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全球氣候變遷 v.s. Mies van der Rohe's Farnsworth House



前情提要
密斯是西方近代建築史上,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英文全名為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原名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改名字似乎是那個年代的建築大師必備的基本履歷一樣,從柯比意、萊特再到密斯,大家仿佛都給算命的算過一樣哈)。這位在德國出生,並且在1908-1912年間曾在德國知名的Peter Behrens建築師事務所工作過的建築師,曾經與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與柯比意(Le Corbusier)共事過。同梯的Gropius成名雖然比他來得早,但屬於大器晚成的密斯卻在退伍之後,開展了他不一樣的建築之路。這當中包括了他參與了德國包浩斯的設計教育工作以及負責主導了1927年在德國司徒加的「威森霍夫」(Weissenhof)社區規劃案(註1),邀集了多位當時歐洲知名的建築師一同參與德國在一次大戰後的新住宅計畫(註2)。其他的豐功偉業在此就不做贅述了,建築系的學生若還有不認識他的話,就趕緊趁沒人知道的時候快點去借幾本書來K一下吧。
 
福斯河旁的建築經典案例



位在美國伊利諾州波拉諾市(
Plano, IL)南邊鄰近福斯河旁的Farnsworth House1951年完工後,正式交給該屋主使用,這個建築案最引人討論的是該屋主是一位年輕的女醫師Edith Farnsworth1945年密斯與這位女醫師在一個晚餐的聚會場合認識,在經過傳說中的密切交往後,呵呵,先聲明是「傳說」,Farnsworth決定請密斯設計一棟屬於她自己的單身住宅,當時在1951年完工時花了74,000元美金,若換算成2006年的美元價值,這棟看起來沒啥豪華建材的建築物竟要美金一百萬元,約新台幣3千多萬。因此,當這棟「豪宅」完工,Farnsworth住進去後,這位女醫師終於抓狂了,她忿忿不平地認為老娘花了這麼多錢(因為當時韓戰爆發,全球鋼料大漲,密斯一直追加預算),你竟然給我蓋了一棟四周全是玻璃的電子花車舞台,哈哈,我是要怎麼睡覺,怎麼換衣服啊…


 
原來,密斯哥哥把人家一位單身女性的住宅,全都用了當時最夯的建築設計概念,尤其是他自己很愛的「空間流動」的手法,讓整個室內簡單到只有廁所是有牆的,其他通通一覽無遺,換句話說,想看女醫師睡覺或吃飯、剃牙的朋友們,請到草皮上集合。唉,所以,最後Farnsworth始出女人出頭天的本領,一狀告到法院,要密斯為這個設計案付出代價。
最後,Farnsworth還是擁有了該建築物近21年,在1972年決定賣掉後搬到義大利養老去了。幾經轉手後,在2003年,由美國保護古建築非常知名且重要的民間非營利組織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一同與幾個保存團體與社區組織集資,在富士比的拍賣會場上以750萬美金(應該不用換算成台幣了吧)買下了這棟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並且開放給所有民眾參觀。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文化遺產
既然是近代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再加上Farnsworth House已經被美國的National Trust買下,因此Farnsworth House其實是有專職的manager在管理的。只是,Farnsworth House也不是第一次被水淹了,歷來因為福斯河的關係,只要遇到大雨連下的季節,就往往會造成建築物的損害。但我所想要談的是,既然全球的氣候變化已經無法在用過去的經驗值來評估,對於每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產來說,都必須要重新調整因應自然條件所造成的衝擊,Farnsworth House這次狀況,讓我更擔心台灣許多的文化遺產有無能力去面對這樣的問題,Farnsworth House在淹水當下以及淹水後的緊急作為,可以看見有專責單位在「搶救」的差別,包括了馬上設置專屬部落格,不定期的報導最新的搶救進度以及損失,另一方面也開始趁勢設置募款網站,在第一時間讓關心Farnsworth House的朋友可以有所貢獻,這也是我一直認為對待文化遺產必須要展現的「積極作為」。當然,還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包括了應該事先將Farnsworth House週邊的排水系統建構完成,或是針對福斯河的河水暴漲設置閘門等等,無論是那些保護行動,在Farnsworth House這個案例中,我們還是要回到維護的本質去思考,這一切究竟是為了誰,為了啥目的?
 
想清楚,就去執行吧。美國如此,台灣亦同。今天是颱風日,但願我們的文化遺產已經準備好了。
 
 
 
網友Kuso相片之一,為了怕再被淹水,網友將Farnsworth House的柱子拉長
 
網友Kuso相片之二,為了怕再被淹水,網友將Farnsworth House直接搬到同樣是Mies所設計位在紐約的Seagram Building屋頂上
 
 
以下為歷來Farnsworth House淹水實景與搶救大作戰
 


















 












 
1:這個案子的德文名稱是Weissenhofsiedlung,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建築展覽場,官方網站是http://www.weissenhofsiedlung.de/




 
2這個建築史上知名的國際建築師集體創作的社區案例,在當時具有高度的時代意義,一方面是為了德國在一次大戰後的住宅構造系統尋求一個快速新建的方法,另一方面是這次的尤其是將現代主義的白色盒子建築推向了「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的新世紀。最近,在台北貢寮所掀起的建築話題「澳底大地建築國際計畫」將以「Next Gene」(下代基因)則是由主導人劉育東教授「仿傚」密斯當年的企圖心,邀集了日本的隈研吾(Kengo Kuma)、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來自日本的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森俊子(Toshiko Mori)、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張永和(也是創作長城公社的大陸建築師)、韓國的徐惠林(Hailim Suh),以及荷蘭建築團隊MVRDV、義大利建築團隊IaN+、西班牙Fenando Menis、德國建築團隊GRAFT和北歐丹麥的Julien De Smedt,台灣的十位建築師為姚仁喜、邱文傑、龔書章、曾成德、楊家凱、簡學義、黃宏輝、陳瑞憲、黃聲遠和劉育東。我之所以會稱之為「仿傚」是因為密斯當年是從整個德國中產階級的居住條件來看待「威森霍夫」這個集體建築設計案。但後者由劉育東老師所領導的計畫,則是結合台灣建設公司的行銷手法,在行銷創意上難免讓人不得不聯想是抄襲中國的「長城腳下的公社」,但這種匯集世界各國建築師集體創作的案例,現在已經不勝枚舉了,我反而比較關心到底台灣的住宅環境應該要往哪裡去,是澳底?還是海角七號呢?呵呵呵
 
【延伸閱讀】
Farnsworth House官方網站
 
20089月淹水的Farnsworth House
 
20078月淹水的Farnsworth House
 
‧影片


8 則留言:

  1. 喔喔喔怎麼會這樣!!!!!
    快點我要看續集阿~~~~

    回覆刪除
  2. 等不及續集我自己去看了

    http://www.preservationnation.org/magazine/2008/todays-news/farnsworth-house-floods.html

    整個淹進房子裡...........

    回覆刪除
  3. 讚讚讚..............

    回覆刪除
  4. 很棒的文章:推薦貼到這邊了
    http://architect.tw/bbs/redirect.php?tid=23840&goto=lastpost#lastpost

    順便推薦一下
    http://architect.tw
    可以建立部落格,建築師可以考慮使用
    比如註冊AAA帳號,可以有 aaa.architect.tw

    回覆刪除
  5. 板主回覆:
    續集等我週日有空再Po了

    備不完的課
    上不完的課




    回覆刪除
  6. 板主回覆:
    幹嘛這麼急嘛

    梗都被你破壞了
    哈哈哈

    回覆刪除
  7. 板主回覆:


    鍾建築師啊...


    你這個讚讚讚,連三讚
    是在對密斯的房子淹水覺得大快人心?還是?????




    哈哈哈
    開玩笑拉

    我知道你不是那意思的:p


    謝謝鼓勵拉:)

    回覆刪除
  8. 板主回覆:
    謝謝鼓勵 , 也謝謝您的轉貼!!

    有機會會推薦該網站給建築師朋友的:)

    歡迎再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