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建築。: 新聞轉載---空間之詩與中學生談建築

新聞轉載---空間之詩與中學生談建築

這篇由台大城鄉所的夏老師所寫的文章,值得對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們閱讀之!!

 

【聯合報╱夏鑄九】 2008.03.09 04:02 am


  

文藝復興時期,

建築師的歷史角色誕生

 

 

建築師是什麼人呢?建築又是什麼?

 

首先,Architect,這個英文字有希臘字源,它的意思是master builder,能工巧匠也,高明熟練的營造者。注意,建築師,也是西歐文化中孕育的營造藝術家。

 

至於我們現在知道的,古埃及的印和闐(Imhottep),大祭司,與第一個擔負起建築師、醫師角色的人,還不是真正的建築師。重要的角色是古希臘的建築師兼雕刻家,他已經在個別建物上留名,譬如巴森農神殿(Parthenon)的因克提那司與卡力克雷提司(Ictinus and Callicrates with Phidias),他們的社會角色與祭師、政治家相當。

 

在古羅馬時代,研究希臘學,曾任羅馬屋大維的軍事工程師的維特努維(Marcus Vitruvius Pollio,活躍於46-30 B.C.),在《建築十書》裡就強調建築師要具備許多學科與種種技藝,手藝與理論必須兼具。維特努維之《建築十書》(公元前一世紀)指出,建築師和訓練包括不同的學科知識與技藝,第一次建構了西方世界思考建築倫理、方法、領域與原則……的論述方式。從建築師的教育、選址、築城、居住地、地勢,到神廟、柱飾、公共場所、劇場、體育館、浴場,氣候與構造、材料、顏色、水文、星象日照、戰爭工具等。包括了民事與軍事工程。此後,自公元二世紀、中世紀,以至十五世紀,雖然由大師傅帶領行會的工匠師傅共同營造,他們的成果至今仍讓我們感動,但是,建築師的角色不彰。

 

到了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的歷史角色才真正誕生與盛開。由布拉曼提(Donato Bramente)、布魯涅內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阿伯提(Leon Baptista Alberti)、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當然,還有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等等,可謂漪歟盛哉。在他們身上,作品討論、理論出版、建物百花齊放,彼此爭勝,也因此享有盛名。注意,他們是文藝復興人,身兼詩人、作家、音樂家、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數學家、天文學家、解剖學家、科學家、發明家……的全才。

 

至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現代意義的建築師,是工業革命後營造活動的分工產物,是代表業主,以建築書圖等文件,應付營造廠的設計專業者。若以塑造空間形式的任務來看,進一步的分化持續,建築師、地景建築師(landscape architect)、都市規畫師(urban planner)、都市設計師(urban designer),甚至是區域政策與發展(regional development)的政策規畫師(policy planner)等等,都是廣義的建築師,在專業訓練上,雖然專業的論述日益分歧,其專業養成,還在同一個學院的架構之內。

 

在我們自己的傳統內,值得特別瞭解的是中國古代的工官制度、工匠師傅的技藝,以及,主要以土木合構的,表現卓越的營造(building)傳統。

 

我們應注意到,宋營造法式(李誡)的作用(1103年),清式營造算例及則例的作用。以及,推薦讀一讀柳宗元的〈梓人傳〉,想像一下大匠的能力:心中有主張,掌握全局的能力。還有,土木與建築不分家。最後,花園的角色,在明清江南繁榮的商品經濟中產生了,明代計成的《園冶》可以提供一個重要註腳。因此,我們的建築師,是沒有專業歷史的開發中國家之專業者。特別值得研究當年在上海殖民地租界中,建築師,是如何被建構的?與當時南京的國民政府的關係又如何?這裡值得注意,現代專業一開始建構之時,國家的角色。一直到今天,台灣的建築師、地景建築師、都市與區域規畫之間的國家法令、考試與資格認定,以及教育制度,都沒有整合一體。其實,制度不全就是我們的專業特色。

 

十八世紀西歐哲學家強調:

美的建築物才是建築

 

 

再來,在前面的基礎上,關於Architecture,它的希臘字源,也就是高明熟練的營造者之作品。

 

Architecture被視為營造的藝術,其觀點首見於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例如,佛羅倫斯的人文主義者阿伯提(Leon Baptista Alberti)的《建築十書》。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建築師布魯涅內斯基開啟了去歷史化過程,將古典建築變成一個自主而絕對的建築「物」,或者說,建築客體,建築對象(architectural object),開創出新的建築現實,掃除前人文主義的羅馬與哥德式建築。於是,過去,成為被建築師所挪用的元素,給予其意識形態的支持,隨手擺弄拼湊(bricolage)。重新建構一個新的傳統與歷史,發明歷史,這是歷史的陰影,歷史之蝕的開始。以黑格爾的說法,這是客體性(objectivity)與主體性(subjectivity)間的分離。這是布魯涅內斯基開始的革命,是蘊含在過去五個世紀以來的歐洲文化的辯論。

 

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哲學家進一步分類為美術(fine arts)的一支,以審美價值區分建築與營造。強調:美的建築物才是建築。一個有名的例子是克勞第‧尼古拉斯‧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與啟蒙主義的理性論述的支配性表現。位於法國南部的阿克與思南(Ark-et-Senans)的路易十六的皇家鹽廠,勒杜在1775年提供一個沒有完成的,半個全視構造(Panoptism)。與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在十八世紀末(1791)對圓形監獄(Panopticon)的全視構造如出一轍。這是一種技術性的權力秩序的發明,有如一整組機器,在權力運作程序中運轉。但是,勒杜的皇家鹽廠,既是工業建築,又是理想城市,這裡,工作組織的理性與層級性,行政中心對勞工的透明的監視之眼,呼之欲出。

 

因此,ArchitectureBuilding之分其實隱藏了偏見。其實是建築論述(architectural discourse)決定了建築的意義(meaning)、建築的邊界(boundary),這是社會的區分(distinction)哪。我們可以發問:為什麼腳踏車棚不是建築呢?而只有林肯大教堂才算?對我們非歐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質疑尤其必要。

 

主流建築論述,將建築界定為營造的藝術與科學。因此,需要出入工程技術與文化、社會的知識,然後,轉化為一種以空間論述來干預與改變空間的能力。而面對全球資訊化的變局,這些知識與技能的挑戰日大。

 

艾菲爾鐵塔是現代建築中

最神奇的例子

 

 

建築,尤其關係著特定的歷史與社會對空間意義的象徵性表現,是空間之詩,吸引了注意,值得細究。北京,也就被稱為「建築的好萊塢」!

 

首先,讓我們學著去「體驗建築」,對生活空間敏感,注意!建築是活的。不能把建築當做死的「東西」,也不能把它當做骨董。什麼是建築設計(architectural design)呢?我們由地方的營造(place building)與生活空間的創造(living space making)到象徵空間的表現(symbolic expression)開始。這是這講題最重要的部分。讓我們以藏族文化與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做為兩個例子,幫助瞭解。

 

藏族建築可說是最接近天堂的建築。我們看到在五千米高的牧民,採集冬蟲夏草,在最樸實的帳棚裡過活;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的農奴,今日不同地區的藏族農民,他們多樣化的石造碉樓,土與木造的樓房,黃板木的大屋頂、平屋頂、窗,簡直是家宅的花朵,比起門,多了一點奢侈;以及,高高在上的,天上的居所、寺廟、城寨的權力的最高象徵。布達拉宮最接近神祇,是神聖地方,竟又如此在乎安危,把居所圍護為信仰的中心與軍事高地。

 

艾菲爾鐵塔是現代建築中最神奇的例子,它的能量遠遠超過了建築師的想像。建築的雙向運動是深刻的,既是夢想,又是功能的體現者,既是某種空想的表現,又是一種求方便的工具。建築的實用功能與其夢幻功能是分不開的,然而,用處除了掩飾意義之外別無所為。這是建築設計的內在矛盾,也正是建築生命的主要動力所在。

 

就十九世紀末的艾菲爾鐵塔而言,這實是廿世紀的童年,工業社會的童年,也是法國大導演楚浮的童年之詩。

 

鼓舞鐵塔的慾望是一種《聖經》裡的通天塔(Babel)情結:通天塔「用於」與上帝交流。擺脫了功利性支托的升天夢想,最後存留在藝術中,似乎藝術的「功能」只在於揭示物體的深刻無用性。正是:無用之用大矣哉。

 

人們企圖使鐵塔成為一個「科學廟堂」,但實際上鐵塔什麼也不是。艾菲爾鐵塔達到了紀念塔的「零」狀態,不參與任何儀式或禮拜,甚至也不參與藝術。這座空的紀念塔每年的遊客竟比羅浮宮還多兩倍。參觀艾菲爾鐵塔是為了參與一場夢幻,拔高通天,登峰造極的通天之夢。

 

《料理鼠王》裡的法國美食,如青菜沙拉、甜點,艾菲爾鐵塔都會在餐盤中再現,這絕非偶然之舉。鄉下老鼠進了城,由下水溝一出地面,它立即在視線中出現,告訴我們這裡就是巴黎;在巴黎菜市場的場景,可以見到它被畫在背景裡俯瞰眾生;「料理鼠輩們」這些都市之鼠,在今日生活受到挫折之時,在憧憬明日的美好生活之時,艾菲爾鐵塔都在遠處散發著光芒,鼓舞生命,參與夢幻。這是現代建築(modern architecture)的童年之詩,艾菲爾鐵塔本身就是夢幻。

 

建築,城市的建築,尤其在全球資訊化年代,要求看到它的慾望,比過去還要強烈了。我們天天被它誘惑,怎麼能不學著去體驗建築,認識城市呢?

 

2008/03/09聯合報】

 


8 則留言:

  1. 個人覺得這篇文章非常隱晦, 令人摸不出來老夏對這些現象的看法是什麼.
    不過對於給中學生入門閱讀建築, 這樣的開放式寫法也是不錯.

    回覆刪除
  2. 老夏向來寫文章喜歡夾學術槓子 文辭句子似通非通 轉折處往往乎盧隆通一筆帶過 某些文辭看似很有學問的樣子 若從中文的語構讀來暗藏瞧不起讀者的意味 大部分句子要依照英文的語構才能讀懂一些
    中邪了 這樣的文章是要給中學生讀的 連城鄉所碩士班的都讀不懂 遑論一般的讀者和中學生
    最可議的是 其動筆之際的心態 學閥心理隱藏著自卑 由於自卑才懶得思考怎樣以簡馭繁 而不是一股腦夾生飯給讀者填鴨 慣於填鴨者總會以高高在上的威勢要人屈從 進而崇拜
    從城鄉所在台灣社會闖出名號 外界總是把城鄉所和老夏劃上等號 實情並非如此
    而是各種建築空間學門代理人的競逐 至今尚無人有膽量剝析其所內的權力爭鬥興衰 社會功過
    唉 算了 這麼大的題目學術界沒有人感興趣 我又何必多說

    回覆刪除
  3. 板主反應如上 謝謝啦
    不過我還是不大同意所謂的夏氏風格 若照老夏幾年來口說筆傳的後殖民批判 他的文章正是後殖民理論要批判的學舌掮客 再依照你提到的專業與社運貼近 那更違反貼近民間的初衷 怎會這樣 目的與手段全然相反 這是我長久以來對所謂夏氏風格的觀察 也是我為何要發表暗藏瞧不起讀者的意味 慣於填鴨者總會以高高在上的威勢要人屈從進而崇拜 等等留言的批評由來
    台灣的中學生已經夠可憐了 夾處在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侵襲之下 他們的思考與文字常流於偏狹自我的挖掘 和一些花花草草莫名所以的囈語 今天有些師長或社會名流也許基於澄清社會亂象 養成社會公民的熱情 願意放下身段與中學生談談 寫篇專業的文章 引導中學生見賢思齊 然而他們講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文章竟然要中學生連跳好幾級才能趕上 成語揠苗助長說的就是這種拙劣手段推翻善良目的的情況 簡言之 老夏的文章是要引介西洋建築史並反照台灣建築史的脈絡 但枉顧台灣中學生接觸的建築史資料寥落可數 他的文章不但無益還徒增無數障礙

    回覆刪除
  4. 板主回覆:
    哈哈

    虧你還台大城鄉出產的產品
    如果能讓你摸出老夏的看法是啥
    那就沒搞頭了


    哈哈哈

    不過對於建築的知識論如何透過常民的語言讓它變得更簡單一點
    的確是專業者應該要努力的方向
    或者是說
    應該是要讓一般大眾瞭解建築的意義與環境觀
    這樣才能漸漸去改造我們的built environment, 是吧!!

    回覆刪除
  5. 板主回覆:
    哈哈哈

    這位兄台所言甚是
    但從某種角度來看
    這何嚐不是一種專業者另類奠定學術地位的手法

    我倒不認為這樣的論述方式有何不妥,因為那就是夏氏風格
    一種數十年如一日的寫作習慣,個人風格罷了


    反倒是您提到若是給中學生看會有障礙
    我則深表認同
    這也是我認為很弔詭的地方
    城鄉所最常出現的是特定議題的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往往是貼近民眾的一種媒介
    但若論述的語言過於學術,我想應該是很難跟民眾喇在一起吧
    哈哈,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曲高和寡的展現

    當然拉, 習慣成自然嘛

    可惜的是,中文程度欠佳的我,也很難完全讀懂老夏的文章

    所以我可是一直把這位逢甲的大學長...高高的視為景仰的對象

    一種對於文字獄的崇拜啊

    呵呵:p

    回覆刪除
  6. 板主回覆:
    非常感謝游雋兄提出如此具批判觀點的文字!!
    我一直很欣賞能夠懂得對"慣習"提出問題意識的人
    有時候我們都太過安逸,太過安全
    在台灣,當什麼事情都是如同7-11的方便與隨手可得時
    很多事情將不會再出現....."為什麼?" 了

    我提兩個我個人的看法
    這幾天剛好一位畢業於城鄉所的學妹問我關於老夏提出總統府空間解嚴一事的看法
    我回答她, 老夏所提的總統府建築空間解嚴, 只是把自己關在殖民意識的漩渦裡
    他並沒有解決空間問題,空間解嚴也只是他想像中的事
    因為,你可以抓任何一位台北市民問問看, 總統府的空間解嚴是什麼?
    是去軍事管制?還是?? 我不認為殖民時期的建築現在使用就會落入後殖民的世界裡
    在我的想法中,殖民與被殖民的內在心態才是最可怕的,尤其是殖民國的人若無法
    跳脫曾被殖民過的歷史想像, 那將落入生生世世的殖民囹圄中,一種無形的被殖民...

    所以總統府要不要遷移,我沒有意見,但若是要用空間解嚴的概念去搬遷
    我覺得就太讓人噴飯了!! 當然拉,老夏的夏氏風格我還是認為那是他的招牌菜
    一家店的招牌菜若不賣了, 店應該也可以關了
    所以我支持老夏繼續操縱這些文字,畢竟老夏不是唯一,另一方面這就是寫作習慣罷了

    反倒是,當理論要與實務接在一起時,老夏這些語言在未經"翻譯"下就拋出來的話
    或許我們可以觀察是不是運動本身最後會落得草草結束之窘境??? I don't know


    不過我是認為您後半段談中學生對於老夏文字的解讀能力
    這點真的是實在話拉
    再加上現在學生的中文程度罄竹難書


    我想
    有些問題只能回到教育的本質來看了

    哈哈

    很開心您能在此暢所欲言
    證明了一件事


    我們是自由的國家
    所以


    空間是自由的
    只有心才會被戒嚴

    回覆刪除
  7. 板主回覆:
    亞君小妹??

    是降嗎?
    這留言太深奧了
    不是很懂.....

    回覆刪除

Copyright © 。混沌。建築。 Urang-kur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