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建築。: 關於近期兩本文化遺產領域新書的一些註腳

關於近期兩本文化遺產領域新書的一些註腳

關於近期兩本文化遺產領域新書的一些註腳
榮芳杰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博士、逢甲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一、前言
在台灣的出版品市場上,「文化資產」叢書向來是冷門中的冷門領域,原著作品極少之外,外文譯作更是付之闕如。不過,今年卻有兩本新書值得在這冷門的文化市場中,極力推薦給大家閱讀。一本是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的邱博舜教授所翻譯的經典名著,由ICOMOS以及ICCROM的知名國際專家Jukka Jokilehto原著的《建築維護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正體中文譯本,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出版。另一本新書是由任職於UNESCO世界遺產中心法國巴黎總部的林志宏博士所撰寫的《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這兩本書的作者與譯者,長久以來都是我非常景仰與欽佩的學者專家。邱博舜老師不用多說,在建築領域內他可是以治學嚴謹著稱,再加上他在英國劍橋、牛津與倫敦大學的完整學術訓練背景,精通建築史、藝術史乃至於中國風水理論等專長,Jukka這本非常難翻譯的著作,放眼台灣也只有邱老師能擔此重任,尤其是在華文出版市場中率先將此書譯為正體中文版,實在是非常大的挑戰。邱老師同時也是我博士論文的口試委員之一,他在口試時所給予我論文的精闢指正,以及學術研究上的提點,至今仍讓我受用無窮。我想這本書的出版過程雖然歷經了一番折騰,但仍慶幸最後在邱老師的努力下也都順利解決。如同邱老師在書中序言所言,這本書真的是台灣從事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者,人人都應該要準備的一本書籍。
另一位新書的作者林志宏博士,我則是久仰其大名已久,雖然未曾謀面,但我也算是他過去幾年在台灣報章媒體專欄下的忠實讀者。過去幾年間,在不同媒體的連續專文刊載下,我是深深覺得台灣其實在各領域都潛藏著各種專業且有執行力的人才,林博士就是箇中好手之一。林博士出生在台灣宜蘭,目前已入籍法國,任職在UNESCO世界遺產中心的法國巴黎總部。《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這本書的出版,對於台灣一般較難接觸到的世界遺產內部運作的邏輯與經驗而言,林博士提供了非常大的視野與自省空間,這本書的價值不僅是在探討歷史文化的多樣性思維,我認為更大的衝擊是台灣早已知道很多的國際經驗與理論觀念,但我們就是欠缺最後臨門一腳的執行力,我想這點非常值得我們未來思考且需要產生執行動力。
二、註腳之一:《建築維護史》
 

建築維護史
作者:Jukka Jokilento(尤卡.約崎雷多)
譯者:邱博舜
出版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出版日期:201006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0233391
裝訂:平裝

2004年,隨同我的論文指導老師傅朝卿教授前往匈牙利參加《威尼斯憲章》四十週年紀念的國際研討會,會議中巧遇了當時我心目中非常景仰的國際學者Jukka Jokilento,也就是邱博舜老師這本譯作的原作者,對於第一次出席國際會議的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不過,這裡我就不多談關於Jukka的其他簡介,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在2004年寫的短文,在此不作贅述。參考資訊:http://blog.yam.com/fjjung/article/8035009
《建築維護史》這本書,我想先說明它的重要價值為何。首先,這本書的原稿是Jukka在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取得博士的論文所改編,該博士論文的原稿件已經被ICCROM放在官方網站上供人下載,有興趣的可連結至此網址,自行查閱下載:http://www.iccrom.org/eng/02info_en/02_04pdf-pubs_en.shtml該書主要是Jukka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結合了他在ICCROM所任職的心得經驗,從一個史觀的角度開始,探討我們在台灣所談的古蹟、歷史建築的文化資產保存脈絡。尤其在是文藝復興運動以降,人類開始有意識的對於歷史與文化物件的產生了保存思想,這個源起於歐洲社會的巨大變革,在考古學的帶動下,產生了一種由「收藏」開始的保存觀。
然而,我們在台灣常提到的古蹟「保存」(preservation)一詞的用法,其實已經不是其他先進國家常談論的用字。隨著國際趨勢的轉變以及國際政局普遍的穩定,二十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在社會經濟條件逐步穩定的狀況下,早已從單一物件的保存行動,逐漸邁入所謂的「現代維護運動」(modern conservation movement),時至今日,維護一詞的本身更含括了廣義的「文化遺產管理」(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這一連串的歷史演進脈絡,都可以在Jukka的書中一窺其貌。
本書的前五章,主要是在探討浪漫主義時代之前對於文化保存的各種歷程,尤其是所謂的「紀念物」(monument)在法國的論述及定位,這當中影響後世最深遠的理論,當屬第六章探討「風格修復」(stylistic restoration)的章節,從法國、英國、義大利開始,歷史性建築物的立面風格修復已經成為當時代的一種論辯,各種立論的相繼誕生都直接或間接的改變了日後以歐洲國家為主所制訂的《威尼斯憲章》的角色。但是無論如何,第七章所探討的「維護」概念,也將英國Ruskin以及William Morris的觀念提昇到另一種國際間大多數較為認同的論述。
該書第九章與第十章則是我認為目前文化資產從業人員所必須閱讀的章節。最主要的原因是無論歐洲國家的歷史發展如何跨越千百年的時間洪流,身處在亞洲的台灣,我們也許無法理解或回應那些歐洲社會的文化價值觀,但面對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國際趨勢,台灣仍可以從很多中性的保存或維護之道,瞭解我們身處台灣應該要關切與努力的方向。這當中最好的實踐經驗,剛好是林志宏所著的《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可以略知一二。
三、註腳之二:《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
 
作者:林志宏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008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525007
裝訂:平裝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Cultural diversity: the common heritage of humanity),這是《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1]》(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開宗明義所指出的基本觀念。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World Heritage and Historic Ci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versity,英文的書名並沒有全然翻譯成中文,不過大家可以從書中內文所提的1972年的《世界遺產公約》、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及2005年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幾個國際公約,可以看到「文化多樣性」的觀點如何反映在作者探討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文化多樣性之間的關係。
關於文化多樣性的概念,我稍微補充一下相關資訊:
文化多樣性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就猶如生物多樣性之於自然界一般,都是構成整體的重要部分。2001年的《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以及2005年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是目前全世界在討論文化多樣性的國際公約中,最重要的兩個圭臬。
依據2005年《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對於「文化多樣性」的定義:「文化多樣性」指各群體和社會藉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承。文化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弘揚和傳承的多種方式,也體現在借助各種方式和技術進行的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的多種方式。2001年的《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第五條提到,文化權利是人權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富有創造力的多樣性的發展,要求充分地實現1948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的第27條,以及1966年通過《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的第13(受教育權)、15條(文化生活權)所規定的文化權利。
回到這本書的內容,比較讓我感興趣且可以讓台灣好好思考的是,我列舉如下:
1. 文化資產保存科學研究的基礎工作不能放棄
作者提到20013月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遭當時控制阿富汗政局的塔利班政權所摧毀,事件發生後,位在法國巴黎的世界遺產中心當然得肩負起保護古文物的責任,因此在2003年以專案將「巴米揚谷考古遺址及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Bamiyan Valley)登錄為世界遺產,同年也將其列為「世界遺產瀕危名單」之中,這個動作當然也替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石窟的壁畫,找到了一個可以延續生命史的機會。
一起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複工程的日本國立文化資產研究所,分析阿富汗巴米揚兩座6世紀大佛石窟的壁畫,大佛雕像後有一片石窟區,是當時佛教僧侶居住禪修的住所。2008年初歐美和日本研究人員經過考證後提出論點報告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分析原子光譜學」期刊發表。研究員岡橋純子(Junko[2] Okahashi)說:「這是全世界最早油畫的明顯例證,盡管古羅馬和古埃及時期已經會使用油性染料,但是只用於醫療和化妝品。」這批石窟壁畫顏色有好幾層,除了油性顏料外,還分析出松脂、蛋白質、樹膠、鉛白等成分。而歐洲最早的油畫據信還要晚6世紀才出現,因此這項研究認為,不是柏林,不是巴黎,油畫的起源是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石窟的壁畫!
2. 國際合作交流與人才培訓
作者提到世界遺產中心經常透過「UNESCO及某會員國基金」的協定來援助其他國家的世界遺產,通常採取的模式是,出資的外援國,一方面加強與UNESCO合作的名義來獲得文化大國的美名,另一方面也藉此國際文化外援的策略,來幫助出資國家自己國內與受援助國家之間的產官學合作的關係建立。這讓我想起這幾年台灣與瓜地馬拉政府合作的案例,20046月我國得知位在中美洲的台灣友邦瓜地馬拉政府缺乏執行維護世界遺產的經費,瓜國擁有十六世紀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首都「安地瓜城」(Antigua Guatemala),該城市曾在197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我國非常認同瓜國政府致力於保存該西班牙殖民文化遺產的態度,因此,構想以「文化援助」的柔性方式,推動成立「安地瓜古城維護專案」,希望透過此專案計畫協助瓜國政府保存世界遺產,同時也能讓台灣的專業人才有機會直接汲取世界遺產保存與修復的經驗,將臺灣躋身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保存實務工作的行列。於是,2006年初,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外交部相關局處籌組「安地瓜古城維護專案小組」,並且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安地瓜古城文化遺產維護工程記錄執行計畫」。由該計畫主持人成功大學建築系徐明福教授與瓜地馬拉的聖卡洛斯大學(USAC)建築學院共同合作,針對安地瓜古城中的「聖方濟女修道院(Las Capuchinas)維護與再利用為文物館計畫」及「璜娜女修道院(Sor Juana de Maldonado)修復再利用為復活節博物館計畫」兩個案為操作對象。
本援助工作根據設計施工圖說及預算經費需求編列援助,由我國政府提供七十萬美元之無償性合作授贈瓜國執行維護計畫,台灣方面主要是擔任二個案款項工作全程施工記錄、修復技術紀錄及文物保存等相關研究工作。其中,聖方濟女修道院(Las Capuchinas)文物館已於2008年正式完工啟用,目前該館是以收藏西班牙前殖民與殖民時期雕刻及繪畫為主,館中同時以中文、西文及英文標示說明我國與瓜國首次的世界文化遺產維護合作計畫。類似這樣在地培訓(in-stiu training)的經驗,正是台灣所需要的國際學習管道,這條路線不應放棄。
3. 擬訂維護管理計畫將是台灣未來的首要任務
無論從書中所提到的各國案例,或是我們透過各種管道所學習到的新資訊,文化遺產的維護管理計畫已是目前世界各國的重要課題,這對於台灣長久以來一直將文化資產保存的重點放在古蹟修復工作上,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挑戰的目的不是在否定古蹟修復市場,挑戰的價值在於修復與維護應該比重要均衡發展,而不能傾全力於任何一方。然而,台灣過去積極在培養古蹟修復領域的專業人員,無論是透過古蹟修復的工地主任班或是其他課程研習,都過度彰顯修復工作在文化資產保存環節中的角色,相反的,文化資產從修復行為開始前的管理維護計畫則淪為次要。今年開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將「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分區專業服務中心」擴大為六個分區,今年以管理維護為執行重點,目的在於協助完成國定古蹟管理維護計畫研擬,這對於未來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將是新的展望與機會。
最後,附帶一提的是,林志宏博士將在今年827於台大城鄉所有一場新書的專題演講,有興趣的朋友也許可以前往聆聽。http://www.bp.ntu.edu.tw/news/news.php?Sn=84
四、結語
以上這兩本新作,我試著用簡略的文字做了點介紹,談不上是導讀,有點像是心得或註腳,一方面是我真的誠心推薦這兩本書供有興趣在文化資產領域的朋友閱讀,一方面是很多時候,台灣需要的是一股傻勁的人專注在某些特定領域,等待著未來開花結果,而我認為這些辛苦的作者值得我用力的推薦與介紹。
過去這四十年世界遺產中在全球性策略的政策推動下,為了追求一份具備平衡性、代表性以及可信度的「世界遺產名錄」,具體的透過加強世界遺產名錄的「可信度」(Credibility)、確保有效的「維護」(Conservation)世界遺產、提昇締約國相關「能力培養」(Capacity-building)的訓練、藉由良好的「溝通」(Communication)來促使大眾瞭解與支持世界遺產以及希望透過加強「社區 / 社群」(Community)的角色來達成世界遺產公約所欲追求的目標等「5Cs」的概念。
5Cs的概念,我常在很多場合提到,但我們似乎無法將它有效的延伸在台灣的環境之中。我舉例來說,以2001年開始世界遺產中心與幾個國際觀光組織所合作的「世界遺產觀光計畫」中就提到,5Cs的概念除了「可信度」以外,亦可以運用在世界遺產觀光計畫之中。例如:藉由遊客管理來達到世界遺產場所「維護」的目的;透過加強導覽人員的「能力培養」來訓練專業人才;透過各種不同的多媒體技術開發來達到世界遺產場所與觀光客之間的「溝通」;最後,加強世界遺產場所與「社區 / 社群」之間的互動。上述的解釋應該可以很容易「套用」在大家的腦袋之中,但我們要如何往下走,則必須靠我們自己了。
今年在巴西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年會,八月初甫結束,確定新增了21個世界遺產地,其中位在中太平洋與台灣有邦交關係的吉里巴斯共和國(Republic of Kiribati)今年也順利以「鳳凰群島保護區」(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為名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這對於台灣甫成立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而言,是一個令人非常振奮的消息,同樣因為具有傑出環礁生態價值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未來也不排除會朝向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方向邁進。即將在2012年慶祝世界遺產四十歲的前夕,台灣當然不能置身於國際事務之外,在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工作的同時,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既有的保護工作將持續進行,未來也將更積極開展更完備的維護與管理工作。
行文至此,文化遺產可有多少可以延伸的文化議題,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若要用更灑狗血的方式談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第7條提到的內文:「文化遺產是創造力的泉源」(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wellspring of creativity),文化的創新根源於傳統,文化資產必須加以保存、改進、以及傳遞,以便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創新、以及鼓勵問話之間的真正對話。
看到了嗎?文化遺產若好好利用可以做多少事?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在明年建國一百之際,你我都應該好好反省。藉這兩本新書,我順勢碎碎念了一下,請大家指教。


[1] 2001年的《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主要分為:
(一)認同、多樣性及多元主義(Identity, diversity and pluralism)
(二)文化多樣性及人權(Cultural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三)文化多樣性及創造力(Cultural diversity and creativity)
(四)文化多樣性及國際團結(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2] 原書作者在書中寫的是研究員谷口(Junko),但經筆者查詢世界遺產中心的職員資料,此員應該是日籍的Junko Okahashi,漢名應為岡橋純子,而非谷口,這個部分可能還需要再請教林博士正確的資訊。


11 則留言:

  1. 阿杰:
    託你的福,一切都好啦,
    謝謝你推薦這兩本書,
    尤其是第二本,
    要趕緊買來參考看看,
    還有林博士在城鄉所的演講,
    你會北上來聽嗎?
    也許我們可以約時間見面聊聊呢~~

    回覆刪除
  2. 好的~~我們保持聯繫喔!(^^)

    回覆刪除

  3. 前兩天在誠品西門店的最前面發現了林志宏博士這本新書,
    一時之間真的很詑異!!
    這麼冷門的新書居然可以放這麼顯眼的地方!!

    記下書名後,回網路書店比價,
    b開頭那家9折,k開頭那家79折,還可以扣紅利什麼的,
    總之我以312元買到了,提供給窮學生們參考~

    另外,您提供的城鄉所那個活動訊息,沒看到網頁有報名表,
    找了商務印書館的活動訊息有,得事先報名,
    http://blog.yam.com/ecptw/article/30045803


    回覆刪除
  4. 榮博士您好

    我是臺灣商務印書館行銷企劃,
    冒昧打擾。
    請問此篇文章能否於8月27日的活動中發給與會人士,
    並由本館轉寄(for媒體、書店通路等)、轉載(本館部落格)?
    我們會註明出處,
    非常感謝榮博士的分享。

    回覆刪除
  5. 陳太太明天要去聽林博士演講囉!
    另外跟您分享有關顏料的歷史,中世紀歐洲畫家需要顏料是到”藥品店”去買,因為顏料的主要用途其實是藥,治病或巫術煉丹用的,店的擺設就像我們的中藥店一樣。畫家所用的顏料大多是礦物,一塊塊的,買回去要自行磨粉才能使用。

    回覆刪除
  6. 邱老師那本翻譯得有夠爛!..本來滿心期待卻大失所望...從頭精讀簡直讀不下去慘不忍賭....單字亂譯前後不一致...句子翻譯處處可見中式英文.結構亂七八糟.不知所寫...後來查了才知道這本書是國科會的經典譯作計畫...邱老師找了研究生組讀書會一起翻譯...品質難以控制..最後全文校正看來也沒有做好...自己只好繼續讀原文..唉...只能期待長江後浪推前浪了...

    回覆刪除
  7. 板主回覆:
    俊融兄, 林博士的演講, 我沒福氣上台北取經, 一切都是公務菜鳥的原因,年休天數太少,暫時沒法跑東跑西, 但有機會到台北開會時,我們可以再約碰面:) 保持聯絡囉:)

    回覆刪除
  8. 板主回覆:
    沒問題

    回覆刪除
  9. 板主回覆:
    謝謝shareen的好康大方送!!
    有"牌子"的出版社通常都會將新書放在顯眼的地方!!
    關鍵是能在書架上放多久,哈哈, 希望大家都能開始關心我們自己的文化資產
    從自己生活週遭開始^^

    回覆刪除
  10. 板主回覆:
    歡迎轉載!!

    回覆刪除
  11. 板主回覆:
    水啦, 等你跟我分享聽後心得唷:P

    回覆刪除

Copyright © 。混沌。建築。 Urang-kur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