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建築。: 轉貼---活用澳門古蹟 當賭城,更當文化城

轉貼---活用澳門古蹟 當賭城,更當文化城

活用澳門古蹟 當賭城,更當文化城 

聯合國九分鐘就通過「澳門老城區」為世界文化遺產。
但是,澳門政府花了24年,才拿到這項榮譽。
 
撰文╱宋秉忠   
 
 
  2005年7月15日,聯合國只花九分鐘就通過澳門老城區為世界文化遺產。從此,澳門從賭城升格為文化城,大大提升了都市的魅力。
  據與會的澳門文化局官員透露,當天澳門申請案排在第八個,之前七個項目的討論,每一個都非常冗長,使得原來預計在14日討論的澳門申請案被推遲,變成15日凌晨第一個討論項目。
  由於先前的第五、六、七個項目都被否決,這位澳門文化局官員擔心得一夜睡不著。
   沒有想到,第二天一開始討論,不到九分鐘,與會代表就一致通過。
  聽到去年澳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一位台北市官員和一位香港記者曾不約而同地笑說,正是因為葡萄牙政府過去400年在澳門都沒有建設,現在才有老東西保留下來。
  實際情況恰好相反。在申請世界遺產這件工作上,澳門前後任政府展現了讓人佩服的遠見和執行力。



撤離之前


買下官邸變成博物館


  1982年9月中共元老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確定中共將會如期收回香港、澳門後,同樣面臨政權即將易手,澳葡和港英政府在古蹟維護上的態度卻完全相反。
  台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蕭麗虹,出生在香港,後來嫁到台灣,曾受文建會委託研究各國(包括澳門)都市空間利用。她形容:港英政府是能帶走的,儘量帶走,澳葡政府則是能留下的,儘量留下。
  像1920年落成的香港淺水灣酒店是典型的英式建築,1982年被拆,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才重建為購物商場。
  赤柱海灘是1841年香港開埠後,港英政府的辦公重心。
  但是1982年鄧柴會談後,許多英國官舍都被拆遷,特別是建於1846年的美利樓(Murray House),當年是駐港英軍的宿舍,是香港少數僅存的古歐陸式建築物之一。然而,在一片扼腕聲中,於1982年被拆卸,直到1998年才重建。
  相形之下,即將撤離的澳葡政府卻自掏腰包,要為自己走過的留下痕跡。例如,仔島的葡萄牙官邸,澳葡政府就買下,現在變成住宅博物館。


文物維護


直接找上聯合國輔導


  澳葡政府的文物維護,從一開始就訴求世界標準,直接找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輔導。
  澳門除了在1982年成立文物保護專責機構「文化司署」外,1983年公布的法令已將澳門大約128項文物立案管制,條文明確指出仍在使用中的文物應該遵守的使用規範,業主如果要轉讓文物所有權,首先必須先通知文化司署,在30天內,文化司署有權優先取得文物所有權。
  列管的文物可說巨細靡遺。128項文物中甚至包括「蓮峰廟旁刻有徽號之石塊」「位於通往望廈坊之石階旁刻有徽號之石塊」。
  一本1997年出版、紀念文化司署15周年的專集《澳門文化特色的佐證》,映證了葡澳政府在古蹟維護上的用心。
  專集中詳細記載了澳葡政府在古蹟維護上的發想、法令、向民眾及國際宣傳、維修工匠培訓,以及列管文物的維修計畫(包括文物的歷史、建築風格、修護的時間、工序、材料和照片)。
  曾經寫過《紅顏未老──澳門的流金歲月》的作家黃仁達表示,澳門對文物古蹟的用心,已讓香港官員遺憾許多珍貴文物都在城市發展中消失了。
  去年9月,黃仁達寫了介紹香港的專書,但只寫旅遊,沒講文物。黃仁達說:「香港哪還有文物可說!」



老城整合


世界文化遺產一小時逛完


  威尼斯受到全球矚目,並不是一棟、兩棟老房子被保存,而是整個城市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更重要的是,威尼斯仍然活著,人們仍然在這個老城市裡生活著。
  澳門也是用這種思惟去營造「老城區」。
  缺乏像北京天壇、故宮等大型歷史景點的澳門,去年能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除了善用中西融合的特色外,也是因為把25個古蹟景點串起來,以整個歷史城區申報。
  以前,像「大三巴」這些古蹟是三三兩兩地散布在各處,澳門人即使住在這些「世界遺產」旁,也以為不過是些「破爛房子」。
  但是經過葡萄牙統治者及特區政府有計畫地整合,這些破爛房子串成一個完整的古蹟帶,從澳門西南端的媽閣廟、一直延伸到民政總署所在的「議事亭前地」廣場、大三巴教堂。
  如此一來,世界上除了澳門,很難找到第二個可以在一個小時內逛完的世界文化遺產。
  蕭麗虹表示,澳門政府的古蹟維護觀念很先進、細緻,並不是把古蹟變成木乃伊、封鎖起來,而是採取「活化運用」的思惟,與城市規劃結合,連帶把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起來。
  像建於1784年的「民政總署」,是澳葡統治時期的行政中心,現在從大門進入,一邊是民眾洽公的地方,另一邊可以看到葡國修道院風格的圖書館,不但座椅裝潢有古典氣息,同時專門收藏17世紀以來的外文書籍。



古蹟生活


在百年市場裡買菜


  澳門歷史城區不但塑造古蹟聚落,而且還結合居民生活、藝術表演、購物、閱讀。
  像澳門市中心的議事亭前地廣場,以前兩線道的馬路,人車夾雜,現在變成一個類似西門町的徒步區,人車分離。
  3月11日開始的第17屆澳門藝術節,每逢週末,廣場上總有戶外表演。
  「屈臣氏」「星巴克」的賣場就在有百年歷史的建築裡;廣場內還有一棟兩層樓高、堪稱遠東最大的葡文書店。
  議事亭廣場前地附近的「營地市場」,也是一個已有百年歷史的傳統市場,經過改造後,裡面仍然賣現宰活魚,但卻一點也不顯髒亂。
  來自澳門的設計師黃永洪在台北的工作室緊臨著大安市場,同樣是傳統市場,但是衛生條件與澳門的營地市場相比,卻差了一大截。
  黃永洪非常欣賞像營地市場這種「人可以在古蹟裡買菜」的情景,人可以活在古蹟裡,卻又不干擾到古蹟。
  黃永洪表示,這種作法,讓澳門就像個剪貼簿,把現在和過去都粘在一起。
  澳門旅遊局駐台代表梁吳蓓琳表示,到澳門,觀光客可以走馬看花,一個小時就逛完所有世界文化遺產,但如果行程加上吃吃小吃、看看書、逛逛街,慢慢品味,也足夠讓人在澳門停留個四、五天。



動員民眾


SARS反成宣傳契機


  即使澳葡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一個是殖民地統治者,一個是沒有人民直選的行政長官,但是他們在執行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時候,卻非常注意動員民眾參與。
  像1982年首次舉辦由市民參加的澳門文物攝影展,就開宗明義地點出:「澳門的名勝古蹟不只是建築物,也是歷史和文化的代表,要讓大眾意識到只有群眾的力量,才能避免城市價值的下降、城市特色的消失、共同記憶的褪減。」
  澳門準備申請世界遺產的工作,從2001年啟動,但在2000年時,就先配合聯合國的青少年教育計畫,在各小學推「文物小記者」活動,讓小學生以記者的身分到各文物景點採訪。
  2002年,政府訓練大學生擔任古蹟解說員(文化大使),每週向市民介紹三條不同的古蹟旅遊路線。
  2003年受到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衝擊,使得澳門出境人數大減。澳門政府利用「大家都在家」的機會,贊助社團辦島內旅遊,結果一年當中,有2/3的居民參觀過澳門的古蹟,瞭解政府正在推動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藉古捧古


荒廢老宅風光重返人間


  澳門政府的用心,可以從維修盧家大屋(澳門第一代賭王盧九建於1889年)中看出。
  結合中葡建築風格,有中式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蠔殼窗;有南歐式的青花瓷、鑄鐵欄杆、葡式百葉窗及半圓彩色玻璃,這種建築風格,中國沒有、葡國沒有,是目前僅存最具澳門建築特色的古建築。
  不過,從1949年大陸動亂開始,大陸難民大量湧入寄居,最多時曾住著500多人。
  1999年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先是派人到香港,勸說盧家後代放棄老宅的所有權;接著,就是逐一與老宅中的500多位居民交涉,以補償金、換房各種方式,將他們遷離老宅。
  但是盧家大屋已荒廢半個多世紀,許多澳門人即使經常路過,卻不知道這座老宅的重要性。
  因此,當2003年3月,這座「在人群中消逝的古宅」完成初步整修後,澳門文化局立即進行一系列宣傳活動,讓這座澳門最著名的老宅「重返人間」。
  文化局先是利用當年3月舉辦藝術節機會,在盧家大屋演出《鄧碧雲夜訪澳門金玉堂》歷史劇。
  曾在澳門學戲的已故粵劇女演員鄧碧雲,在港澳的知名度相當於「台灣楊麗花」,文化局藉一個古人來介紹一座古宅,成功地達到宣傳效果。
  一張門票相當於新台幣420元(約100元澳門幣)的《鄧》劇,一連上演11場,70個座位,場場爆滿。
  當年11月,文化局又利用澳門大賽車50周年紀念的機會,再加演10場《鄧》劇。
  2004年開始,澳門文化局每個月又在盧家大屋辦一次中樂團演奏,並且,還不定期邀國際社團,在大屋裡舉辦德國花藝展等活動。
  因此,當2005年8月盧家大屋開放參觀以來,即使一週只開放兩天,參觀人數很快就超過一萬人次。
  即使一向以「文官效率」自豪的香港,也不得不佩服澳門文官的效率。



  2005年8月,香港的知識階層刊物《明報周刊》曾以澳門政府整修盧家大屋為題,表達它對「澳門崛起」的驚訝。
  《明報周刊》在文章大前言中提到:「7月15日,來自21個國家的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僅僅花了九分鐘,一致通過澳門歷史城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澳門,一個與我們相距一個小時船程的地方,忽然間,由賭城變成文化名城……。
  以前沒走過盧家大屋嗎?可是,今天人家上榜了。」



他山之石


小學生在老校舍悠遊


  跟香港一樣,台灣在文物保護工作上,也比不上澳門。
  從1982年開始、長達24年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所做的準備,比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更重要。因為透過官民的參與,強化了澳門人對澳門的認同,這或許才是澳門最大的收穫。
  面海的利瑪竇小學雖然建校只有50多年,但校舍卻是1868年葡萄牙人蓋的別墅。由於是政府列管的古蹟,不能隨意整修,因此沒有雨天操場、沒有禮堂。
  但是校方卻隨遇而安,把附帶壁爐的大廳,變成圖書館及親子活動場。每天,有許多家長帶孩子到學校後,順手就拿起架上的童話書,講故事給孩子聽。
   小學部副校長張潔玲更樂觀地表示,雖然沒有禮堂,但是老洋房採光好、挑高夠、通風、牆壁厚。
  更重要的孩子從小就在古蹟裡生活,自然可以培養他們保護文物的意識。
  在一間教室的布告欄上,還有這樣的海報,上面寫著:「澳門美麗的景色,有一座高高的大三巴。有很多古老的教堂。到處都有美麗的蓮花。有一個廣闊的黑沙灘。」


  台灣大部分人的祖先400年前就到了台灣,澳門則有一半人是20年前才到澳門的「新移民」。台灣百年以上的小學比澳門多,但有多少老校舍被保留下來?
  只有一個台北市內湖區大小的澳門,透過文化古蹟活出新生命,這個城市成功經驗值得台灣細細研究,努力學習。


【2006-08-01/遠見雜誌/242期】


 


6 則留言:


  1. 又是從google跑進來
    您部落格也太informative了
    我可能看了太多批評的文章
    一下子沒辦法接受這篇歌功頌德似的報導
    對了
    想問你對澳門歷史城區商業化的看法如何?

    回覆刪除
  2. eva-台北陳太太2008年2月19日 晚上10:18

    厚...阿弟
    您資料的更新速度真是快
    而內容依然蓬派
    這讓人更期待您的論文了
    加油加油

    回覆刪除
  3. 作為 留學台灣 也學文資的我。 來自澳門, 但澳門文化繁榮 老實說是 一種表像。

    老實講,台灣在這方面 比澳門好多。了。

    回覆刪除
  4. 板主回覆:


    真的嗎? 台灣真的資訊這麼貧乏唷
    真是的, 真是太讓人遺憾了
    哈哈


    批評的文章多看, 對身體是健康的
    只要自己記得自己看的是幹譙文
    就沒什麼好怕的了
    就怕自己變成幹譙龍, 一整個入戲太深
    就往往會失去判斷的能力了


    至於你問的商業化問題

    我其實也一下子不知怎麼回答
    因為商業化就是這個世代的人腦袋裡想的事情
    什麼東西都要能轉換成財貨, 打線上遊戲的要賣寶物,要現金!!
    搞古蹟保存的,一天到晚想要再利用空間來開餐廳, 要現金!!
    搞古蹟修復的, 一天到晚也是想要換地板鋪面, 換樑換柱的, 要現金!!

    哪個不是商業?? 商業化對我來說, 無可厚非
    但我只是覺得在商業化之前以及商業化之後的每個細節
    都應該要被預期到或是考量到

    什麼才是最主要的價值要先確定清楚
    如果遺產本身是最大的價值, 商業化會遭到的破壞就應該要考慮到
    講很簡單

    做是真的很難,尤其面對政府效能的問題

    你說, 遺產管理(Heritage Management)會不重要嗎?


    回覆刪除
  5. 板主回覆:

    三八姐姐
    你真是太客氣了



    更新速度快是因為寫論文太緊張了
    不知如何排解



    我的論文跟黃頁電話簿一樣拉
    不要想太多拉

    回覆刪除
  6. 板主回覆:
    大家都需要再努力的!!

    有空常來這聊聊吧:)

    回覆刪除

Copyright © 。混沌。建築。 Urang-kur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