw
本子題旨在探討體育生活與文化研究的關連,企圖在台灣文化研究學界內部開啟批判性體育文化研究的討論,並藉此與其他相關學術範疇(傳播/媒體研究,體育社會學,體育文化政策,台灣史)進行聯結與跨學科的討論。特別是當運動的範疇不只侷限於體育館和操場,而滲入並深入生活的週遭(如健身中心、公園、街舞,圍棋,乃至飆車)的時候,體育生活的意涵與想像究竟是什麼?它與民族主義、資本運作、身體展演的關係又是如何?透過棒球、籃球、圍棋、桌球、田徑、乃至於瑜珈與國標舞等運動,體育又是如何介入台灣的文化歷史與日常生活的呢?本子題涵納的議題大致如下:
一.如何定義與理解體育文化研究:體育文化研究的想像是什麼?具體的議題為何?理論資源又有哪些?
二.體育文化研究在台灣的脈絡:如何寫台灣的體育文化史?體育文化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三.體育文化與性別:女性主義如何介入體育文化研究?體育活動又如何形塑與挑戰性別角色?體育文化消費又如何被性別化?
四.體育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全球化與人才外流/留,職業運動,明星制度與媒體關係,民族主義的掛勾,民族情緒與資本運疇的衝突
五.體育文化,運動評論與書寫:體育書寫的文學性,運動評論與美學政治
六.運動、健康、生活:「健體塑身」與「保健養生」的運動想像
● 旅居/居旅
策劃:李明璁(台大社會所)mtlee@ntu.edu.tw
全球在地化造成了時空經驗的重組。透過日常媒體與網路使用,人們的身體還未出發,感知與心智已展開旅行;相對的,在基於各種不同意圖的跨國流動中,人們的身心卻又嘗試著程度不一的落地生根。當固著與流動不再是二元對立、而是現代生活的一體兩面,我們該如何理解其中的動態及辯證?舉凡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文本旅行或移動幻想、乃至觀光、旅行、寄居(sojourn)、流放(exile)、遷移等不同旅∕居層次的跨文化實作,都將是此一子題感興趣的研究課題。
● 聽覺文化
策劃:李明璁(台大社會所)mtlee@ntu.edu.tw
耳朵沒有蓋子,聲音一直流進來,但這卻不表示,我們的聽覺足夠「開放」。事實上,相對於影像和視覺,幾乎成為當代文化研究的核心議題,我們對於聲∕音及聽覺的社會建構與文化意義,還有待投入更多理論與經驗上的討論。這個panel歡迎所有與聽覺文化之生產、消費、再現、規制及認同有關的論文,諸如各類音∕樂文本、展演活動、科技使用、聲音地景(soundscape)、音樂社群、甚至是研究方法論等等。
● 文化惡搞(culture jamming)
策劃:畢恆達(台大城鄉所)hdbih@ntu.edu.tw
我們在一個品牌無所不在的世界裡呼吸,身上穿著CK內褲、Nike球鞋;早上用Colgate刷牙;到McDonald吃早餐、喝著Coca-Cola;開Toyota汽車、聽Sony音響;到了辦公室使用IBM電腦、Microsoft作業系統、HP的印表機... 而各種品牌更透過充斥公共空間的廣告看板宣傳一種快樂幸福的生活意識形態。「文化惡搞」就是要使用媒體原來的宣傳手法加以轉化,進而達到批判原有宣傳自身的目的;使用最經濟的手法,卻讓企業的真實面貌「現形」;它是一種對抗企業行銷的公共行動。你,我,都可以發揮創意,扮演扳倒鯨魚的蝦米。不管是塗鴉、貼紙、泡泡計畫(bubble project)、行動劇、快閃行動、網站灌水...歡迎投稿,分享文化惡搞的創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