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建築呢?
我在逢甲建築系的學生姿媛,日前跟我邀稿寫一篇文章好放在第43屆的建築系刊上.
左思右想後才變成下面這篇不太成熟的文章,系刊尚未正式出版,但大家可以在這裡搶鮮!!
------------------------------
《世界是平的》,建築呢?
我不得不這麼說,現在是一個幸福的學習世代。
楔子
過去,在系上講授《近代建築史》與《現代建築史》課程時,我總是不厭其煩的在課堂上嘮叨地告訴同學,未來的世界是資訊氾濫的世界,資訊的取得將一點都不困難,反而是有效且正確地的取得資訊並且做有效的資訊管理才是每個人在社會上取得競爭力的關鍵,建築的競爭環境亦復如此。
在建築的學習過程裡,我們無法避免地一定要透過旅行、透過觀察、透過體驗去認識與瞭解每一個建築的空間場域與人的行為,但即便是如此,我們還是需要咀嚼一些空間以外的理論學說或圖文分析來滿足我們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所以,現在的學習過程之所以是幸福的,便是因為現在的學習媒介已經多到不勝枚舉,透過網路資訊的傳播你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找到任何你想要知道的資訊,透過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使用許多的工具來快速且有效地達成我們想要知道的一切。或許你們已經發現,當周邊的同學或朋友都在使用Msn、部落格、無名或Flickr相簿時,我們正不斷地在重覆許多的搜尋(search)動作,那也正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新學習管道。當你在Flickr相簿或是Google的首頁中輸入某一建築物或建築師的名字去搜尋相關資料時,你會發現愈是正確的「標籤」(tag),你將可以得到一連串愈正確的連結,而這個獲取正確且有效相關的資訊,也正是web2.0(註)革命下所以要企圖建構「使用者」為主的世界。
Web2.0的革命 v.s 自我學習
所謂的web2.0這個名詞,最先是由O'Reilly Media創辦人暨執行長Tim O'Reilly所提出的,標榜著自2001年網路泡沫化之後,資訊產業版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最大的差異就是將網站視為一個平台(The web as a platform),「網站再也不純粹只是個「空間」, 而是一扇通往各式服務的「大門」,因此,「使用者」的角色將被置於最核心的位置。
網路知名電子報《數位之牆》的創辦人黃彥達先生就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到:Web 2.0 的特性就是「聚沙成塔,眾志成城,累積小眾而變成大眾」。因此他始終堅信,RSS,Blog,SNS,Wiki之類的名詞,所描述的僅是表象,它們是變革的結果,而不是造成變革的關鍵原因本身。所以他認為Web 2.0真正的精神是:「電腦儲存成本與網路頻寬成本不斷下降」;反應在社會上,就是「人與人之間聯繫成本不斷下降」;反映在商業上,就是「靠資訊壟斷與資本壟斷的企業逐漸解體」。那麼,究竟web2.0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想最大的啟發在於「創新」(innovation)與「觀察」(observation),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中,太多的習慣讓我們忘了透過觀察力的執行可以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web2.0的革命並沒有發明什麼了不起的器具,更沒有成本高昂的設備,但它卻藉由觀察使用者的社群(community)行為由下而上的改變了網路的另一個新的機會,這是我要強調的創新與觀察,因為身為設計者的我們正是需要這兩樣重要的能力與觀念。
世界是平的,那建築呢?
世界有多大?無論從量化或質性研究來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都不難,但都遠不及Thomas L. Friedman的著作《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在書店上架後所帶來的震撼大。當大家開始驚訝原來世界的距離早已經不是地理空間上經緯數字的變化而已時,就像Tim O'Reilly將網站視為一個平台一樣,在全球化概念的催化下,地球上任一點之間的距離變成只有咫尺之遙,這對於強調競爭力的行業來說,若能掌握了時間與空間便意謂著離成功之路不遠,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平台,更是一個宏觀的建築新視野來看待這個新的世界。
這一年多來,我們看見了中國建築師張永和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系主任、馬清運擔任美國南加大建築規劃學院院長,這兩位優秀的華人建築師能夠在地球的另一端搶佔引領建築世界潮流的版面,然後我們也看到全世界的優秀建築師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大陸)盡可能的藉由詮釋自身的建築作品與不同地域的文化、環境產生互動。此外,更遑論新經濟共同體「歐盟」的影響日益壯大,使得歐盟建築師的專業資格成為另一個競爭市場,這些全球性的建築現象仍不斷地在進行變動,身處在台灣的我們,又準備多少的能量來迎接這個新的紀元呢?
但縱使世界變化地如此之快,中國知名的建築師張永和卻在一場演講上告誡中國的建築系學生,美國不是學建築的好去處,如果不能去歐洲,至少待在中國老老實實的蓋房子,也要長進得多。因為,「美國的建築不僅落後於歐洲,而且已經落後於亞洲了」(這裡的亞洲他還說要先把日本去掉)。這意謂著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建築教育的領導品牌已經開始式微,歐洲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蘊釀著新的轉機,併除中國大陸近年來民族主義的自覺外,我想張永和所要傳遞最大的價值還是在於他們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必須要投注更多的關心與貢獻。
身處台灣這片可愛土地上的你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要在建築的這條路上充實好自己,面對未來新世代的挑戰,千萬不要忘了世界有多大,你們得學著像海棉一樣的吸收新的能量。
世界是平的,但地球是圓的。建築的平台在哪裡?你們應該要給未來的台灣建築一個嶄新的答案才是。
參考資料
http://www.web2con.com/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
http://www.digitalwall.com
以下這些公司被廣泛認為是Web2.0的範例:
‧UrMap(台灣地圖行動資訊平臺)
http://urmap.com/
‧Flickr(國際知名網路相簿)
http://www.flickr.com/
‧del.icio.us(共享書籤服務,使用標籤)
http://del.icio.us/
‧Google Maps(Google系列網路工具之一)
http://maps.google.com/
‧YouTube(全球最大的網路影音網站)
http://www.youtube.com/
註:依據維基百科對web2.0的定義是:「Web 2.0是一個新生的術語,它的應用可以讓人了解目前全球資訊網正在進行的一種改變——從一系列網站到一個成熟的為最終用戶提供網路應用的服務平臺。這種概念的支持者期望Web 2.0服務將在很多用途上最終取代桌面電腦應用。Web 2.0並不是一個技術標準,不過它包含了技術架構及應用軟體。它的特點是鼓勵作為資訊最終利用者透過分享,使到可供分享的資源變得更豐盛;相反的,過去的各種網上分享方式則顯得支離破碎。
」http://zh.wikipedia.org/wiki/Web_2.0
「美國的建築不僅落後於歐洲,而且已經落後於亞洲了」(這裡的亞洲他還說要先把日本去掉)
回覆刪除學長
張永和有沒有說明要把日本去掉的原因呢?
板主回覆:
回覆刪除這個問題我也在問!!
不過這個訊息是從別的地方閱讀到的
出處已經不可考了....:( 呵, 拍謝
所以要找找才會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