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關於〈古蹟維護與再利用的淺見〉一文之讀後感

關於〈古蹟維護與再利用的淺見〉一文之讀後感
 
這一期(No.147, 200712月號)的《台灣建築》刊載了一篇〈古蹟維護與再利用的淺見〉一文,該文作者一直是我非常敬重的台灣建築界的前輩,對於古蹟保存的提倡與實踐,不僅在早年透過漢光建築師事務所積極參與古蹟修復的工作,同時也試圖建立古蹟修復的「觀念」,然而這篇文章卻透露出許多理論與實務的矛盾之處,似乎反映了台灣的古蹟保存常面臨到的爭議,因此筆者特書此文,來談談我所認為的古蹟維護與再利用以及對於漢先生文章的不認同。
 
首先,作者用英國著名的藝術史評論家John Ruskin1819-1900)與法國18世紀的知名建築師Eugène Viollet-le-Duc1814-1879)兩人來做比擬,這點並不意外,卻也了無新意。基本上,在全世界的古蹟保存或修復理論中都一定會用這兩人的差異來強調彼此在論述上的不同(甚或是強調英國與法國的不同),但對筆者來說,他們最大的差異除了作者所詮釋Ruskin的論述較偏重物質主義的「真」,而Viollet-le-Duc所強調的是人文主義的「真」,而導致形式空間被重視的觀點外。我倒覺得關鍵還是在「維護」(Conservation)與「修復」(Restoration)的價值觀就已經決定了這是不一樣的兩件事。自從William MorrisJohn Ruskin一同在1877年的322成立了「古建築物保護協會」(SPAB, The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後,該協會重要的角色在於扮演整合的力量來反對臆測式的修復(conjectural restoration),而積極地推廣維護(conservation)與保養(maintenance)的態度,他們一致認為文化遺產反映的是不同年代的真實生活,因此任何一個世代的人都應該予以尊重這些歷史遺產的呈現,頂多去做到維護的工作即可,這觀念事實上也是1964年《威尼斯憲章》所強調維護的精神。這點作者在文後還特別強調「臆測式」修復的不該,但他卻贊同Viollet-le-Duc認同形式空間再現的論點(因為Viollet-le-Duc是可以接受臆測式修復的),此乃矛盾之一。
 
此外,作者認為Ruskin是中世紀的崇拜者,因此對於手工藝與材料之間的「真」反映在他反對修復的論述上,那作者又何必再強調台灣建築多以木構造為主的問題,認為古蹟修復應該撇開材料的束縛,來印證應該以Viollet-le-Duc所追求的復原空間為主呢?因為如果作者真的認為材料的真較不須在乎的情況下,那筆者想問,台灣究竟真的有幾棟純木造的古蹟?我打一個非常大的問號。相反的,台灣的古蹟修復之大宗往往是磚石構造的復原與重建(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築為最多),像是台南的大南門城、台南州廳等,真正屬於木構造的建築大多出現在廟宇建築,但廟宇建築之木構特色在於其手工木雕與裝飾之藝術價值,但許多台灣的木構造卻因為木材腐朽而無法再現,因此空間的再現已經失去其原本的特質。當然,這可能是因為作者對於Viollet-le-Duc論述的解讀與筆者有些許差異,作者認為Viollet-le-Duc主要是在強調形式與空間的復原才能將人文的價值保存或再現。但事實上,Viollet-le-Duc認為修復這個字眼本身是現代的潮流,回復一棟建築物不僅是在保存它,也是在維修它或是重建它,所要追求的復原也許是在指定時間下從未存在的完整情況。他甚至認為,可以用設計者的觀點去設計或改變一個建築遺產的形式,這點當然與Ruskin所追求的理念完全相反。
 
再者,作者認為「最理想的再利用方式是可以完全不破壞古蹟的方式。那就是博物館式的保存。」這句話,前者正確,後者毫無創意,也不符合文化遺產作為公共財的社會需求。試問,台灣的博物館還不夠多嗎,古蹟活化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是否為博物館的使用機能機,而是再利用後的機能是否符合社會之所需,以及是否受到良好的經營管理。然而作者將博物館式的保存視為古蹟最好的出路,甚至強調使用人是觀光客與博物館觀眾,筆者不以為然。鄉親啊,國外的文化遺產之所以受到良好的保護,絕大多數的第一要件,就是要先讓文化遺產週邊的居民對它產生認同與願意接近,筆者個人認為理想的古蹟,是一個在沒有觀光客的季節裡,都還能看到地方居民會往古蹟場域活動的景像,請問,您多久沒去博物館了?博物館式的古蹟真的能吸引您嗎?沒有觀光客的博物館式古蹟,會不會連地方居民都不會前往了?這只會突顯台灣古蹟活化的僵硬,也違背了作者在文中一直希望能將再利用更多元化的企圖。
 
然而,古蹟經營管理的責任,作者在文中認為:「所以重要的古蹟都應該由政府負起經營的任務。」此觀念更是背離現實世界太遠,作者殊不知全世界都在強調「3P」(註1)的年代,全世界各國家的政府部門都在往小而美的治理方向在尋找出路,作者卻一反常態的認為古蹟的經營管理是政府的責任,此觀念絕非長久之計。在普遍公部門的財政負擔逐年擴大之際,委外經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台灣該建立的是正常且具有監督機制的委外經營制度,而非再走回頭路將古蹟的經營管理責任又丟回給政府部門,試問,文建會有多少人力在負責文化資產?各縣市政府的文化局又有多少人力在管理古蹟?既然文化資產是屬於公共的,理當由全體民眾共同肩起這責任,政府該負擔的責任從1982年的《文化資產保存法》開始至今,已經看出疲態了,台灣需要的是另一種新的管理契機。
 
最後,筆者認為台灣古蹟修復的問題,在於沒有中心思想,也就是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一個被學界或業界所共同願意遵循的價值。古蹟的修復與維護都重要,且都缺一不可,古蹟維護與再利用應該要重視的長遠的經營計畫,華山藝文中心30年的簽約期限,我反而樂於期待,至少,古蹟永續發展的時間點已經邁向了有中長期計畫的可能性了。
 
註釋:
1:「公私合夥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參考資料:
 
 


38 則留言:

  1. 讓我把大家心裡對和(先生)的OS直接說出來吧!!

    漢(先生)您跟漢光不只把古蹟都修錯來還修倒了
    也把您的名字都修臭了
    您就別再插手管古蹟了吧!!

    回覆刪除
  2. "國外的文化遺產之所以受到良好的保護,絕大多數的第一要件,就是要先讓文化遺產週邊的居民對它產生認同與願意接近,筆者個人認為理想的古蹟,是一個在沒有觀光客的季節裡,都還能看到地方居民會往古蹟場域活動的景像" 寫得很好。我還覺得,若能提昇臺灣民眾對於古蹟的素養,讓民眾體會到古蹟內消費的附加價值,或許能夠為臺灣的古蹟經營管理困境提供一個很好的出路。

    回覆刪除
  3. 漢老在談古蹟維護的時候
    沒有把威尼斯憲章(西方石造文化古蹟為主)
    這個東西拿出來,
    就像日本在談日本文化財的修復原則
    也不會把威尼斯憲章拿出來談一樣。
    因為威尼斯憲章是不是適用於亞洲文化圈,
    很早就被人拿出來質疑,所以才有奈良憲章的出現。
    我想漢老的意識裏如果認為在台灣有資格當古蹟的是中國的合院式、宮殿式等與日本一樣的木造建築的話,
    如果是這樣的意識,整篇的論述就沒有什麼奇怪的。

    博物館式的保存這樣的一個論述的後面,是盡量找出符合原建築物機能的空間再利用,我想才是漢老所要論述的重點。
    漢老談到古堡當旅館是理想的空間再利用的案例。原建築物機能與格局沒有做很大的改變,這樣的空間再利用的方式,除了避免大修大改,破壞結構體,結構體裏經過一段時間所會出現裂化的部分,也會在人們使用的同時被發現,方便進行維護跟修理。
    這個在日本,文化財建築物的空間被賦予新機能進行再使用時基本上都會遵守的原則。

    漢老的論述跟鈴木博之教授的論述有点類似。



    回覆刪除
  4. 漢先生認為「…最理想的再利用方式是可以完全不破壞古蹟的方式。那就是博物館式的保存。」

    答:源自他籌備的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內,有座原本被廟公要拆除的廟,整個屋頂原樣搬到科博 館裡面。

    漢先生認為「認為古蹟修復應該撇開材料的束縛」

    答:他講的其實是,228和平紀念公園裡,國立台灣博物館屋頂被他漢光木桁架改為鋼架的那件事 。

    漢先生認為「…所以重要的古蹟都應該由政府負起經營的任務。」

    答:他講的其實是,他籌辦催生的台中科博館,是政府經營很成功的例子。

    漢先生的文章,配合他的傳記去看,就什麼都看懂了。

    回覆刪除
  5. 對了

    我記憶所知,漢先生並沒被稱「漢老」過

    比較正確且被廣為用過的稱呼,是「老漢」


    回覆刪除
  6. 是喔

    基本上我連他長相甚至全名都記不太起來..寶德?德寶?

    下次改進

    回覆刪除
  7. 學長的知識如果是粗淺
    那我們這些做學弟的豈不是要挖個洞把自己給埋起來

    我把學長給我漢先生(不是漢老)的東西看完
    僅就自己的認知或者是讀過的書,上過的課做個比較
    事實上漢先生在台灣有什麼影響力
    做過什麼樣的事情我並不清楚
    如果我的認知與台灣的現實環境有什麼脫節
    或者是有什麼矛盾之處

    還請學長多多指教

    回覆刪除
  8. 1980年以後的古蹟(世界遺產)理論,老漢應該都沒讀過。

    所以,我們拿1980年代以後的理論跟他文章對照,是沒有意義的。

    他的「古蹟理論」,是來自於他1960年代去唸藝術史,及他自己修古蹟的經歷心得。

    所以咧,要看懂他文章,是該先知道老漢一生的經歷,會比較知道他在隱喻什麼,在閃避什麼。

    回覆刪除
  9. 我想漢先生那一代的知識份子和我們這一代完全不同.

    他們擔負著很多引進西方知識進入台灣的任務, 他們視野可以很廣, 無所不包, 而回到台灣後可能要在一片荒蕪中開啟一個新領域, 但對該領域尚未有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 也來不及太深入, 就馬上要投身實務了. 因此漢先生在建築之外領導了很多領域, 諸如古蹟保存, 藝術史, 博物館學, 教育.

    不過我們這一代, 許多專業與次專業領域都已經有相當發展 (儘管進步空間仍然很大), 因此知識份子需要有堅實的知識論與方法論, 除了該領域的廣博知識外還要在特殊次領域中學有專精. 畢竟我們寫出來的每一句話都要接受其他專業者嚴厲的檢視與批判.

    看看漢先生的文章, 真的如Kai-shao所言, 有相當程度基於他的經驗與感覺而非基於理論辯證. 我想不用把這位前輩神化了, 他寫的也不過就是一種說法, 有時可以給我們些靈感, 卻也需要大家來批判來對話.


    原來PPP可以簡稱3P.... XD

    回覆刪除
  10. 老漢會修古蹟,也是歷史的偶然。他原本是百分百的現代主義者,是討厭任何現代主義以前的東西的,也許他不是現代主義另一種極端,對傳統的建築採趕盡殺絕的態度,至少一座新建築設計案到他手上,他絕不會採現代主義以前的形式。

    他會碰古蹟,主要是東海系主任任內,彰化孔廟快倒了,縣長基於「孔廟是偉大中華文化象徵」的意識形態下,決心要修護,而東海就在彰化附近,就找上門來。再來就是板橋林家花園案,會到老漢手上,也是因為蔣宋美齡常被美國朋友問到,台北附近有什麼可以彰顯「中華文化」的建築或地點,那年代台北城視覺主體是日本時代留下的西方古典意象,於是宋美齡隨口一句話,週圍的人就找遍台北附近有什麼可以彰顯「中華文化」的地方,找啊找的,就找上當時破敗且被老兵難民佔領板橋林家花園,修復工程由台北縣政府負責,不知怎麼找的,就找到老漢手上。

    他是被趕鴨子上架的,他不是有了中心思想,理論建構,大聲疾呼,再步入這個領域的,甚至,他建築養成年代的心態,是要盡力消滅傳統的。

    (以上不是我隨便說說,他自傳都有,只是用我的語氣寫出來)

    所以呢,他一路的古蹟文章蒐集起來,是會有很多破綻的,甚至呢,是為了不與他以前經手的修復案牴觸的,避免自打嘴巴,有些話就要將就了。

    回覆刪除
  11. 所以說咧
    集合眾學長的結論
    這個幸福的建築家也沒這麼偉大
    台灣古蹟的未來實在不需要跟他綁在一起
    他的東西就參考參考將就將就唄
    所有政策的變革還是需要我們這一代去努力

    每當看到我們可愛的信安公為了發揚我台灣文化積極投入教育界培育優秀人才的作為,怎麼看都覺得台灣的未來是有希望的(DI)

    回覆刪除
  12. 謝謝你的資料,我在收集論文資料的時候找到這裡,正好在寫這個topic,非常感謝

    回覆刪除
  13. 這篇寫得蠻精彩的, Kai-shao學長補充的還真是恰到好處, 可惜漢先生可能看不到, 我更擔心的是, 漢先生除了在這個奇怪的時間發表了跟時代脫節的看法外, 至今仍然在各大競圖評審的場子呼風喚雨, 非常可怕, 哈!

    回覆刪除
  14. 無意間link到此頁,簡直像是看到自己近年來的OS
    能看到有人開始對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觀點的批判及對理性討論的呼籲
    終於讓人覺得台灣文資又有點發展的跡象
    忍不住要給板主拍拍手,加油

    不過,台灣目前尚有歷史詮譯的包袱加上面子馬屁文化,
    何時能理出中心思想、又何時能真正就事論事進而提升專業....
    還需要很大的心力
    雖為"局外人"(總因沒身分被研討會的篩掉的人)先精神上支持囉

    期待板主搞定論文後的大作

    回覆刪除
  15. 學長
    回國後深刻的發覺
    台灣的文化遺產就如你所說的
    只有象牙塔裡面的那一群局內人才懂

    昨天跑了一趟嘉義郡役所
    要連署呼籲保存
    哼~對我這個局外人而言
    實在沒什麼說服力

    趕快畢業 台灣需要你

    回覆刪除
  16. 學長加油! 快快畢業!

    好久沒來你的blog留言了, 因為我也忙著要畢業, 然後開啟新旅程.

    一起加油!

    回覆刪除
  17. 在位者,通常得接受諸多批評。然而,卻可曾想過,為什麼政府官員找他?很多具有決策者遴聘他?漢先生凡事好採「客」位,得要別人上門找他,他從不自我推薦的,我想在當時學識淵博的建築師也不少吧!唯一可以解釋的,是他值的信賴的人格特質,以及他豐沛的創造力,加上勇於承擔責任使命感使然!真的與他共事過,相處過,就能明白,一個人的成就,除了機緣,加上努力,更重要是為人處世的態度,與人格特質。

    回覆刪除
  18. 以上的各位批評者 缺乏專業胸襟,除了破壞性的攻擊,沒有正面建設的積極性,只有可能誤導學子而已 ... 當您成為現今社會大多數自視過高的 Low EQ SOB 時,只看得見別人的缺點 & 自己的優點 ......

    當年的 老漢與今日的 漢老... 沒有變的是一顆赤子之心... 各位批評者恐怕還無法瞭解當年的 老漢 ...... 又如何有足夠的專業學養 來對今日的 漢老 品頭論足 ?!

    更正一、當年的 老漢可沒有今日的 漢老 幸運 and/or 幸福

    更正二、當年的 老漢與今日的 漢老 所面對的台灣社會,差異不大

    更正三、當年的 老漢與今日的 漢老 可都沒有無中生有,胡批亂評

    更正四、如果只是幾點 漢老的淺見,引來排山倒海的高見...
    當年的 老漢也只會一笑置之,今日的 漢老卻可能會
    老淚縱橫 (形而上的)

    更正五、當年的 老漢與今日的 漢老,他心中的苦,可能只有
    近身者略知一二... 各位網友要適可而止

    ... 來吧 ?! 亂箭兄弟們...... 我可不是 吳鳳......

    回覆刪除
  19. 親愛的版主:
    請你把我的留言刪除吧!!
    這位先生如此不堪的言論都冒出來了,
    我還是第一次見識到網路媽媽連網友的言論都要管的呢~~
    這裡不是我的地盤我不想在這裡跟人筆戰,
    所以請你刪除我的留言。

    回覆刪除
  20. 板主回覆:
    這是你說的

    不是我唷


    回覆刪除
  21. 板主回覆:
    是啊

    大家加油吧

    回覆刪除
  22. 板主回覆:
    呵呵

    我瞭解你的意思,我也知道漢先生並沒有提到威尼斯憲章的原因
    無論是奈良的真實性文件或是澳洲的Burra Charter, 其實他們都承認部份的觀念源自於威尼斯憲章, 我個人從不認為威尼斯憲章是唯一的價值標準, 尤其是這個來自於歐洲文化的產物, 但信奉的是威尼斯憲章對於conservation的想法, 這個部份當然面對東方的木構造會有部份的衝突, 但換個角度想, 台灣很多人會拿日本經驗來談這事, 但我一直認為日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對於歷史史料的研究夠深入,傳統的技藝一直有在傳承,這部份台灣根本只學到表皮, 沒看到日本在這背後的努力!!

    至於博物館式的保存, 當然是反映了原建築物機能的空間再利用, 但身為博物館學專家的漢先生, 應該知道博物館與展示館的差異, 博物館一詞並非是古蹟再利用的仙丹, 我反而比較認為台灣需要的是一套古蹟再利用的標準, 一個在可以不對原有空間產生太多破壞的前提下, 可以適度的接受較有創意的再利用機能.

    漢先生的文章我並不是全盤不認同, 只是覺得有些觀念應該要再符合現代社會之所趨,這才不枉"遺產"(heritage)的概念, 既是要傳承給未來的世世代代, 我認為有些該再利用,有些該依原有狀態保存, 這點就與漢先生對於歷史建築的認定相差無幾, 漢先生在台灣古蹟保存的發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小的我也只是用粗淺的知識表達自己的感想, 我想台灣需要的應該是這樣的討論風氣, 這樣才能逐漸將共識凝聚是吧!!呵呵

    回覆刪除
  23. 板主回覆:
    歡迎學長蒞臨
    :)

    說真的,漢先生的說法始終是一致的,做法(如果漢光可以=漢先生的話)則是可以商榷的
    但漢先生的角色是有其社會價值的
    因此我始終認為他的建議應該可以再更具執行力一點,才不枉他在古蹟保存界的影響力



    回覆刪除
  24. 板主回覆:

    是阿,是應該叫老漢
    所以我不敢逾矩,我都稱漢先生

    健洲兄下次應該就會記得了


    回覆刪除
  25. 板主回覆:
    你這小子

    沒禮貌

    呵呵呵:p

    回覆刪除
  26. 板主回覆:
    你又在客氣了
    世界很小的,我們的腦袋永遠不會裝下所有的知識
    有時候我都在想
    國外的文化遺產理論真的沒什麼了不起的
    我看到的真實現象是

    他們是真的發自內心的在愛護古蹟
    這跟台灣都是用嘴巴在愛古蹟或愛台灣是不同的

    真的
    台灣要加油

    回覆刪除
  27. 板主回覆:
    學長果然英明

    這就是台灣古蹟保存的困境
    因為遺產的概念是要不斷隨時間有所調整的
    僵化不變的保存觀
    是沒有資格叫遺產的

    也許
    這是台灣把古蹟叫做古蹟的宿命吧

    回覆刪除
  28. 板主回覆:
    是啊
    漢先生那一代的古蹟保存觀念當然與現在不同
    但台灣一直有過度迷信前輩或是不敢挑戰前輩思維的"學術倫理觀"
    對我來說這是比較危險的事情
    當然,另一方面是年輕一輩的學者還沒有辦法快速地在專業領域上佔有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是我們欠缺保存觀念溝通的管道
    我個人最感遺憾的是台灣的學術研討會
    明為研討,感覺似乎是要交換心得
    但台灣古蹟相關研討會的困境是參與者為學生或是地方文史工作者居多
    反而是古蹟修復建築師或是第一線的古蹟管理人員參與較少
    這當然會造成保存觀念與資訊的gaps愈來愈大

    我十分贊同您將漢先生的文章視為一種我們自省的想法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我一定有些觀念是不對的
    所以這就是觀念交流的開始, 您說是吧:)

    至於3P
    哈, 那是我自己取的拉:p

    回覆刪除
  29. 板主回覆:
    學長

    真是感謝你做了這麼完整的補充:p

    說個題外話
    某大老曾私下跟我說過,漢先生是台灣建築學術界最幸運的人
    在他東海任內他可以盡一切可能選擇他想要的優秀人才進東海
    那是一個系主任集大權於一身的輝煌時代,有別於現在各系系主任都是圖章主任不同
    另一方面是,漢先生沒有什麼偉大的建築理論或研究,但他卻可以用小品文章出版許多的書籍,至少算是個文學作家
    再者, 台中科工館是他的生涯巔峰,他也的確把科工館搞的有聲有色
    一連串的Lucky似乎還真的都在他身上

    因此,彰化孔廟修的如何不是頂重要(當然就時代意義來說,還是有貢獻的),台南藝術大學的圖書館(登琨豔主導)做得如何也不是頂重要,其他漢光的"事業"...當然也可以帶過

    這就是時勢造英雄的典例啊

    真的是幸福的建築家!!

    回覆刪除
  30. 板主回覆:

    感謝大家的意見交流
    漢先生這篇文章的討論算是積了功德了
    未來當然是看我們的了

    加油吧:)

    回覆刪除
  31. 板主回覆:
    呵呵

    不客氣
    只是我這裡能提供你什麼資料呢

    可以把你的topic提出來
    大家一起討論吧:P

    回覆刪除
  32. 板主回覆:
    哇哇哇


    是恩宇學長大駕光臨哩

    真是開心

    謝謝學長的指教呢
    凱劭學長與你們IHTA的大學長們總是我前方的明燈
    哈哈,小的文字程度還得向學長們請教呢


    是阿
    老漢應該是不上網的
    所以他應該是不可能看到的


    這就是web2.0的世代
    一個知識已不再是知識
    一切都是common sense的世代阿...

    :)

    回覆刪除
  33. 板主回覆:
    謝謝您的comment以及鼓勵


    台灣對於文化資產的態度與政策是真的很妙
    許多矛盾與混沌都存在公私部門之間
    台灣本來就不是個很容易建立"正常"批判場域的國家
    我們的批評要不是濫罵就是過度褒獎
    很少能就事論事以理性的態度去看待文化資產的問題



    就拿您說的"局外人"(總因沒身分被研討會的篩掉的人)這事吧
    雖然我是局內人,但我痛恨這樣的篩選條件
    莫名其妙的想讓人罵髒話
    憑什麼屬於大眾的文化資產相關研習課程
    就只能讓局內人參加?局內人又是誰?局內人對於文資的熱情會比局外人高嗎?....

    種種的畸形發展都是公私部門所扯出來的
    所以啊

    您說看看
    文化遺產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把歷代的價值傳承給下一世代
    那為什麼在台灣關心文化遺產的永遠是那群關在象牙塔裡的局內人呢??



    我一直不懂
    呵呵

    回覆刪除
  34. 板主回覆:
    這的確是需要突破的窘境
    文化遺產的傳承不能只靠這些局內人在努力
    更需要不斷地將"市場"打開
    如何打開?

    很簡單啊,把所有跟文化遺產的資訊都透明公開化
    設一個可以即時互動的論壇以及投注人力將資訊更新
    很多事不是辦不到,只是台灣都喜歡把錢砸在投資報酬率較低的研討會身上
    殊不知辦一場研討會的預算,就可以養一個專業的網站好幾年(包括網頁設計成本)

    諸多管理學大師都在強調效用與效率的問題,例如:
    Effectiveness is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 efficiency is the minimum condition for survival after effectiveness has been achieved. Efficiency is concerned with doing things right. Effectiveness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s.
    Peter F. Drucker,1974年如是說



    其實就是用心把自己份內該做的事做好
    研討會不是不重要
    只是參與會議的能人能把"文化遺產"傳出去


    至於畢業



    我在用力了.....thanks

    回覆刪除
  35. 板主回覆:
    謝謝你拉


    我也都忙著趕論文
    沒空跟你聊聊


    一切等忙完再說囉
    你也加油唷


    GoGoGo

    回覆刪除
  36. 板主回覆:
    呵呵,小星所言甚是!!
    漢先生本來就是文人一位,你所說的人格特質我也都認同
    但不會有人是完人的,所以也才會有"被批評"的空間
    漢先生在台灣建築界所扮演的角色是無人能取代的,一方面是那個漢先生輝煌的世代,現在已不可能再現了,另一方面是漢先生在建築教育的貢獻真的是影響深遠


    我想沒有人會懷疑漢先生的人格特質與社會地位,更遑論我們都是晚輩中的晚輩
    但在本篇的討論對話中,大家比較關心的是漢先生在古蹟修復態度上的觀念,因為漢先生對於古蹟維護觀念的提倡是不遺餘力,因此筆者才會認為他在這方面若能更具批判性
    的對古蹟政策有所正面諫言,我想會是值得期待的!!


    不過話說回來,漢先生要處理的事務太多了,但我們該思考的是,現在的年輕一輩
    能否出一個漢先生或是更甚者.......

    回覆刪除
  37. 板主回覆:
    這位兄台似乎太過激動了!!
    我想上面許多網友的回應,大多是表達自己的立場觀點而已
    對於漢先生,我個人是非常尊重的
    2004年我第一次和漢先生一起出席位在中國南京東南大學的國際研討會
    跟在漢先生身旁幾天的時間,除了佩服他豐富的文人特質之外
    還是佩服,雖然我跟漢先生不熟識,但我相信以漢先生的學識
    他很清楚這版面上的討論都是一種觀點的交換


    我不太確定您的文字想要表達什麼?
    但至少我非常清楚"就事論事"這四個字的真締
    尤其Low EQ SOB這句話的SOB一詞
    我很想聽聽您的定義


    我這篇陳年舊文
    點閱率也不知道為什麼特別高
    往好的方面想
    我們對於台灣文化資產的重視開始有了交集
    我不認為我有什麼能力改變大環境
    但我相信我是一個螺絲釘


    少了我
    您也少了一個可以聽見不一樣聲音的網域


    再次強調
    本篇文章的討論
    從未有人身攻擊的不當言詞出現
    請大家保持網路禮儀囉!!

    回覆刪除
  38. 板主回覆:


    不需要如此
    一人做事一人當
    我都敢把我的大名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了
    我就有責任管理所有的言論
    但目前為止
    我並未見到有網友有涉及嚴重的人身攻擊
    就事論事本來就是台灣最欠缺的態度


    我歡迎大家在此表達意見
    除非網友用一些"髒話"(像是18樓的網友所說的 Low EQ SOB )
    我就認為是很沒禮貌的文字

    我還在等他的SOB定義



    呵呵

    網路世界"匿名"是一種特質
    敢正面接受辯論的人
    我們在來談何謂"尊重"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