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全文刊載於:榮芳杰(2009)〈台灣女性建築師的時代角色與執業歷程觀察〉《芭小姐的異想家居》,pp.129-153,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ISBN:978-986-01-8183-8)
參、女性建築師的定位與論述回顧
參、女性建築師的定位與論述回顧
女性在建築實務上的表現與男性相較有何不同?如果有所不同,又如何展現出其差異特質?女性究竟是否在美學上、時間與空間上的敏感度與男性有所不同?女性在材料選擇、組織能力與現在的設計方法有何不同?這些差異是來自於生物學或社會學的觀點?
類似上述這樣的提問總是在西方社會裡不斷地被反覆檢驗,例如英國自從1834年成立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之後,直到1898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才在多方慎重考量下,同意第一位女性Ethel Mary Charles加入該學會。又或者像是Julia Morgan(1872-1957)在1894年成為第一位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學位的女性之後,卻在應考法國布雜學院(l'Ecolde des Beaux Arts)建築學程時失敗了兩次,最後才在1898年成為全世界第一位通過法國布雜學院建築專業學程入學考試的女性,她也同時是美國加州地區第一位女性開業建築師。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美國,執全世界建築教育之牛耳的麻省理工學院,雖然在1865年創立了全美國第一個建築系,但一直到1910年為止,美國仍有一半以上的建築學程拒絕女性就讀。這樣的窘境,在1915年由Henry Atherton Frost創辦了美國第一個女子專業建築學校「劍橋建築與地景學校」(The Cambridg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之後,才慢慢的有所改變。
然而,這樣的桎梏並沒有就此結束,在進入建築教育的學習環境中所受到第一波阻力,大多是因為以男性為主的教育系統似乎找不到理由接受女性進入高等教育體系。然而,在結束學校生涯進入工作職場後,又得面臨第二波的職場障礙。不過,幸運的是1915年,Harriet Mae Steinmesch(1893-1979)與她在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建築系就讀的三位同班同學一起組織了一個女學生聯會(sorority),打算替學校裡少數的女性同學爭取權益。隔年她取得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建築學士之後,心裡面仍惦著這件事情,於是在1922年她創立了美國「女建築人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Women in Architecture, AWA)。最後,該組織擴大規模至今,已經成為旨在協助女性進入建築領域,並且提供相關適切的專業協助,甚至提供就讀建築科系的女學生可以申請相關獎助學金的全國性社團。組織會員涵蓋了建築師、都市計畫師、景觀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工程師、藝術工作者、設計師與學生…等等。並且陸續在美國各地在如:芝加哥、西雅圖、華盛頓…等地相繼成立相關的女建築人協會分支機構。
這樣的組織協助工作其實反映的是女性進入建築職場時的困難,尤其是在那個必須要藉由爭取婦女運動以及改變社會價值觀的年代裡。曾經,英國在1940至1950年代左右,出現過一個非常受到重視的概念---「家庭生活」(family life)。這個概念源自於當時的經濟學家William Beveridge所提出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說明女性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工作就是整個家庭生活賴以生存的價值。尤其是報告中指出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小朋友必須在母親長期的照顧下才能得到最好的人格發展。這個觀念的提倡之後,使得女性在職場上的角色工作更備受考驗。因此,若將此觀念套用在女性進入建築職場並且成為建築師後,她們想要在婚後還能夠事業與家庭兼顧,通常女建築師會比較容易出現建築師、母親與妻子等三種身份的緊張關係,男建築師則多將生活重心放在事業上而不易被責備。這種狀況尤其是在雙薪家庭的例子最為常見,往往身兼家庭主婦的女性,不僅要面對維繫家庭運作的常態,同時也要兼負起職場上的競爭壓力。
1958年美國註冊建築師只有約320位的女性,僅佔全國建築師總數的1%左右。但到了2002年時,美國註冊建築師已經約佔全國建築師總數的19.9%,並且約有20.7%的女建築師為建築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或負責人。這過程中,美國建築師協會(AIA)也間接做了一些努力與嚐試,尤其是1983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開始將建築師的「性別」與「種族」資訊納入建築師會員資料庫,再加上Susan A. Maxman在1993年成為美國建築師協會(AIA)第一位女性主席,以及2004年Zaha Hadid成為全世界第一位榮獲「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女性建築師之後。這些女建築師的活躍程度與專業能力的展現,不僅讓許多統計數字出現驚嘆號,也讓更多的男性建築師注意到女性建築師的優秀能力。
那麼,台灣呢?
時間拉回到西元1883年,馬偕牧師(George Leslie Mackay)在淡水開辦「女學堂」,首開台灣女子教育風氣之先。自此開始,台灣有了女性教育的意識。然而,進入日治時期階段,再到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台灣女性進入建築教育的可能性,終於在1946年的「台灣省立台南工業專科學校」建築科改制成「台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系之後,正式展開。1948年,成功大學入學的618名新生中有13名女生,其中建築系就佔了8名,這八位女性分別是蔡淑貞(基隆女中畢業)、許樓、張寧、王秀蓮、林宜真(台南女中畢業)、陳來治、吳金娥(長榮女中畢業)、謝麗玉(台中女中畢業)。這八位女學生女生不僅在1952年成為台灣省立工學院升格後首次入學的女畢業生,同時是台灣建築教育史上的第一批女性畢業生。其中王秀蓮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並且和許樓一同被成大建築系留下來擔任助教。雖然他們只是擔任助教職,卻是台灣建築教育上的第一批受過高等建築教育的師資,尤其是王秀蓮與許樓更是台灣建築教育上最早的女性教師。1953年,台灣開始舉辦建築師考試,王秀蓮也順利考取建築師執照,成為全台灣第一位建築師高考及格的女性。同一個時期自中國南京中央大學建築系畢業的修澤蘭,也在1949年來到台灣鐵路局工作,並在1955年取得建築師執照。這兩位女建築師也都成為台灣建築史上非常重要的先行者。
然而,女建築師的角色卻還是辛苦與孤單的。在1970與80年代,台灣正處於國家定位與國際關係緊張的時刻。但難能可貴的是,1983年的一次女性建築師座談會,促使了當時「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所屬的《建築師》雜誌在隔年1984年的第111期3月號的刊物中,以「女性與建築」為該期封面主題,第一次在建築平面媒體轉載了台灣女性建築師的對話與心路歷程。這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宣誓,揭櫫了女性建築師進入媒體版面時代的來臨。至此後,台灣女建築師的作品與活躍場域開始多元化。最受關注的是1987年,黃長美建築師以第一位女建築師的身份擔任《建築師》雜誌的主編,這也是台灣女建築師首次主導建築平面媒體的議題,並且是參與文化相關事務工作的新範型。繼黃長美之後的女建築師趙家琪,也在1989年接下《建築師》雜誌主編的棒子直到1992年10月。
25年了,時至今日,除了1984年那期以「女性與建築」為主題的雜誌論述外,各類型的建築雜誌也只停留在刊登少數女建築師的個別作品,台灣總還是欠缺一份女性建築師的完整論述。鄰近的中國大陸,除了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林徽因的相關研究眾多之外,2006年1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也出版了一本《石階上的舞者:中國女建築師的作品與思想記錄》,天津大學也在2006年9月出版了《中國第一代女建築師張玉泉》的專書。台灣的女建築師們,應該開始正面思考,事件已成,論述應儼然成形。
路過灌水~
回覆刪除這是私人回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