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轉貼】布洛克大樓 時代雜誌十大建築榜首

布洛克大樓時代雜誌十大建築榜首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特派記者藍孝威、記者林琮盛/連線報導】 2007.12.18 08:40 am

 

 

第一名:美國堪薩斯城尼爾遜艾金斯美術館「布洛克大樓」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選出今年全球十大建築,美國堪薩斯城尼爾遜艾金斯美術館主建物「布洛克大樓」榮膺榜首,大陸北京建築物也有三棟建物入選十大,分別是奧運主會館、中央電視台總部及北京當代萬國城。時代雜誌報導十大建築之首的布洛克大樓獲選理由:「建築師霍爾以大有可觀的手法更新了古典主義,延伸該美術館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一排沿坡而下的建築物晚上發出的光線,在夜空下具有令人著魔的效果。」

 


第二名:舊金山聯邦大廈

 

霍爾雙響砲一、八名

建築師霍爾(Steven Holl)同時有兩件作品入選,另一件則是名列第八「北京當代萬國城」住商混合建築。第二名的舊金山聯邦大廈是棟環保建築,時代雜誌評論:「這棟政府大樓不只在天空中引人注目,本身也非常環保。地面上運用不鏽鋼網的手風琴褶設計不僅具設計感,還可遮陽。無論任何方面,此建築物成就皆屬最先進者。」

 

北京奧運主會場的外形是由許多巨大鋼條,以不規則方式編織而成,形狀如同一個鳥巢,因此又稱「鳥巢」體育場,「鳥巢」經減重後造價約廿三億人民幣。鋼架的空隙蓋上半透明的充氣薄膜,兼具防水、透光及省電的功能。由於造型前衛特殊,當時還引起國際輿論注目。「鳥巢」將於明年三月完工。

 

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則是一棟造型大膽的經典建物,造價逾八億美元,定明年二月結構竣工。從建築技術而言,要完成該項建物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其外形如同一個被扭曲的正方形甜甜圈:兩座豎立的雙子星以高傾斜的角度,向內凹陷;雙子塔間有一橫向的連結體,構成一圈閉合的環。這種迴旋式結構,在當今建築界中,還沒有現成的施工規範可依循。

 

當代萬國城超環保

 

 

第三名:西雅圖奧運雕塑公園

 

當代萬國城(moma)則號稱結合西方的環保科技與東方的建築文化,八棟大樓以空中走廊互相連接,提供餐飲、娛樂、健身、購物等服務,讓居住社區成為城市的縮影。建築強調著利用潔淨的、可再生的地熱能源來採暖製冷,為大樓創造終年恆溫恆濕的室內環境。

 

這項大型社區工程設計了六百九十套住宅單位,面積廣達十五英畝。最特別之處,是室內沒有冷暖空調,全靠往地底鑽了六百六十口地熱井,水沿著地熱井流入深約一百公尺、恆定溫度為攝氏十二點七度的地下基岩,基岩在夏天時冷卻水溫,冬天時則進行加熱,再把水抽出地表,沿著管線送至建築群各家各戶的混凝土地板內。

 

當代萬國城在國際上屢次獲獎,包括二○○六年「Popular Science 」雜誌評選為「改變人類生活的世界七大工程奇蹟」,和當年美國「Business Week」評選為「中國十大新建築奇蹟」。




The 10 Best (New and Upcoming) Architectural Marvels詳細資料請參閱: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694467,00.html



#1 | Bloch Building,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addition, Kansas City, Mo. Steven Holl Architects

Adding a new wing to a neoclassical museum, Holl devised a spectacular update on classicism: an irregular series of volumes that cascade down the museum's lawn and glow from within. The effect against the nighttime sky is nothing short of magical.

 

#2 | Federal Building, San Francisco Morphosis

This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 is not only a smashing addition to the skyline, it's also green to the core. For one thing, its steel-mesh scrim is both a sunscreen and a design element that steps in sharp accordion folds at plaza level. A cutting-edge building, in all ways.

 

#3 | Olympic Sculpture Park, Seattle Weiss/Manfredi

The Seattle Art Museum decided to put its sculpture park on an old industrial site crossed by a busy road and a railway line. Marion Weiss and Michael Manfredi made the most of it with an intricate switchback pathway that draws nature, art and the city into a dynamic force field.

 

#4 | IAC Headquarters, New York Frank Gehry Partners

Gehry's exuberant building is an undulating, white glass mesa that uses his characteristic whiplashing lines in a subdued and legible way. The sculptural silhouette is actually a clear expression of the interior floor plates. They just happen to be madly inventive floor plates.

 

#5 | The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New York Sanaa

The New Museum is on the Bowery, a grimy but gentrifying stretch of lower Manhattan. So Japanese architects Kazuyo Sejima and Ryue Nishizawa gave it a home that's part funky, part shimmery, an asymmetrical stack of boxes covered by a honeycomb of aluminum.

 

UPCOMING

 

#6 | Olympic Stadium, Beijing

Athletes at the Summer Games will compete in a nestlike venue by Herzog & de Meuron.

 

#7 | CCTV Headquarters, Beijing

A tetrahedronal structure by Rem Koolhaas will be the most radically reimagined tall building in the world.

 

#8 | Linked Hybrid, Beijing

Steven Holl's retail/ office complex will have sky bridges connecting each of its eight towers.

 

#9 | Heathrow Five, London

Richard Rogers' firm is giving Heathrow a big new terminal under a vast, column-free arch.

 

#10 | Caja Madrid Tower, Madrid

Norman Foster's oil-and-gas-company headquarters will have rooftop wind turbines.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第六屆遠東傑出建築設計獎結果公佈

第六屆遠東建築獎得獎名單

台灣傑出獎

邱文傑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獎金台幣一百萬

 

台灣佳作獎

姚仁喜 「高鐵新竹站」,獎金台幣五十萬。

 

上海傑出獎

劉家琨 「青浦新城建設管理中心」,獎金人民幣二十五萬。

 

上海佳作獎

繆朴 「閔行生態園接待中心」,獎金人民幣十二萬。


緣起

近年大陸都市建設成長快速,帶動了建築設計理念的大幅創新與突破,世界大師級建築師紛紛進入大陸,為大陸設計世界級的建築,也使得大陸本土建築設計理念大幅創新,追趕世界一流水準。遠東集團決定,遠東建築獎將跨越海峽限制,將大陸地區建築設計納入獎勵範圍。

 

第六屆「遠東建築獎」將同時獎勵海峽兩岸的優秀建築人才,並期經由獎項評審,加強海峽兩岸建築設計的相互了解,進而達成「兩岸菁英共築方圓」交流合作的目標。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第六屆「遠東建築獎」將暫時以上海地區為獎勵範圍,未來再視實際情況逐步擴大範圍。本屆獎項,兩岸各頒「傑出獎」一名,獎金分別為新台幣一百萬元及人民幣二十五萬元整;及「佳作獎」各一名,獎金分別為新台幣五十萬元整及人民幣十二萬元整。

 

台灣地區評審團總召集人由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先生擔任,大陸地區則邀請建築學界極具影響力的中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前上海同濟大學副校長及建築學院院長鄭時齡先生擔任總召集人。

 

本屆建築獎評選有別於往年,為求客觀、公平,評選過程不但透過視訊會議與上海地區連線,今年的評審陣容將原來的初審建築專業評審與複審藝術文化評審結合為一階段,兩岸初選評審中並將各有三位專家藉著視訊會議方式參與對案作品的評選工作,期能藉此使「遠東建築獎」成為兩岸建築設計的交流對話平台。

 

兩岸初選階段評審陣容包括建築專家與藝術文化界人士,台灣地區初選階段(以下依姓氏筆劃排序)邀由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吳光庭、成功大學建築系主任傅朝卿、前台南藝術大學校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黃碧端、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承令以及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劉舜仁擔任評審,大陸地區初選階段邀請到王伯偉(同濟大學校長助理、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伍江(上海市規劃局副局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汪孝安(現代建築設計集團總建築師)、高名潞(美國匹茲堡大學藝術史系教授、四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及崔愷(北京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擔任評審。大陸評審鄭時齡、崔愷、高名潞並與臺灣六位初選評審共同進行臺灣地區參選作品的評選工作。

 

初選作品

 

台灣地區入圍複選的作品有張樞建築師事務所「信義計畫區人行天橋」、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黑面琵鷺保育管理中心(第一期)」、姚仁喜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台灣高鐵新竹站」、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新建工程」、邱文傑與莊學能的「921地震教育園區(一~三期)」等共五件。

 

大陸地區入圍作品則有繆朴建築師「上海閔行生態園接待中心」、馬清運建築師「上海青浦曲水園邊園」、柳亦春+庄慎+陳逸峰建築師「上海青浦夏雨幼兒園」、劉家琨建築師「上海青浦新城建設管理中心」、章明+張姿建築師「上海市第八中學」等共五件。



初選過程
 

在評選台灣作品的會議中,國藝會董事、前台南藝術大學校長黃碧端女士於評審會議中表示,建築設計獎的安排不能單憑建築的外觀設計為評分重點,同時也要參考建築內部的空間概念,「使用者的感受」也應列為重要考量。這麼一來,建築作品除了藝術的呈現,更要在社會性、結構功能上達到使用者的高度重視,那麼建築本體的意義就更顯重要,與生活更是緊密結合。對於曾以前期作品(「921地震教育園區(第一期)」)參選入圍第五屆遠東建築獎決選的邱文傑,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劉舜仁則表示,獎項是否又頒給同一個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築師能否超越過去的自己,才是評審團所關心的重點。對於這次台灣初選的作品,他觀察到「建築師開始對生態和人的存在面提出看法,而這正是現在年輕建築師迫切面臨的問題」。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承令則認為,台灣建築師已多能掌握基礎工法並蓋出具國際風格的好建築,但是就建築與環境間的關連性,似乎沒能提出更強烈的個人觀點,有些建築師已出現自我重複隱憂。成功大學建築系主任傅朝卿提醒建築師,人如何使用建築空間,是大家要思考的問題。

 

評選大陸作品時,傅朝卿對於「上海市第八中學」的印象深刻,他認為在中國不斷拆除老建築的當下,這所學校則是老空間再利用的最佳示範。年輕建築師在這個領域應可找到發揮的空間。北京中國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崔愷則表示,此次大陸地區的參選作品大多仍取材國外建築師的設計,若能加強其區域性的設計觀感,保留其文化遺址及新設計作品的呈現與比較,如此一來就更能突顯「創新」的意義了。而上海市規劃局副局長伍江先生也表示,大陸地區參選作品多是上海年輕建築師的作品,作品建設多為大學與郊區,也深受上海當地官方侷限,相較台灣地區的作品,上海參選作品的設計概念仍缺乏多樣性。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汪孝安先生也認為,近幾年大陸建築向前跨了大步。如今透過遠東建築獎跨海峽兩岸評選的推廣,不但間接活絡大陸地區的建築文化,更讓兩岸建築設計師有更多的伸展平台。

 

決選階段預計將自1211起展開為期五天的兩岸評勘作業,由美日國際建築專家、鄭時齡、崔愷、王伯偉與漢寶德及台灣建築專家共七位擔任評審,將於1215上午進行最後決選,並於當日下午進行頒獎典禮。決選後,為增進兩岸建築設計相互了解,並作為兩岸建築界定期交流平台,遠東集團將邀請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傑出獎、佳作獎與入圍作品共10件優秀作品共同發表,另邀請參與評審之兩岸學者交互評論,由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最具聲望專業出版社,分別以繁體字與簡體字正式發行「遠東建築獎2007兩岸專輯」。往後不排除將增列其他語言,為華人建築設計的藝術文化,透過書刊能更多元、快速地登向建築的國際舞台。

 


上海市第八中學(章明 + 張姿建築師)

 


上海市第八中學(章明 + 張姿建築師)

 


上海市第八中學(章明 + 張姿建築師)

 


上海市第八中學(章明 + 張姿建築師)

 


上海青浦新城建設管理中心(劉家琨建築師)

 


上海青浦新城建設管理中心(劉家琨建築師)

 


921地震教育園區(邱文傑+莊學能建築師)

 


臺灣高鐵新竹車站(姚仁喜建築師)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轉載】居民共同參與文資保存新視野

居民共同參與文資保存新視野

 

Taiwan News 2007/12/13

【文/李欣如】

 

翁金珠主委:老建築要與民眾互動才有意義

 

自從二○○五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施行後,文建會突破以往偏重單點式的硬體修繕,提出以文化資產帶動地方生活圈的區域性視野,並鼓勵在地居民共同參與古蹟、歷史建築的活化與保存,進而朝社會照顧的機制邁進。文建會主委翁金珠強調:「老建築並非只是束之高閣,要與地方民眾互動才有意義。」

 

文資事權統一文建會有藍圖

 

文資法於一九八二年公布施行,確定了文化資產保存的體制與政策。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文化資產的概念更充實、保存方式也愈多元,其中二○○五年文資法大結構的改變,不僅將文資事權中央主管機關統一為文建會,更強調了預防性保存概念的落實、保存與再利用並重、與相關法令政策平行整合的新策略。

 

因此,過去以獨立建築物為對象的古蹟保存,現已由點(單體古蹟、歷史建築)擴大至面(聚落)。文建會在透過修復技術復原文化資產的建築美感後,確保古蹟與歷史空間的持續性、永久性保存,也使其與地區整體的發展結合,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過,古蹟私有權人卻不這麼想!因為一旦民宅被列為古蹟,主人便不時得受參觀者打擾,無論大小的硬體修繕還得向上級主管申請,諸多限制讓擁有古蹟似乎就是件美麗的錯誤。雖然這也是全世界文化建物保存所共同面臨的難題,翁主委還是提醒︰「不可忽視老建築所能帶來的文化觀光產業發展,與國家歷史文化厚度的堆疊。」保存老建築,就等同於將一個城市演化的軌跡與過去生活的記憶,驕傲地傳承給下一代……。

 

小西街繁華落盡長樂生命力再起

 

以鄰近彰化縣火車站的長樂社區來說,在清朝時代,有一條熱鬧街道「小西街」是西門與北門的聯絡之道,出西門可通到鹿港、往北可通往豐原;到了日治時期的市區改建計畫,將市街改成棋盤狀,再加上縱貫鐵路的通車,整條小西街被截成兩半。自此之後,「小西街」便成了居民的一種記憶,失落在行政地圖之外。

 

分成兩半的小西街,其中一半名為「小西巷」。這是日治時期布莊、成衣批發及其相關加工業集散的地區,為了生意往來的方便,旅社、酒家也陸續興起,直至近十多年來,因產業外移,導致布市及成衣批發沒落,社區產業結構大改變。長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董文欽表示︰「為傳承過去生活的記憶,漫步在狹小的街巷中,總能細細咀嚼當地的人文風貌、產業滄桑與庶民記憶。」

 

而小西巷的牆面整理與巷弄鋪面,正是翁主委在彰化縣長任內對於區域型文資保存與美食小吃,形成歷史的足跡,也刻畫過去文化發展的意涵。」透過地方政府帶動居民參與古蹟、歷史建築的活化與再利用,「居民投入情感,就會進而認同、愛護。」

 

儘管「小西街」的熱鬧風華不若以往,也因有台灣鐵路管理局已八十五高齡的扇形車庫、創建於一八一○年的北門福德祠、創建於一七六一年的定光佛寺,顯得更為動人。而以社區地方文化資產作為中心,地方居民投入來帶動周遭觀光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是區域型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結合的精神。

 

隨著董理事長的腳步,看盡長樂社區走過繁華後的容貌,揮別了喧囂,還有多處令人玩味的角落。巷弄間有「吳家祠堂」、「楊氏家祠」,還有紅葉大旅館內的「童玩文化館」,以及利用淘汰課桌椅改造而成的小西相簿,居民對於就在住家隔壁的古蹟歷史如數家珍,而分散在小西巷中的店家對於縣內的廟宇古蹟也能侃侃而談……。

 

散布在巷弄內的古蹟與故事,只要用心經營都將成為社區的資產、居民的寶,猶記得一位婦女氣沖沖地質問董理事長:「怎麼現在掃街,都沒有打電話找我?」氣得通紅的臉,訴盡她早已將社區事務視為生活的一部分,任誰都不准切割,只見理事長頻頻道歉直呼,「下回一定會記得。」要是看過長樂社區服務隊一長串名單,就會知曉區域型文資活化的成功,絕非只靠少數精英分子,廣大的民間力量才是關鍵。

 

搶救淡水古蹟與觀光相呼應

 

對於廣大民間力量投入區域型文資保存與活化的觀念,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淡水工作室負責人黃瑞茂的體會也很深刻。由於地緣關係,讓在淡江大學任教的他,從一九九六年就開始投入淡水地區古蹟保存的工作。「早期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致力搶救淡水古蹟。」因為當時古蹟保存的意識薄弱,還常被人問你們究竟在做什麼?

 

從事古蹟搶救、保存工作從被懷疑到被接受,歷經好長一段時間,直至二○○○年九二一大地震後的一場文化會議,黃瑞茂為淡水古蹟所做的事才逐漸被理解、被接受。加上一九九八年的捷運淡水線全線正式通車,帶進大批觀光客到淡水影響,當地民間社團也開始有文化與觀光結合的觀念,便為優質的導覽尋求著力點。

 

為此,淡水社區工作室、淡水社區大學與古蹟博物館為因應當地需求,而開設許多相關課程。當地也在此過程中,漸從搶救、保存古蹟,走向活化、再利用,更發展為區域性的活化與串聯。黃瑞茂還將淡水古蹟博物館內的每個古蹟點比喻為文化派出所,「因為負責古蹟點的解說員,不僅要黃瑞茂也將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概念,延伸至「社會照顧的機制」。針對當地的老人、婦女、外籍配偶開設國民美術的課或是導覽解說課程,讓參與的行動者從知識分子擴及到一般住戶,甚至於全民投入,「當居民都有共識,將文資知識帶進生活現場,也就不會是難事了。」

 

除此之外,相較於台灣其他地區的文化資產區域保存與活化,淡水更進一步邁向「區域聯防」的大方向。黃瑞茂現階段已將淡水地區規劃為四區塊,「中央廣播電台、滬尾炮台、高爾夫球場」、「紅毛城與淡江中學」、「老街與金色水岸」以及「殼牌倉庫」,分別肩負自行車與親子活動、展覽、藝文推廣與餐廳,還有與社大結合進行市民教育等功能。

 

諸多的區域型文資保存與活化構想,就像打籃球的攻防戰一般,不僅組隊要靈活,在施展各項基本技巧時也要設想計畫、遵守規範。雖然黃瑞茂並非淡水人,卻因教職所在地而有分割捨不下的感情,經常白天有課、晚上還要趕赴社大上課,讓他整個腦袋都是淡水地區的文資整合計畫,「就連給學生出的功課都是,畢竟先有付諸於文字的想法,再依補助申請經費,才能善用地方的歷史與文化。」

 

走遍淡水市鎮的大街小巷還會發現,除了公部門指定的古蹟外,還有許多宛如「街角博物館」的百年老店,如:三協成餅店、義裕排骨、溫州餛飩…等,黃瑞茂認為,「諸如此類的民間博物館也是地方的生命力,極需政策的協助與輔導,以發展更有深度的在地文化。」

 

古都台南運用創意串聯生活圈

 

當地方文史團體與居民紛紛投入古蹟的活化以及與生活圈的串聯時,有古都之稱的台南,具有先天上的優勢。上任後走訪許多縣市的翁主委,對台南縣、市區域型保存與活化的印象最為深刻,「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開館當天,贈送貴賓的劍獅就是安平社區根據當地歷史,而設計、研發的文化創意產品。」

 

由於台南地方政府形塑城市深度文化內涵的理念,不僅善用當地的歷史文化來發展觀光產業,也利用天然景觀—樹屋,匯聚或老或少的民眾。「走訪安平社區,還見許多世居當地的老人與新移民,也都投入社區的建築與史料研究。」當翁主委看見這一幕,直覺得這就是全民參與文化的動人之處。

 

文資人才培育還需加把勁

 

雖然文化資產與地方生活圈的連結發展至今,各有不同的發展,但回望最根本的文化資產保存人才培育,翁主委不諱言指出:「還需要與教育單位,做更有成效的配合。」當國外相關專業學術單位到台灣與國內大學進行交流時,總會發現各大學的專業領域都很相近。

 

對於學校開設文資相關課程的資源分散、難以累積專業與經驗的情形,翁主委表示︰「未來將把藝術大學整合至文化部,發展每所大學皆有固定的專業領域。」如此一來,將台灣文化資產的理論、實務、資源與經費整合後,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也將更得以發揮。

 

資料來源:
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第320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author_arts.jsp?f_AUTHOR=taiwannews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新聞轉貼---大師語重心長:古蹟修復不能這樣

中時晚報 2007.12.11 

大師語重心長:古蹟修復不能這樣

中廣新聞/劉怡伶

 

    3位台南市籍的國寶級古蹟修復匠師與會,分享他們的經驗與作品。不過,這三位國寶級的匠師不客氣地對當前政府處理古蹟維護提出批判。

 

    從事傳統廟宇彩繪達65年,現年79歲的國內知名的彩繪大師陳壽彝,留下不少精采的寺廟彩繪,如台北萬華的龍山寺、清水祖師廟、台南的孔廟、興濟宮、大天后宮及雲天宮等。

 

    他指出,當前古蹟的彩繪修復,政府不重視匠師的水準問題,只求快又好且現代化,與傳統理念不同,例如台南三級古蹟興濟宮的門神彩繪修復,耗費280萬元,才二年的時間,整個彩繪已糊掉了

 

    長期從事廟宇雕刻獲獎無數的施鎮洋也說,各縣市的古蹟街以木作為主,但是木材的選擇不夠專業,技術不夠,都會傷害古蹟,他說拿錢買師父,很多經驗都是花錢換來的,「木材的名稱雖相同,但若未指定產地,價差相當大,也牽涉後續的維護,這些都不能等閒視之!」

 

    他說雕刻都是一刀一釜慢慢琢磨出來的,但當前的政府卻對古蹟修復的雕刻方面,有時間限制,若未能在其期限內完成,則以罰款對待。「我很在意這事,訓練出來的人如果技術不夠,就去修護古蹟,那是對古蹟的一種傷害,所以用工匠時應該注意他技術的水準」。已有61年傳統廟宇木雕經驗的匠師許漢珍,則對古蹟修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不敢茍同,他說,「很多古蹟的樑柱若遭蟲蛀蝕,一般僅更換該樑柱,並未注意到其他卡楯其實也遭蛀蝕,結果未連同更換,未來可能導致整個古蹟塌陷」。

 

    三位大師蒼老沙啞的聲音,緩緩道出他們對於古蹟修復最深沈的呼籲,古蹟日活動辦得風風光光,但大師的語重心長能不能激起漣漪,引起迴響,應該是走馬看花之外,最珍貴的聲音。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新聞轉貼---活化古蹟 產官學界激發創意

活化古蹟 產官學界激發創意

記者林雪娟/南市報導

 誰說參觀古蹟只能觀賞硬梆梆的硬體!為讓更多到台南市旅遊的遊客感受到古蹟好好玩,並能從旅遊中獲得知識與旅行滿足感,文化觀光局除致力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活化,也開發各種文化創意商品,八日於吳園召開「府城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活化研討會」,討論如何帶動府城觀光商機。

 研討會由嘉南藥理科大執行,突破以往文化資產研討會的刻板模式,除空間保存維護與活化議題外,也兼顧文化創意商品開發、主題活動與觀光導覽等不同面向,由產官學界專家學者現身說法,與學員分享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實務經驗,希望讓民眾對參與、支持和維護府城文化資產產生高度認同。

 一行人上午至熱蘭遮城考考古試掘及周邊遺址保存區,由專家及導覽人員實地解說,接著步行至安平樹屋,探討樹屋活化再生所帶來的效應;另外在吳園藝文中心,也展出文化局開發設計的眾多商品,如撲克牌、祈福木牌、馬克杯、筆、立體拼圖、公仔等,配合時代脈動,設計出的商品,精緻小巧令人愛不釋手。室內論壇部分則由來賓與專家學者直接對談,以激發文化資產相關創意商品概念。

 九日將進行工作坊實作,參與研討人員將分成眾多小組,分別於台南府城南門段城垣與南大藝文特區、湯德章紀念公園、測候所與鶯料理、開隆宮等四個地點,各分為實質空間保存維護與活化組、主題活動與觀光導覽組、文化資產相關創意商品開發組三組,進行腦力激盪、設計發想,並以各種型態呈現具體;文化局指出,希望透過研討會刺激市民與年輕人創意,與府城豐富人文歷史涵養結合,激發出更多文化火花。

 

引用自中華日報  2007/12/08 15:43


↗ 猜猜我在哪? 呵呵呵



「府城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活化研討會」工作坊師資與分工如下:

 

開隆宮

A、實質空間保存維護:指導老師林思玲(屏東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產業經營學系)

B、創意商品:指導老師郭珮君(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

C、觀光導覽:指導老師陳梅卿(成功大學歷史系)

 

測候所與鶯料理

A、實質空間保存維護:指導老師榮芳杰(逢甲大學建築學系)

B、創意商品:指導老師柯坤佑(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總監)

C、觀光導覽:指導老師張志成(樹德科技大學建築古蹟系)、藍美雅(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

 

南門府城南門城垣與南大藝文特區:

A、實質空間保存維護:指導老師林蕙玟(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

B、創意商品:指導老師張湘翎(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系)

C、觀光導覽:指導老師李豐良(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陳坤宏(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關於〈古蹟維護與再利用的淺見〉一文之讀後感

關於〈古蹟維護與再利用的淺見〉一文之讀後感
 
這一期(No.147, 200712月號)的《台灣建築》刊載了一篇〈古蹟維護與再利用的淺見〉一文,該文作者一直是我非常敬重的台灣建築界的前輩,對於古蹟保存的提倡與實踐,不僅在早年透過漢光建築師事務所積極參與古蹟修復的工作,同時也試圖建立古蹟修復的「觀念」,然而這篇文章卻透露出許多理論與實務的矛盾之處,似乎反映了台灣的古蹟保存常面臨到的爭議,因此筆者特書此文,來談談我所認為的古蹟維護與再利用以及對於漢先生文章的不認同。
 
首先,作者用英國著名的藝術史評論家John Ruskin1819-1900)與法國18世紀的知名建築師Eugène Viollet-le-Duc1814-1879)兩人來做比擬,這點並不意外,卻也了無新意。基本上,在全世界的古蹟保存或修復理論中都一定會用這兩人的差異來強調彼此在論述上的不同(甚或是強調英國與法國的不同),但對筆者來說,他們最大的差異除了作者所詮釋Ruskin的論述較偏重物質主義的「真」,而Viollet-le-Duc所強調的是人文主義的「真」,而導致形式空間被重視的觀點外。我倒覺得關鍵還是在「維護」(Conservation)與「修復」(Restoration)的價值觀就已經決定了這是不一樣的兩件事。自從William MorrisJohn Ruskin一同在1877年的322成立了「古建築物保護協會」(SPAB, The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後,該協會重要的角色在於扮演整合的力量來反對臆測式的修復(conjectural restoration),而積極地推廣維護(conservation)與保養(maintenance)的態度,他們一致認為文化遺產反映的是不同年代的真實生活,因此任何一個世代的人都應該予以尊重這些歷史遺產的呈現,頂多去做到維護的工作即可,這觀念事實上也是1964年《威尼斯憲章》所強調維護的精神。這點作者在文後還特別強調「臆測式」修復的不該,但他卻贊同Viollet-le-Duc認同形式空間再現的論點(因為Viollet-le-Duc是可以接受臆測式修復的),此乃矛盾之一。
 
此外,作者認為Ruskin是中世紀的崇拜者,因此對於手工藝與材料之間的「真」反映在他反對修復的論述上,那作者又何必再強調台灣建築多以木構造為主的問題,認為古蹟修復應該撇開材料的束縛,來印證應該以Viollet-le-Duc所追求的復原空間為主呢?因為如果作者真的認為材料的真較不須在乎的情況下,那筆者想問,台灣究竟真的有幾棟純木造的古蹟?我打一個非常大的問號。相反的,台灣的古蹟修復之大宗往往是磚石構造的復原與重建(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築為最多),像是台南的大南門城、台南州廳等,真正屬於木構造的建築大多出現在廟宇建築,但廟宇建築之木構特色在於其手工木雕與裝飾之藝術價值,但許多台灣的木構造卻因為木材腐朽而無法再現,因此空間的再現已經失去其原本的特質。當然,這可能是因為作者對於Viollet-le-Duc論述的解讀與筆者有些許差異,作者認為Viollet-le-Duc主要是在強調形式與空間的復原才能將人文的價值保存或再現。但事實上,Viollet-le-Duc認為修復這個字眼本身是現代的潮流,回復一棟建築物不僅是在保存它,也是在維修它或是重建它,所要追求的復原也許是在指定時間下從未存在的完整情況。他甚至認為,可以用設計者的觀點去設計或改變一個建築遺產的形式,這點當然與Ruskin所追求的理念完全相反。
 
再者,作者認為「最理想的再利用方式是可以完全不破壞古蹟的方式。那就是博物館式的保存。」這句話,前者正確,後者毫無創意,也不符合文化遺產作為公共財的社會需求。試問,台灣的博物館還不夠多嗎,古蹟活化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是否為博物館的使用機能機,而是再利用後的機能是否符合社會之所需,以及是否受到良好的經營管理。然而作者將博物館式的保存視為古蹟最好的出路,甚至強調使用人是觀光客與博物館觀眾,筆者不以為然。鄉親啊,國外的文化遺產之所以受到良好的保護,絕大多數的第一要件,就是要先讓文化遺產週邊的居民對它產生認同與願意接近,筆者個人認為理想的古蹟,是一個在沒有觀光客的季節裡,都還能看到地方居民會往古蹟場域活動的景像,請問,您多久沒去博物館了?博物館式的古蹟真的能吸引您嗎?沒有觀光客的博物館式古蹟,會不會連地方居民都不會前往了?這只會突顯台灣古蹟活化的僵硬,也違背了作者在文中一直希望能將再利用更多元化的企圖。
 
然而,古蹟經營管理的責任,作者在文中認為:「所以重要的古蹟都應該由政府負起經營的任務。」此觀念更是背離現實世界太遠,作者殊不知全世界都在強調「3P」(註1)的年代,全世界各國家的政府部門都在往小而美的治理方向在尋找出路,作者卻一反常態的認為古蹟的經營管理是政府的責任,此觀念絕非長久之計。在普遍公部門的財政負擔逐年擴大之際,委外經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台灣該建立的是正常且具有監督機制的委外經營制度,而非再走回頭路將古蹟的經營管理責任又丟回給政府部門,試問,文建會有多少人力在負責文化資產?各縣市政府的文化局又有多少人力在管理古蹟?既然文化資產是屬於公共的,理當由全體民眾共同肩起這責任,政府該負擔的責任從1982年的《文化資產保存法》開始至今,已經看出疲態了,台灣需要的是另一種新的管理契機。
 
最後,筆者認為台灣古蹟修復的問題,在於沒有中心思想,也就是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一個被學界或業界所共同願意遵循的價值。古蹟的修復與維護都重要,且都缺一不可,古蹟維護與再利用應該要重視的長遠的經營計畫,華山藝文中心30年的簽約期限,我反而樂於期待,至少,古蹟永續發展的時間點已經邁向了有中長期計畫的可能性了。
 
註釋:
1:「公私合夥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參考資料:
 
 


轉貼--- 撒尿、A古物老外蹂躪樓蘭古城

撒尿、A古物老外蹂躪樓蘭古城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7.12.05 03:25 am  


↗千年滄桑的樓蘭遺址,現在受到人為踐踏,新華社提供。

 

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新疆羅布泊西部探測時,發現了消失上千年的樓蘭古城;現在,由於地方文物部門缺乏資金保護古城,竟然允許旅行社以每人一萬元人民幣的費用,招徠外國遊客遊樓蘭古城,古城破壞情況嚴重。

 

之前網上貼出大陸遊客騎華爾街銅牛,大陸遊客被譏為沒有水平;大陸記者深入樓蘭發現,外國遊客「放羊式」地散在古城各處,有人撿拾地上的陶片(規定不能撿拾),還有人在古城內的土坡撒尿。

 

樓蘭古城位於新疆若羌縣羅布泊的西岸,素有沙漠中的「龐貝」之稱。人民日報記者進行橫穿羅布泊科學考察時,在樓蘭古城意外遇到一批外國遊客,他們沒有進入羅布泊地區的相關手續,若羌縣文體局卻擅自收費,任由他們進入樓蘭古城。

 

報導描述,記者在距離樓蘭古城約卅公里的若羌縣文體局樓蘭文物保護站關卡,發現四輛大型賓士卡車從遠處行駛過來,上面坐著十二名外國人;保護站工作人員說,這是探勘石油的車。外國人怎會成了石油探勘工作人員?保護站工作人員只好說實話,是縣文體局局長孟捍高同意這些外國人進入古城。十二名外國人分四組,每組有兩名中國人陪同。

 

據了解,陪同外國遊客的是新疆烏魯木齊一家旅行社,他們帶領這些外國遊客五天前進入羅布泊地區,只要每個人給縣文體局交一萬元,就能進樓蘭古城。

 

文體局局長孟捍高承認,是他同意外國人進入樓蘭,外國人每人交納一萬元的「文物保護費」。

 

但是記者跟隨外國遊客進入樓蘭古城遺址時,見到的混亂場面卻讓人詫異。古城門口有五堆垃圾,古城裡面還有三堆。外國遊客完全「放羊式」地散在古城各處,在古城內標誌性的大佛塔前有一個小石牌標明「請勿攀登」,但分明能看到佛塔斜坡上有許多新的腳印,有些外國人還在古城內的土坡下撒尿,帶他們進來的文物站工作人員卻站在一旁,視若無睹,不加以制止,反而得意洋洋地拿出一串東西說:「你看,這是我剛才撿到的,應該是一串古代的項鍊。」2007/12/05聯合報】


補充一下:

在1996年所提出的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當中,中國段的絲路(The Silk Road (Chinese Section))就包括了這個樓蘭古城遺址(Ruins of Loulan City)


詳見下列網址:
http://whc.unesco.org/en/tentativelists/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