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狂賀! 本部落格入圍2008年「第四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初選名單





狂賀!本部落格入圍2008年「第四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自然人組,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 初審入圍
 
哈哈哈!!
真是太開心了。
 
真想說出「入圍就是肯定」這種很鳥的台詞
 
不過真的很開心囉,接下來就是看10/15能否進決選囉
這次入圍「年度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的1/63個部落格中,我逢甲的學長老P所架設的P的建築心觀點、學長的另一半德朵夫人西雅圖凹凸鏡等,都是我長期非常喜歡的部落格,這次能夠和他們一起角逐,實在是太熱血了。
 
接下來,就是繼續保持熱血囉!!
 
Go Go Go…



<延伸閱讀>
華文部落格大獎 初審千人入圍揭曉
http://blog.chinatimes.com/blognews/archive/2008/09/30/328641.html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全球氣候變遷 v.s. Mies van der Rohe's Farnsworth House



前情提要
密斯是西方近代建築史上,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英文全名為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原名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改名字似乎是那個年代的建築大師必備的基本履歷一樣,從柯比意、萊特再到密斯,大家仿佛都給算命的算過一樣哈)。這位在德國出生,並且在1908-1912年間曾在德國知名的Peter Behrens建築師事務所工作過的建築師,曾經與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與柯比意(Le Corbusier)共事過。同梯的Gropius成名雖然比他來得早,但屬於大器晚成的密斯卻在退伍之後,開展了他不一樣的建築之路。這當中包括了他參與了德國包浩斯的設計教育工作以及負責主導了1927年在德國司徒加的「威森霍夫」(Weissenhof)社區規劃案(註1),邀集了多位當時歐洲知名的建築師一同參與德國在一次大戰後的新住宅計畫(註2)。其他的豐功偉業在此就不做贅述了,建築系的學生若還有不認識他的話,就趕緊趁沒人知道的時候快點去借幾本書來K一下吧。
 
福斯河旁的建築經典案例



位在美國伊利諾州波拉諾市(
Plano, IL)南邊鄰近福斯河旁的Farnsworth House1951年完工後,正式交給該屋主使用,這個建築案最引人討論的是該屋主是一位年輕的女醫師Edith Farnsworth1945年密斯與這位女醫師在一個晚餐的聚會場合認識,在經過傳說中的密切交往後,呵呵,先聲明是「傳說」,Farnsworth決定請密斯設計一棟屬於她自己的單身住宅,當時在1951年完工時花了74,000元美金,若換算成2006年的美元價值,這棟看起來沒啥豪華建材的建築物竟要美金一百萬元,約新台幣3千多萬。因此,當這棟「豪宅」完工,Farnsworth住進去後,這位女醫師終於抓狂了,她忿忿不平地認為老娘花了這麼多錢(因為當時韓戰爆發,全球鋼料大漲,密斯一直追加預算),你竟然給我蓋了一棟四周全是玻璃的電子花車舞台,哈哈,我是要怎麼睡覺,怎麼換衣服啊…


 
原來,密斯哥哥把人家一位單身女性的住宅,全都用了當時最夯的建築設計概念,尤其是他自己很愛的「空間流動」的手法,讓整個室內簡單到只有廁所是有牆的,其他通通一覽無遺,換句話說,想看女醫師睡覺或吃飯、剃牙的朋友們,請到草皮上集合。唉,所以,最後Farnsworth始出女人出頭天的本領,一狀告到法院,要密斯為這個設計案付出代價。
最後,Farnsworth還是擁有了該建築物近21年,在1972年決定賣掉後搬到義大利養老去了。幾經轉手後,在2003年,由美國保護古建築非常知名且重要的民間非營利組織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一同與幾個保存團體與社區組織集資,在富士比的拍賣會場上以750萬美金(應該不用換算成台幣了吧)買下了這棟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並且開放給所有民眾參觀。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文化遺產
既然是近代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再加上Farnsworth House已經被美國的National Trust買下,因此Farnsworth House其實是有專職的manager在管理的。只是,Farnsworth House也不是第一次被水淹了,歷來因為福斯河的關係,只要遇到大雨連下的季節,就往往會造成建築物的損害。但我所想要談的是,既然全球的氣候變化已經無法在用過去的經驗值來評估,對於每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產來說,都必須要重新調整因應自然條件所造成的衝擊,Farnsworth House這次狀況,讓我更擔心台灣許多的文化遺產有無能力去面對這樣的問題,Farnsworth House在淹水當下以及淹水後的緊急作為,可以看見有專責單位在「搶救」的差別,包括了馬上設置專屬部落格,不定期的報導最新的搶救進度以及損失,另一方面也開始趁勢設置募款網站,在第一時間讓關心Farnsworth House的朋友可以有所貢獻,這也是我一直認為對待文化遺產必須要展現的「積極作為」。當然,還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包括了應該事先將Farnsworth House週邊的排水系統建構完成,或是針對福斯河的河水暴漲設置閘門等等,無論是那些保護行動,在Farnsworth House這個案例中,我們還是要回到維護的本質去思考,這一切究竟是為了誰,為了啥目的?
 
想清楚,就去執行吧。美國如此,台灣亦同。今天是颱風日,但願我們的文化遺產已經準備好了。
 
 
 
網友Kuso相片之一,為了怕再被淹水,網友將Farnsworth House的柱子拉長
 
網友Kuso相片之二,為了怕再被淹水,網友將Farnsworth House直接搬到同樣是Mies所設計位在紐約的Seagram Building屋頂上
 
 
以下為歷來Farnsworth House淹水實景與搶救大作戰
 


















 












 
1:這個案子的德文名稱是Weissenhofsiedlung,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建築展覽場,官方網站是http://www.weissenhofsiedlung.de/




 
2這個建築史上知名的國際建築師集體創作的社區案例,在當時具有高度的時代意義,一方面是為了德國在一次大戰後的住宅構造系統尋求一個快速新建的方法,另一方面是這次的尤其是將現代主義的白色盒子建築推向了「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的新世紀。最近,在台北貢寮所掀起的建築話題「澳底大地建築國際計畫」將以「Next Gene」(下代基因)則是由主導人劉育東教授「仿傚」密斯當年的企圖心,邀集了日本的隈研吾(Kengo Kuma)、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來自日本的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森俊子(Toshiko Mori)、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張永和(也是創作長城公社的大陸建築師)、韓國的徐惠林(Hailim Suh),以及荷蘭建築團隊MVRDV、義大利建築團隊IaN+、西班牙Fenando Menis、德國建築團隊GRAFT和北歐丹麥的Julien De Smedt,台灣的十位建築師為姚仁喜、邱文傑、龔書章、曾成德、楊家凱、簡學義、黃宏輝、陳瑞憲、黃聲遠和劉育東。我之所以會稱之為「仿傚」是因為密斯當年是從整個德國中產階級的居住條件來看待「威森霍夫」這個集體建築設計案。但後者由劉育東老師所領導的計畫,則是結合台灣建設公司的行銷手法,在行銷創意上難免讓人不得不聯想是抄襲中國的「長城腳下的公社」,但這種匯集世界各國建築師集體創作的案例,現在已經不勝枚舉了,我反而比較關心到底台灣的住宅環境應該要往哪裡去,是澳底?還是海角七號呢?呵呵呵
 
【延伸閱讀】
Farnsworth House官方網站
 
20089月淹水的Farnsworth House
 
20078月淹水的Farnsworth House
 
‧影片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是誰謀殺了台灣的建築師:正視當前台灣建築師養成教育的問題


我的指導老師傅朝卿先生在這一期的台灣建築報導雜誌上刊載了一篇專文,內容是有關於台灣建築師養成教育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是感觸非常深,可能一方面是自己身為建築教育裡的一小部份,另一方面是整體建築教育品質的低落與紊亂是最讓人憂心不已。



建築系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科系,但偏偏建築教育的整體規劃牽涉到建築系畢業生報考國家考試的資格與能力,是應該要謹慎且有遠見。眼看著中國的學生極有可能來台灣就讀,台灣學生也將有機會見識到什麼叫做另一種華文世界的競爭壓力,但說實在的,現在建築教育的紊亂,極度反映在建築師考試相關的利害團體上,這當中包括了考試院、建築師公會、各建築相關科系
等,同時還反映在各專業課程的師資來源、課程規劃的嚴謹度,最重要的是,老師們是否真的用心在教學工作上。

 

是啊,新的世紀早已來臨,但台灣的建築師們,卻始終無法邁開大步往前進,整體建築氛圍中迷漫著國際名牌、國際流行等,引進許多國際建築師作品的本意是刺激台灣建築界的發展,但這幾年下來卻變成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卻完全對台灣整體建築教育與競爭力有具體影響。教育的工作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但影響教育工作的卻是政策與制度,台灣要前進的事情太多了,建築人,應該要團結起來了。我想……,在這篇文章的尾聲就不用再呼口號了…



---------------------------------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傅朝卿教授

 

8月,北京奧運隆重開幕,奧運不同比賽場地的影像隨著電視轉播傳遍各地,有些平面及電子媒體也以特別報導的方式來介紹北京的這些新建築,台灣的建築界也有人專程前往北京參訪這些建築。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建築師及在中國執業的外國建築師一直是媒體的寵兒,他們在世界的建築舞台不斷的發聲。相對的,台灣因為建築市場的不夠繁榮,也由於台灣建築界的不夠國際化,不但國際上有名望的建築師經常怯步於台灣,台灣的建築師,尤其是許多中世代與新世代的建築師,即便有再好的設計才華與天份,不但辛苦也很難在國內外的建築舞台一展身手。

 

看到許多台灣培養的不少年輕建築師,有如猛龍被困於台灣淺灘,而中國大陸的同年紀建築師卻有作不完的設計,我們不禁要問,是誰謀殺了台灣的建築師?從戰後到二十年前,台灣的建築系培養出來的建築師還是遠比中國大陸建築系培養的建築師掌握更好的條件,到國外留學的台灣建築系畢業生也遠比中國大陸的學生多。可是在短短幾年內,台灣建築界原本掌握的許多優勢在很短的時間內逐漸留失,有人將此歸咎於中國經濟崛起的大環境因素,這是原因之一。但台灣內部存在的建築師養成教育的問題,卻是使台灣訓練出來的建築系學生普遍缺乏國際競爭力的主因。近三年,筆者因為參與不少建築教育的評鑑與改革會議,也走訪了哈佛等校建築系,深切體會到長久以來,台灣的建築師養成教育一直沒有認真的自我反省,學校多、定位、學制、課程、學位、師資、實習、證照、出路與國際接軌都存在不同的問題,其中定位、學制、學位、課程與師資所牽扯的問題最大。

 

(一)定位與學制的問題

 

從戰後至今,台灣的高等建築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四年制與五年制兩種系統,在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方面,則以四技為主。在碩士班方面,則有建築相關科系大學部畢業生所就讀的二年課程及非建築背景大學部畢業生所就讀的三年課程。另外,近年來也有多所學校設立在職專班碩士班,廣收各種背景的學生。甚至有不少學校以其它名義進行建築科系課程的教授。換句話說,學制的問題在台灣相當紊亂,而其背後更是建築教育定位的問題。在多數的國家中,四年制的建築教育與五年制的建築教育有極大的不同,建築師的專業培養以五年為主,四年制的則以工程技術面為主要的訓練。但是在台灣,四年制與五年制的教育定位並沒有區分,也未與建築師考試證照有所對應,以致於學生畢業時多數在缺乏真正的「專業」,也無法以「專業」馬上進入職場工作。

 

(二)學位與課程的問題

 

跟隨學制而來的問題,乃是學位的問題。台灣目前各校大學部建築系畢業生,在學位上五年制的為建築學士,四年制的則視所屬學院而定。碩士班的學位則多為建築碩士,並沒有因為所修科目或專長而有所區分。也因為學位無法區分,所以也無法讓學位與專業考試制度有所關聯,更產生一些非建築學位畢業生只要修習過考試院規定科目之學分後即可參加建築師考試的怪現象。另一方面,許多學校目前廣收在職專班碩士生及建築博士班。然而專班的課程以學分為考量,與建築教育核心有明顯的落差,在不強制要求補修建築基礎課程的情況下,以致於出現原本非建築背景的學生取得「建築碩士」及「建築博士」這些在國際上屬於非常專業學位的人,居然連讀識建築圖都成問題的怪現象。台灣建築教育的另一項嚴重的問題是許多學生必須於畢業後進入補習班補習後,才得以考上建築師執照。這種現象對於建築教育而言,是非常諷刺的事。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築教育因為經過認證,因此學校所修習的課程或是學位,都可能成為考試制度可以減免考試科目的依據,也因而使學生願意花費時間於學校之課程之中,更可以避免學校教育與職業證照制度脫節。

 

(三)師資的問題

 

台灣建築教育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乃是具有實務經驗的老師在任教及升等上面臨極大的限制。一方面由於教育部限制專任教師不得在校外開業,致使專任教師愈來愈缺乏實務經驗,進而沒有辦法傳授學生實務知識。這種現象猶如限制醫學院的教授不得看病,音樂系的教授不得創作樂曲,美術系的教授不得開美展,非常的不合理。在多數建築發達的歐美國家,若是沒有實務經驗是很難在大學教授設計與營造相關課程,許多學校在徵求師資時也以具有者為優先,不少一流建築系的師資都是有名的建築師。另一方面,由於現行教師升等絕大多數仍以論文為主,致使有些教師不願投入費時的設計教學,寧願選擇指導學生碩博士論文,並以投稿學術界所謂的「權威學術期刊」為主要目的。相對於國外一流建築系教師以建築作品給予學生身教的情況,台灣建築系的教育真的有大幅檢討的必要。開放專業建築師到校擔任專職,並以已身對設計的熱誠來帶動台灣建築教育的設計熱度是為當務之急。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為什麼學建築的人都喜歡穿黑色的衣服 ???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不蓋你

大家可以去各校建築系的評圖場合看一看
黑衣人幾乎是個幫派了



Why?????

這本書Why Do Architects Wear Black?
可以告訴你答案






by Cordula Rau (Editor)

 

 

Hardcover: 208 pages

Publisher: Springer; 1 edition (October 2008)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3211791914

ISBN-13: 978-3211791912


搶先閱讀書商目錄頁: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2008 世界遺產旅遊博覽會(World Heritage Travel Expo)


 

世界遺產旅遊博覽會11月在澳門舉行

 

新華網澳門612電(記者劉衛國)

世界遺產旅遊博覽會將于112628日在澳門威尼斯人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世界遺產旅遊博覽會以「保護、發展、推廣、交流」為主題,將展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正在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並舉辦「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論壇」、感受澳門之夜、世界遺產點和旅遊點介紹會等。

 

    世界遺產旅遊博覽會籌備委員會負責人蔡松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世界遺產旅遊業的第一個專業展覽,與會者將共同探討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關注旅遊業的發展,為世界遺產和旅遊業對外推廣創造合作平臺。

 

    截至目前,全球世界遺產地已逾850處。屆時,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世界旅遊組織的官員和專家、世界遺產地的擁有者和管理者、政府部門官員等將出席會議。埃及、尼泊爾、讚比亞、希臘、波蘭、瑞士、韓國等,以及中國四川、廣東、福建、河南、雲南、山東等世界遺產地將派代表團前來參展。

 

    博覽會由澳門世界遺產旅遊博覽會組織委員會主辦,世界旅遊組織、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香港旅行社協會、廣東旅行社行業協會、澳門旅行社協會和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等協辦。

 

 

【延伸閱讀】

      世界遺產旅遊博覽會


 

      澳門文物網



菁寮聖堂珍貴原圖出土 研討會談興建史保存

 



由普立茲建築獎得主波姆(
Gottfried Böhm)設計,1960年興建完成的菁寮聖十字架堂之設計原圖,在行政院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其所支持的研究團隊,鍥而不捨地努力尋找下,終於在今年四月尋獲出土。為讓此重要文獻之歷史意義彰顯,臺博館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將於913(本週六)重回菁寮聖堂(台南縣後壁鄉菁寮墨林村294-1號),舉辦「菁寮聖十字堂興建歷史研討會」,邀集相關人士一起來闡釋菁寮聖堂的歷史意義。有興趣的民眾可至臺博館官網www.ntm.gov.tw下載報名表格,emailpriscilla@ms54.url.com.tw報名。

 

目前在臺灣共有三棟由普立茲建築獎得獎建築師設計並興建完成的建築,它們都是與教會有關的建築,分別是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所主導設計的東海大學校園、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的八里聖心女中與位於臺南後壁鄉的菁寮聖十字架堂。可能因為地處偏僻,一般大眾對菁寮聖堂較為陌生,直到近年才成為臺南縣文化觀光的熱門景點。而建築專業界雖早就理解到此建築的重大價值,也迭經討論,但都限於設計圖說之無法取得而難有完整的價值論述。

 

鑑於臺灣二次戰後現代建築史料的佚失嚴重,臺博館於2007年啟動了「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圖說徵集研究計畫」,邀請當時擔任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的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吳光庭教授主持。2007年底,研究團隊即成功地徵集到包括王大閎、王秋華與漢寶德等元老建築師的重要作品設計圖說,總計超過1300張;今年成果進一步擴大,預計可徵集到包括高而潘、蔡柏鋒、陳仁和與戰後臺大校園建築等設計圖說,將超過15000張。而菁寮聖堂設計圖說的徵集,原本就一直列為此研究計畫的首要對象之一,也蒙獲天主教會臺南教區與菁寮聖堂的大力協助,但因人事更迭等種種因素,一直沒突破性進展。今年春天銘傳大學建築系徐明松教授意外獲得設計圖說卻仍在世之消息,在他的熱心協助下,研究團隊終於在菁寮聖堂裡找到這份世上僅存的設計原圖。

 

出土的設計原圖共71張,其中包括波姆從德國寄來的32張與新營當地建築師楊嘉慶轉繪製的施工圖39張;而當時另一關鍵人物,為扮演業主角色的德籍楊森神父(Eric Jansen),他是菁寮聖堂的創辦者。在波姆寄來的設計原圖裡,初步發現兩點重要的訊息。一是,菁寮聖堂的設計最早是由波姆父子一起合作的。波姆父親Dominikus Böhm亦為著名建築師,他在1920年代對教堂建築進行的空間改革,影響了此後德國與美國教堂建築的風格。然而,就在菁寮聖堂設計期間,波姆父親過世,波姆除了必須自主完成菁寮聖堂設計外,也必須獨立經營父親留下的事務所,從而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菁寮聖堂案在波姆生命史裡意義非凡,也可能因此被收錄到他作品集裡。其二,其設計圖的畫法,與今日臺灣一般採用的美式施工圖系統截然不同,圖與圖之間組織自由靈活,顯示其事務所工作方式類似於小型設計工作室。而由於波姆建築來自家傳,又受過嚴格雕塑訓練,圖說中許多細部都是他親手以徒手畫方式,以大比例尺繪製而成,非常珍貴。而設計圖說繪製的對象,除一般建築平立剖面外,也多及於各種器物設計如座椅、洗禮臺、淨洗臺與屋頂象徵物等,顯示波姆承接歐洲中世紀以來設計教堂建築之傳統,而具有一種全盤設計之執業態度,亦足為今日借鏡。

 

 

由於瞭解到這份設計圖說帶來的歷史意義非凡,而且鑑於菁寮聖堂在歷經歲月摧殘且缺乏經費修茸的情況下,目前已顯殘破,亟待臺灣社會的關注並注入活力。臺博館因此邀集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與臺灣天主教會臺南教區菁寮聖堂一起合作,舉辦了此次研討會。研討會裡將從臺灣建築史、教堂空間演變史、臺灣天主教傳教史與菁寮地區發展史等幾方面,來探討菁寮聖堂的歷史意義,並邀集包括建築史學者、臺南縣文化處長與資深藝文人士等,來討論菁寮聖堂興建史保存的可能方向與方式。

 

 

新聞聯絡人:國立台灣博物館賴婉婷電話 : 03822699406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何謂古蹟活化? 賣咖啡?賣小火鍋?賣烤香腸?…還是有賣就好?




「古蹟活化」或是「再利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詞彙了。


 

但昨天在報上看見了一則關於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內的山林事務所開始賣咖啡的新聞(已擷錄在本文後),文中闡述到:提供市民一個休憩的好地點云云。其實,這不是什麼新聞,因為山林事務所在修復完工之後,一直都有在「賣咖啡」,這類的新聞也都依照古蹟公式的慣例在強調賣咖啡之後,會再補上古蹟活化成功的美名。但是,「喝咖啡」真的是一種成功的古蹟活化行為嗎?古蹟活化的成功或是所謂的古蹟經營管理「成功」,究竟是建立在哪一種指標評量的結果之下?是咖啡豆遠從國外進口?還是在古蹟內喝咖啡比較有氣質,所以可以提升古蹟身為文化資產的一種精神象徵?這些疑問,我相信大家都在心裡打過問號,也很想瞭解為什麼在很多的古蹟園區內,一定可以喝得到咖啡。咖啡本無罪,其實只是我們的古蹟管理單位已經缺乏經營創意了。

 

首先,「古蹟」是一個常被我們歸類在「文化資產」這個範疇中的專有名詞,其實我們一直都沒有給它真正的正名過。好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台灣對於「古蹟」一詞的誤用,一般民眾的誤用我們可以理解是學校教育做的不夠完備,但公部門還搞不清楚狀況,甚或是將一些自編的專有名詞納入國家法令之中,那就挺搞笑的了。因此那篇文章我就利用了「全國法規資料入口網站」做為試驗對象,查詢「古蹟」一詞在哪些法令條文中會出現,不查還好,一查完則看得我瞠目結舌,大家或許不知道,我們公部門的法律條文當中對於「古蹟」一詞可是有諸多「衍生性商品」的,例如:「名勝古蹟」、「史後古蹟」、「歷代古蹟」、「歷史古蹟」、「古蹟建築物」、「著名古蹟」、「不能移動之著名古蹟」、「國家古蹟建築物」、「法定古蹟」…等等,這些與古蹟有關的詞彙都是從台灣各官方使用的法令中所節錄出來(註1),這些沒有被定義過的「文化資產」字彙正好反映了我們對於文化資產「差不多先生」的態度,公部門都如此了,我們又怎苛求一般民眾去瞭解或愛惜古蹟的真實意涵呢?

 

所以,回到古蹟活化的問題上,既然可以賣咖啡,就代表可以賣烤腸或是烤小卷吧…,哈,好吧,我不該一直在咖啡的議題上打轉。我想要談的是,古蹟活化或是經營成功與否,應該要建立一套評量機制,簡單說,林志玲這次應該要當古蹟的代言人,來幫台灣各地的古蹟好好打打分數。至於該怎麼替古蹟打分數呢?呵…,各位諸君可以好好的動動腦,下回我再分解。

 

1

「名勝古蹟」出現的頻率次數最多,散見在十數種法令條文之中,在此不列舉。其餘如:「史後古蹟」一詞在《國家公園法》第六條、《國家公園法施行細則》第二條與第十一條、「歷代古蹟」一詞在《國家公園法》第八條第六款、「歷史古蹟」一詞在《國家公園法》第二十二條、「古蹟建築物」一詞在《舊有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改善辦法》第十七條、「著名古蹟」一詞在《礦業法》第二十七條、「不能移動之著名古蹟」一詞在《臺灣地區礦害預防及處理辦法》第二十條、「國家古蹟建築物」一詞在《實業用爆炸物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實業用爆炸物製造及其原料加工廠場設置標準》第四條、「法定古蹟」一詞在《石油業儲油設備設置管理規則》第十條與第十一條。

 

 

※以下是摘自2008/9/5中華日報的新聞※

古蹟活化山林事務所賣咖啡


 

記者張明蘭/南市報導

市府文化觀光處以市定古蹟原山林事務所規劃設立府城觀光旅遊資訊中心及山林文化咖啡館,不但提供民眾第一手旅遊資訊,也提供休憩、品味歷史文化的場域,為台南市古蹟活化再利用注入新意並發揮最大效能,更讓府城文化觀光加分。

 

行銷府城觀光,文化觀光處積極祭出各種對策,為讓古蹟發揮活化再利用的效果,今年四月原山林事務所委外經營合約到期後,市府決定接手自己經營管理,除了二樓規劃設立孔廟文化園區旅遊資訊中心,免費提供台南市觀光旅遊導覽資訊外,一樓設立山林文化咖啡館,提供各式平價咖啡、茶飲、果汁、手工餅乾、小火鍋、簡餐等,此外,並有府城十大伴手禮展售區供民眾選購。

 

友愛街旁緊臨台灣文學館的原山林事務所是公有古蹟,設在其間的孔廟文化園區旅遊資訊中心和山林文化咖啡館是市府第一個公營休憩餐飲據點,也因此,在餐飲供應上力求物美價廉,並且配合市府觀光行銷政策,凡持有府城觀光旅遊卡者,憑卡可享有九折優惠,每個月還有一次最高消費打五折的優待。

 

文化觀光處表示,古蹟原山林事務所位於孔廟文化園區核心位置,日式木磚合造建築,庭園裡百年夫妻樹併生,意境幽雅,鄰近有全台首學孔廟、武德殿、台南州廳(台灣文學館)、泮池等連成一片,景點相當豐富,山林文化咖啡館的設立,主要是藉公部門的力量,提供一個舒適、物美價廉餐飲的休憩空間,讓民眾在拜訪古蹟之餘,歇歇腳品味府城歷史人文況味。

 

文化觀光處說,原山林事務所文化咖啡館及旅遊資訊中心的設立,為古蹟活化再利用成功寫下典範,週一至週四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六時,週六至週日上午十一時至晚上十時提供服務,洽詢電話:二二一八五二一。

 

2008/09/05 18:07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2006-2007年 ICOMOS 瀕危遺產報告 出爐了

這本由德國籍的ICOMOS主席Michael PetzetJohn Ziesemer兩位所共同編著完成的年度報告,其實是一系列的「Heritage at Risk」報告之一。這幾年ICOMOS一直所關切的課題,也就是文化遺產的監測問題,大家或許都有注意到世界遺產名單中有所謂的黃牌警告的機制,當名列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未能有效地受到締約國的保護與管理下,當其一定程度的價值危害到遺產本身的價值時,世界遺產委員會會經過審議過程將該世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瀕危名單」(World Heritage in Danger)之中,列入長期觀察。那麼,列入之後要觀察啥?這本年度報告就是在關心類似的事情了,當然拉,這本不是只有列入觀察名單的締約國報告,而是世界遺產委員會定期需要各締約國所繳交的報告之一。在世界遺產的管理機制中,有一個叫做「預防監測」(Preventive Monitoring)的概念,這個概念在一般文化遺產管理的範疇中會被歸類在「風險準備」(Risk Preparedness)的項目中。講簡單點,就是對文化遺產的管理必須要未雨綢繆,也就是提早準備,無論是文化遺產的結構性問題或是觀光客所引起的破壞問題等等。「預防監測」的概念通常會與世界遺產委員會所要求的監測報告一起被建立起來,這當中包括了亞洲、非洲、歐洲等不同區域的輪流報告,以及每個締約國三不五時就要繳交的監測報告,在在都是為了讓有可能損及文化遺產價值的事件或活動可以有效地被控制。

 

所以,這本報告想當然爾的不會太有趣。但是,這份報告卻可以看到每個締約國對自己文化遺產的監測工作是否確實進行。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是這份報告分為三個部份,一是各國家的報告陳述,另一個是主題式的專案報告內容,最後一個是我所關切的全球氣候變遷(Global Climate Change)對文化遺產的影響,ICOMOS花了不少頁數在這個部份上,同時ICOMOS與世界遺產中心也開始積極地與相關全球氣候變遷的機構展開合作工作。總之,有興趣的朋友,就自己下載來看吧。

 

 

 

ICOMOS World Report 2006/2007 on Monuments and Sites in Danger完整版下載位置: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8年度獎助博碩士生研撰文化資產相關學位論文即日起受理申請

 

 

 

好康的又來了。

 

新年度的獎學金申請又來了,文建會這個獎助學金的確幫忙了不少熱衷文化資產保存的學生們一個大大的忙,我也很榮幸地曾經在碩士與博士兩個階段都受惠於這個贊助,對於我那些透過各種方法取得的研究資料來說,真的是最大的金主。所以,有興趣的朋友,請盡快把握機會,慢一步就等明年囉。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ICOMOS 也有部落格了!!


 

 

這年頭,真的什麼都要跟得上時代。

 

執全世界文化遺產保存與維護之牛耳的ICOMOS,最近也在Blogspot弄了一個部落格,網址是http://icomosdocumentationcentre.blogspot.com/

 

這個署名為「UNESCO ICOMOS Documentation Centre」的部落格,主要是在公佈ICOMOS的文件中心有關的文件檔案訊息。原本ICOMOS的官方網站上,其實就已經有一個文件中心的專屬聯結,該網址是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centre_documentation/index.html,裡面資料庫的資料之多,真的是會讓人嘆為觀止,我在論文寫作期間曾經掉進去幾次,但最後都趕緊嚇得落荒而逃,因為裡面的資料會讓人論文寫不完...,很恐佈滴。不過對於ICOMOS成立這樣的部落格我則是大大的推崇的,畢竟文化遺產的資訊透明公開化,是一個文化遺產管理單位的基本職責與使命,任何一個與文化遺產保存或維護有關的單位,若存有將文化遺產研究相關史料文件藏私的觀念,都是極其沒衛生的事情,台灣這幾年似乎已經漸漸有這樣的觀念,但實在做的還不夠徹底,尤其是相關檔案數位化的工作則更是需要用力達成,每每見到新的世界遺產名單公告後沒多久,世界遺產中心就會將該世界遺產締約國所提報的申報文本轉成PDF檔案供全世界任何一個會上網的人下載,我就很想問問我們的古蹟能否做到這樣的公開透明化。

 

台灣的文化資產業務在文建會做了組織改造後,也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的架構下,前一陣子也開始將官方網站做了些許的改變,其中也開放了部落格的申請,我想這也是個好的開始,可惜的是該部落格是封閉的形式,所謂的封閉是指它只能針對文建會的部落格做資訊串連,但無法將文建會這個架構以外的部落格做有效的資源整合,我想這是比較可惜的,畢竟現代人對於自己的部落格往往經營有成的,大多不願意再搬家換到新單位去,因此如何有效地的將這些散佈在世界各地的文資力量做個整合,我想這是未來的挑戰吧。

 

文化遺產如果是眾人所有,也就應該讓眾人去認識與瞭解它,認識與瞭解的方法,在這個世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網際網路,所以囉,請大家不吝分享你的知識吧。



關於「光影交舞石頭記 v.s. 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的秘密

光影交舞石頭記 v.s. 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上述這兩個相對應的字句,不知道有沒有賢人能看出隱藏在背後的共同密碼?

 

呵呵,我是個買書成癡的人。

 

因為愛買書,所以偶爾會發生鬼打牆的買書事件,像是重覆購買或是買了中文版與英文版,這次,我又不小心再搞了一個烏龍,買了一本中文繁體字與中文簡體字不同書名,但內容一樣的書籍。系滴,上述「光影交舞石頭記 v.s. 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正是Daniel Libeskind2006年所出版的「Breaking Ground: Adventure in Life and Architecture」一書的繁體版與簡體版的中文名稱。因此,答案揭曉了,由中國清華出版社所授權在20081月出版的簡體版書名是從英文版的書名翻譯過去的,但20061月由時報出版的繁體中文版卻自己搖屁股的將原文書名捨棄,而改用「光影交舞石頭記:建築師李伯斯金回憶錄」為書名。這下好了,當我在書店看到一本由Libeskind所著的書籍,且在我有限的腦袋資料庫中並沒有出現「…XX石頭記」的狀況下,我連內文都沒翻閱就連同其他書籍一同給它入手了。這幾天閒來無事想要看看Libeskind最近是因為事務所都沒拿到競圖案?還是老了想退休?怎麼會這麼閒著再出一本書,讀了幾頁後,我的腦袋開始出現錯誤訊號,最後,看了目錄後才發現,我被騙了,我重覆買了我已經看過的書,只是從繁體中文變成簡體中文,唉,殘念。

 

這樣的事情,以後或許會普遍出現在華文書籍的市場中,台灣這幾年的建築類中文繁體書,往往會被中國取得簡體字版的授權在中國內地銷售,當然拉,對作者來說,這是好事,畢業在台灣賣建築書籍一年的數量,在中國大概一個月就搞定了,但據我所看到的繁體中文轉簡體中文的書籍,幾乎都是沿用原繁體中文的書名,但這次讓我摔了一跤後,我想以後我得帶放大鏡去書店選書了

 

華文世界裡的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分佔了兩大市場,雖然簡體中文的使用人口較多,但有慧根的人都知道繁體中文才是文字中的金牌,哈,繁體中文應該要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無形文化遺產才對的。

 

英文版的書籍封面▼


 

繁體中文版的書籍介紹▼



「光影交舞石頭記:建築師李伯斯金回憶錄」

 

作者:丹尼爾.李伯斯金

原文作者:Daniel Libeskind

譯者:吳家恆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6012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134432X

裝訂:平裝

 

簡體中文版的書籍介紹▼


 

「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作者: ()丹尼尔·李布斯金

译者: 吴家恒

isbn: 7302159238

书名: 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页数: 267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 46.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