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關於「2010全球氣候變遷與文化資產保存國際研討會」


這個研討會的構想起源自去年我剛進入新的工作單位,正愁著擬訂隔一年度的執行工作計畫時,去年的莫拉克風災引發了我一些想法,於是收集了相關的國外資料,就決定在今年舉辦一場算是「觀念宣導」為宗旨的國際研討會,希望藉由國外的實務經驗,能夠引起國內文化資產界開始和其他氣象、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合作關係。於是,這場籌備了超過半年,即將在1023日至24日於文資總處南部辦公室舉行的「2010全球氣候變遷與文化資產保存國際研討會」,終於進入最後倒數一個月的緊張階段。 
很多朋友問我,全球氣候變遷跟文化資產有什麼關係??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
台灣近年來,在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下,經常造成全台各地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甚至也造成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遭到損壞。去年的莫拉克風災造成南部地區許多文化資產的嚴重受創,包括國定古蹟下淡水溪鐵橋的高雄端受到高屏溪溪水暴漲,挾帶大量土石的溪水,沖毀部份的橋樑桁架及墩基;台南縣定古蹟麻豆總爺糖廠則遭水淹近一層樓高…等各種程度不一的災情。國外同樣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個案也不在少數,義大利的威尼斯城也經常因為秋冬時期的季節性大潮而導致威尼斯潟湖倒灌而水淹諸多重要的文化遺產;位在秘魯的世界遺產觀光勝地-印加古城馬丘比丘,同樣也在去年遭受到暴雨與土層鬆動等原因,被迫關閉觀光活動數月,其他包括法國的艾菲爾鐵塔、羅馬競技場與萬神殿等重要文化遺產都受到氣候威脅的影響甚鉅。
所以,文化資產與氣候究竟有什麼關聯?
我們不能否認一件事,每當極端氣候的變化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安全造成危害時,講直接一點,性命都快不保了,哪還有美國時間搶救文化資產?這句話乍看之下是符合邏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如果認為文化資產的價值需要被妥善保存,那麼我們是否可以「事先」做好預防性的工作來保護我們的文化資產?
過去以來,氣候變化對於人類的生命安全與生態環境的衝擊與影響,已經進行過太多的調查與研究,未來一百年內氣候變遷對自然環境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已經研究者眾,但獨缺氣候變遷對文化遺產的影響研究,即便是聯合國的IPCC同樣也忽略了文化遺產這一塊領域。氣候變化對一些建築物的自然衰敗時程已經出現加速或縮短了其應變過程的時間,因此許多建築衰敗的原因其實是導因於全球海平面升高,造成許多地區的氣候發生微妙變化,暴雨或暴風的襲擊,甚或是水患淹到的建築物,都會使得建築的外牆面產生各種生物劣化的情況。
舉例來說,大教堂的軟性石材吸收了具有鹽份的水空氣,在孔隙中進行揮發與吸收的作用,進而產生了結晶體現象,迫使石頭孔隙因為壓力產生而裂開。溫度變化會造成大理石與石灰石的建築物,像是羅馬競技場與雅典帕特嫩神廟等文化資產,因為石材的擴張與收縮現象而導致裂縫產生。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歐洲國家早已開始注意到氣象研究的成果應該是可以結合文化資產的預防性保存工作上,於是,2002年的第六次的歐洲聯盟研究架構計畫(6th EU Framework Program on Research)通過了一項跨國的研究贊助,由義大利的國家研究委員會,集結了大氣專家、化學專家、地理學家以及生物學家等跨領域學者,共同針對古代建築遺產中的石材、大理石、木材與其他材料,進行避免受氣候因子影響的預測研究。該研究結果已完成一份在本世紀末前,受氣候變遷影響地區的文化遺產「脆弱性地圖集」(vulnerability atlas)。而這個計畫就是國際間文化遺產界知名的「諾亞方舟計畫」(Noah’s Ark Project)。
「諾亞方舟計畫」是一個結合英國、西班牙、瑞典、挪威、波蘭、捷克等7 個歐洲國家所共同完成的計畫,探討如何落實氣候變遷的影響因子應用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該計畫執行期程從20046月開始到2007年的5月底結束,整個計畫的初估經費成本是176 萬歐元,最後執行的計畫經費是118萬歐元。這個計畫的影響力,已經在歐洲國家引起一陣騷動,並且得到許多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機構的重視。這麼重要的個案,我們當然不能錯過邀請他們來台灣,這個計畫有三個關鍵領導人物,這次很榮幸的我們邀請到兩位。一位是主要負責這個計畫的總主持人,任職於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大氣科學與氣象研究所的Cristina Sabbioni教授,其他兩位分別是英國倫敦大學永續遺產中心的May Cassar教授,以及任教於英國東安格拉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環境科學院的Peter Brimblecombe教授,這三位是目前在國際間研究文化資產與氣候變遷最響叮噹的三位領導人物。這一次研討會比較可惜的是,三位高手中May Cassar教授是比較關注在古蹟與歷史性建築物因應氣候變遷影響的專家,但因為她在別的國家剛好另有行程,否則三巨頭若能齊聚在台灣將會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
除了Cristina SabbioniPeter Brimblecombe之外,我們也邀請其他四位關注於文化遺產風險管理與防災計畫的國內外學者,分別有任職於義大利文化部維護與修復研究所(Superior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的藝術史學家Alessandro Bianchi教授,將從「預防性維護」(preventive conservation)的概念談義大利的風險地圖對風險評估的重要性。其他還有任教於日本立命館大學歷史都市防災研究中心的大窪健之教授、任教於英國密德塞克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風險管理與決策中心的John Watt博士、任職於澳洲文化遺產管理資產有限公司(Australian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Pty Ltd)的執行長Neale Draper博士。國內的部份則是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的劉紹臣博士,以及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李鴻源教授等人跟我們分享其觀點。
總之,這場國際研討會希望是一個開始,讓大家瞭解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不是只有古蹟修復而已,如果可以在平時就做好日常管理維護的工作,未來將勢必可以大幅降低現在普遍高比重的古蹟修復經費。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報名參加,但報名人數有限,屆時向隅者還請多多包涵。
本次研討會預計招收120位學員,凡國內大氣科學、材料科學、建築學、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文化資產、風險管理等領域的師生或其他專業人員,均可報名參加,額滿為止。本次研討會將採同步口譯的方式進行,研討會報名簡章等相關資訊請洽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的官方網站,以及大會的官方網站http://www.2010isgc.org.tw查詢(預計在本週末可以正式上線)。
10/23-10/24兩天的專題演講議程:
(一)991023(六)
1.  Peter Brimblecombe教授,英國東安格拉大學環境科學院
講題:氣候變遷與文化遺產
2.  劉紹臣特聘研究員兼主任,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講題:台灣的氣候變化
3.  Cristina Sabbioni教授,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大氣科學與氣象研究所
講題:諾亞方舟計畫
4.  大窪健之教授,日本立命館大學歷史都市防災研究中心
講題:日本產寧坂(三年坂)歷史地區的防火計畫
(二)991024(日)
1.Neale Draper博士,澳洲文化遺產管理資產有限公司
講題:明天過後的文化資產?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文化遺產政策與管理
2. Alessandro Bianchi教授,義大利文化部維護與修復研究所
講題:風險地圖對於風險評估的貢獻
3. John Watt博士,英國密德塞克斯大學風險管理與決策中心
講題:文化遺產的風險決策與管理
4.李鴻源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講題:氣候變遷下台灣國土面臨的挑戰
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關於近期兩本文化遺產領域新書的一些註腳

關於近期兩本文化遺產領域新書的一些註腳
榮芳杰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博士、逢甲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一、前言
在台灣的出版品市場上,「文化資產」叢書向來是冷門中的冷門領域,原著作品極少之外,外文譯作更是付之闕如。不過,今年卻有兩本新書值得在這冷門的文化市場中,極力推薦給大家閱讀。一本是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的邱博舜教授所翻譯的經典名著,由ICOMOS以及ICCROM的知名國際專家Jukka Jokilehto原著的《建築維護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正體中文譯本,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出版。另一本新書是由任職於UNESCO世界遺產中心法國巴黎總部的林志宏博士所撰寫的《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這兩本書的作者與譯者,長久以來都是我非常景仰與欽佩的學者專家。邱博舜老師不用多說,在建築領域內他可是以治學嚴謹著稱,再加上他在英國劍橋、牛津與倫敦大學的完整學術訓練背景,精通建築史、藝術史乃至於中國風水理論等專長,Jukka這本非常難翻譯的著作,放眼台灣也只有邱老師能擔此重任,尤其是在華文出版市場中率先將此書譯為正體中文版,實在是非常大的挑戰。邱老師同時也是我博士論文的口試委員之一,他在口試時所給予我論文的精闢指正,以及學術研究上的提點,至今仍讓我受用無窮。我想這本書的出版過程雖然歷經了一番折騰,但仍慶幸最後在邱老師的努力下也都順利解決。如同邱老師在書中序言所言,這本書真的是台灣從事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者,人人都應該要準備的一本書籍。
另一位新書的作者林志宏博士,我則是久仰其大名已久,雖然未曾謀面,但我也算是他過去幾年在台灣報章媒體專欄下的忠實讀者。過去幾年間,在不同媒體的連續專文刊載下,我是深深覺得台灣其實在各領域都潛藏著各種專業且有執行力的人才,林博士就是箇中好手之一。林博士出生在台灣宜蘭,目前已入籍法國,任職在UNESCO世界遺產中心的法國巴黎總部。《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這本書的出版,對於台灣一般較難接觸到的世界遺產內部運作的邏輯與經驗而言,林博士提供了非常大的視野與自省空間,這本書的價值不僅是在探討歷史文化的多樣性思維,我認為更大的衝擊是台灣早已知道很多的國際經驗與理論觀念,但我們就是欠缺最後臨門一腳的執行力,我想這點非常值得我們未來思考且需要產生執行動力。
二、註腳之一:《建築維護史》
 

建築維護史
作者:Jukka Jokilento(尤卡.約崎雷多)
譯者:邱博舜
出版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出版日期:201006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0233391
裝訂:平裝

2004年,隨同我的論文指導老師傅朝卿教授前往匈牙利參加《威尼斯憲章》四十週年紀念的國際研討會,會議中巧遇了當時我心目中非常景仰的國際學者Jukka Jokilento,也就是邱博舜老師這本譯作的原作者,對於第一次出席國際會議的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不過,這裡我就不多談關於Jukka的其他簡介,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在2004年寫的短文,在此不作贅述。參考資訊:http://blog.yam.com/fjjung/article/8035009
《建築維護史》這本書,我想先說明它的重要價值為何。首先,這本書的原稿是Jukka在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取得博士的論文所改編,該博士論文的原稿件已經被ICCROM放在官方網站上供人下載,有興趣的可連結至此網址,自行查閱下載:http://www.iccrom.org/eng/02info_en/02_04pdf-pubs_en.shtml該書主要是Jukka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結合了他在ICCROM所任職的心得經驗,從一個史觀的角度開始,探討我們在台灣所談的古蹟、歷史建築的文化資產保存脈絡。尤其在是文藝復興運動以降,人類開始有意識的對於歷史與文化物件的產生了保存思想,這個源起於歐洲社會的巨大變革,在考古學的帶動下,產生了一種由「收藏」開始的保存觀。
然而,我們在台灣常提到的古蹟「保存」(preservation)一詞的用法,其實已經不是其他先進國家常談論的用字。隨著國際趨勢的轉變以及國際政局普遍的穩定,二十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在社會經濟條件逐步穩定的狀況下,早已從單一物件的保存行動,逐漸邁入所謂的「現代維護運動」(modern conservation movement),時至今日,維護一詞的本身更含括了廣義的「文化遺產管理」(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這一連串的歷史演進脈絡,都可以在Jukka的書中一窺其貌。
本書的前五章,主要是在探討浪漫主義時代之前對於文化保存的各種歷程,尤其是所謂的「紀念物」(monument)在法國的論述及定位,這當中影響後世最深遠的理論,當屬第六章探討「風格修復」(stylistic restoration)的章節,從法國、英國、義大利開始,歷史性建築物的立面風格修復已經成為當時代的一種論辯,各種立論的相繼誕生都直接或間接的改變了日後以歐洲國家為主所制訂的《威尼斯憲章》的角色。但是無論如何,第七章所探討的「維護」概念,也將英國Ruskin以及William Morris的觀念提昇到另一種國際間大多數較為認同的論述。
該書第九章與第十章則是我認為目前文化資產從業人員所必須閱讀的章節。最主要的原因是無論歐洲國家的歷史發展如何跨越千百年的時間洪流,身處在亞洲的台灣,我們也許無法理解或回應那些歐洲社會的文化價值觀,但面對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國際趨勢,台灣仍可以從很多中性的保存或維護之道,瞭解我們身處台灣應該要關切與努力的方向。這當中最好的實踐經驗,剛好是林志宏所著的《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可以略知一二。
三、註腳之二:《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
 
作者:林志宏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008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525007
裝訂:平裝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Cultural diversity: the common heritage of humanity),這是《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1]》(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開宗明義所指出的基本觀念。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World Heritage and Historic Ci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versity,英文的書名並沒有全然翻譯成中文,不過大家可以從書中內文所提的1972年的《世界遺產公約》、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及2005年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幾個國際公約,可以看到「文化多樣性」的觀點如何反映在作者探討世界遺產與歷史城市、文化多樣性之間的關係。
關於文化多樣性的概念,我稍微補充一下相關資訊:
文化多樣性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就猶如生物多樣性之於自然界一般,都是構成整體的重要部分。2001年的《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以及2005年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是目前全世界在討論文化多樣性的國際公約中,最重要的兩個圭臬。
依據2005年《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對於「文化多樣性」的定義:「文化多樣性」指各群體和社會藉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承。文化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弘揚和傳承的多種方式,也體現在借助各種方式和技術進行的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的多種方式。2001年的《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第五條提到,文化權利是人權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富有創造力的多樣性的發展,要求充分地實現1948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的第27條,以及1966年通過《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的第13(受教育權)、15條(文化生活權)所規定的文化權利。
回到這本書的內容,比較讓我感興趣且可以讓台灣好好思考的是,我列舉如下:
1. 文化資產保存科學研究的基礎工作不能放棄
作者提到20013月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遭當時控制阿富汗政局的塔利班政權所摧毀,事件發生後,位在法國巴黎的世界遺產中心當然得肩負起保護古文物的責任,因此在2003年以專案將「巴米揚谷考古遺址及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Bamiyan Valley)登錄為世界遺產,同年也將其列為「世界遺產瀕危名單」之中,這個動作當然也替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石窟的壁畫,找到了一個可以延續生命史的機會。
一起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複工程的日本國立文化資產研究所,分析阿富汗巴米揚兩座6世紀大佛石窟的壁畫,大佛雕像後有一片石窟區,是當時佛教僧侶居住禪修的住所。2008年初歐美和日本研究人員經過考證後提出論點報告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分析原子光譜學」期刊發表。研究員岡橋純子(Junko[2] Okahashi)說:「這是全世界最早油畫的明顯例證,盡管古羅馬和古埃及時期已經會使用油性染料,但是只用於醫療和化妝品。」這批石窟壁畫顏色有好幾層,除了油性顏料外,還分析出松脂、蛋白質、樹膠、鉛白等成分。而歐洲最早的油畫據信還要晚6世紀才出現,因此這項研究認為,不是柏林,不是巴黎,油畫的起源是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石窟的壁畫!
2. 國際合作交流與人才培訓
作者提到世界遺產中心經常透過「UNESCO及某會員國基金」的協定來援助其他國家的世界遺產,通常採取的模式是,出資的外援國,一方面加強與UNESCO合作的名義來獲得文化大國的美名,另一方面也藉此國際文化外援的策略,來幫助出資國家自己國內與受援助國家之間的產官學合作的關係建立。這讓我想起這幾年台灣與瓜地馬拉政府合作的案例,20046月我國得知位在中美洲的台灣友邦瓜地馬拉政府缺乏執行維護世界遺產的經費,瓜國擁有十六世紀西班牙殖民時期的首都「安地瓜城」(Antigua Guatemala),該城市曾在197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我國非常認同瓜國政府致力於保存該西班牙殖民文化遺產的態度,因此,構想以「文化援助」的柔性方式,推動成立「安地瓜古城維護專案」,希望透過此專案計畫協助瓜國政府保存世界遺產,同時也能讓台灣的專業人才有機會直接汲取世界遺產保存與修復的經驗,將臺灣躋身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保存實務工作的行列。於是,2006年初,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外交部相關局處籌組「安地瓜古城維護專案小組」,並且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安地瓜古城文化遺產維護工程記錄執行計畫」。由該計畫主持人成功大學建築系徐明福教授與瓜地馬拉的聖卡洛斯大學(USAC)建築學院共同合作,針對安地瓜古城中的「聖方濟女修道院(Las Capuchinas)維護與再利用為文物館計畫」及「璜娜女修道院(Sor Juana de Maldonado)修復再利用為復活節博物館計畫」兩個案為操作對象。
本援助工作根據設計施工圖說及預算經費需求編列援助,由我國政府提供七十萬美元之無償性合作授贈瓜國執行維護計畫,台灣方面主要是擔任二個案款項工作全程施工記錄、修復技術紀錄及文物保存等相關研究工作。其中,聖方濟女修道院(Las Capuchinas)文物館已於2008年正式完工啟用,目前該館是以收藏西班牙前殖民與殖民時期雕刻及繪畫為主,館中同時以中文、西文及英文標示說明我國與瓜國首次的世界文化遺產維護合作計畫。類似這樣在地培訓(in-stiu training)的經驗,正是台灣所需要的國際學習管道,這條路線不應放棄。
3. 擬訂維護管理計畫將是台灣未來的首要任務
無論從書中所提到的各國案例,或是我們透過各種管道所學習到的新資訊,文化遺產的維護管理計畫已是目前世界各國的重要課題,這對於台灣長久以來一直將文化資產保存的重點放在古蹟修復工作上,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挑戰的目的不是在否定古蹟修復市場,挑戰的價值在於修復與維護應該比重要均衡發展,而不能傾全力於任何一方。然而,台灣過去積極在培養古蹟修復領域的專業人員,無論是透過古蹟修復的工地主任班或是其他課程研習,都過度彰顯修復工作在文化資產保存環節中的角色,相反的,文化資產從修復行為開始前的管理維護計畫則淪為次要。今年開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將「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分區專業服務中心」擴大為六個分區,今年以管理維護為執行重點,目的在於協助完成國定古蹟管理維護計畫研擬,這對於未來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將是新的展望與機會。
最後,附帶一提的是,林志宏博士將在今年827於台大城鄉所有一場新書的專題演講,有興趣的朋友也許可以前往聆聽。http://www.bp.ntu.edu.tw/news/news.php?Sn=84
四、結語
以上這兩本新作,我試著用簡略的文字做了點介紹,談不上是導讀,有點像是心得或註腳,一方面是我真的誠心推薦這兩本書供有興趣在文化資產領域的朋友閱讀,一方面是很多時候,台灣需要的是一股傻勁的人專注在某些特定領域,等待著未來開花結果,而我認為這些辛苦的作者值得我用力的推薦與介紹。
過去這四十年世界遺產中在全球性策略的政策推動下,為了追求一份具備平衡性、代表性以及可信度的「世界遺產名錄」,具體的透過加強世界遺產名錄的「可信度」(Credibility)、確保有效的「維護」(Conservation)世界遺產、提昇締約國相關「能力培養」(Capacity-building)的訓練、藉由良好的「溝通」(Communication)來促使大眾瞭解與支持世界遺產以及希望透過加強「社區 / 社群」(Community)的角色來達成世界遺產公約所欲追求的目標等「5Cs」的概念。
5Cs的概念,我常在很多場合提到,但我們似乎無法將它有效的延伸在台灣的環境之中。我舉例來說,以2001年開始世界遺產中心與幾個國際觀光組織所合作的「世界遺產觀光計畫」中就提到,5Cs的概念除了「可信度」以外,亦可以運用在世界遺產觀光計畫之中。例如:藉由遊客管理來達到世界遺產場所「維護」的目的;透過加強導覽人員的「能力培養」來訓練專業人才;透過各種不同的多媒體技術開發來達到世界遺產場所與觀光客之間的「溝通」;最後,加強世界遺產場所與「社區 / 社群」之間的互動。上述的解釋應該可以很容易「套用」在大家的腦袋之中,但我們要如何往下走,則必須靠我們自己了。
今年在巴西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年會,八月初甫結束,確定新增了21個世界遺產地,其中位在中太平洋與台灣有邦交關係的吉里巴斯共和國(Republic of Kiribati)今年也順利以「鳳凰群島保護區」(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為名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這對於台灣甫成立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而言,是一個令人非常振奮的消息,同樣因為具有傑出環礁生態價值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未來也不排除會朝向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方向邁進。即將在2012年慶祝世界遺產四十歲的前夕,台灣當然不能置身於國際事務之外,在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工作的同時,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既有的保護工作將持續進行,未來也將更積極開展更完備的維護與管理工作。
行文至此,文化遺產可有多少可以延伸的文化議題,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若要用更灑狗血的方式談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第7條提到的內文:「文化遺產是創造力的泉源」(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wellspring of creativity),文化的創新根源於傳統,文化資產必須加以保存、改進、以及傳遞,以便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創新、以及鼓勵問話之間的真正對話。
看到了嗎?文化遺產若好好利用可以做多少事?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在明年建國一百之際,你我都應該好好反省。藉這兩本新書,我順勢碎碎念了一下,請大家指教。


[1] 2001年的《全球文化多樣性宣言》主要分為:
(一)認同、多樣性及多元主義(Identity, diversity and pluralism)
(二)文化多樣性及人權(Cultural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三)文化多樣性及創造力(Cultural diversity and creativity)
(四)文化多樣性及國際團結(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2] 原書作者在書中寫的是研究員谷口(Junko),但經筆者查詢世界遺產中心的職員資料,此員應該是日籍的Junko Okahashi,漢名應為岡橋純子,而非谷口,這個部分可能還需要再請教林博士正確的資訊。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台灣,為什麼需要認識世界遺產?

 很多人時常問我,為什麼要研究「世界遺產」?台灣現在就不可能加入聯合國,所以也不可能有資格進入世界遺產委員會,那麼到底是為什麼要談「世界遺產」?這個問題就好像保存文化資產很重要,大家都朗朗上口,但我們還是會不時看見各種文化資產遭到破壞的新聞,因為我們一直在不同的世代學習著如何保護文化資產。所以為什麼要研究「世界遺產」的問題,我認為同樣的可以轉譯成,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產」?
 
每每碰到類似的提問,我總是想要用最簡單的概念來解釋這些疑問,問題是,我們真的關心台灣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文化資產了嗎?這應該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如何傳承文化遺產的觀念,本身就是個需要不同世代的人們不斷自省、溝通的共識。先說個題外話,最近剛好打算寫一篇文章,探討一下台灣文化資產專業人才的處境,用「處境」二字其實我是客氣了點,說狠一點,應該是一個讓人非常遺憾與不解的現象。話說,從千禧年(2000年)左右開始,台灣從那個時間點上,大學院校設置文化資產相關科系,可以說是如雨後春筍般的展開來,從1998年私立樹德技術學院(現為樹德科技大學)首創全國第一個古蹟建築修護系開始,陸陸續續包括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現為國立金門大學)等,紛紛設立了大學部及研究所的文化資產相關系所,十多年來,這些學校訓練出不少具有文化資產基本概念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好不熱鬧。
 
但是不過十多年的光景,今年2010年,上述學校的文化資產相關科系,已經只剩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將仍保有原有文化資產系名與完整學制,其他學校的文化資產相關系所則將全部在市場不明或學生就業考量下,全部都遭更名或與其他系所合併,這並不是少子化的現象所致,而是台灣無法提供相對應的就業市場與環境,供給這些畢業自文化資產領域的學生,有一個貢獻所學專長的機會,更遑論有熱情想投入文化資產維護與保存工作的非本科系的朋友,通通無法在人才培育的完整過程後,找得到自己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定位。
 
再回到我原本的主題,台灣,為什麼需要認識世界遺產?
 
因為,我們如果只是知道世界遺產是什麼,只知道世界遺產是促進觀光的好夥伴,只知道列名「世界遺產名錄」可以很了不起,那麼,請你告訴我,世界遺產是個商品?還是個品牌?是你利用了它?還是它綁住了你
 
事實上,認識世界遺產與是否要加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可以被切開的兩件事。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出國,跟隨著我的老師-傅朝卿教授前往希臘與義大利訪察世界遺產的經驗裡,我看到的是「世界遺產」這四個字背後的管理與維護能力,那不是一句「保存文化資產是全民運動」的口號而已,它應該是要透過各種不同專業人才所合力完成的國力展現,一個國家對於文化事務能力的展現,也是一個國家對文化遺產重視與否的態度展現。
 
我從來就不會羨慕台灣以外的國家擁有世界遺產,我也不認為積極在政治層面上去談申請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是現在該做的事。我一直在乎的是我們能否做好本來就應該做好的事情,本來就應該建立的管理與維護體系。我只會羨慕的是,連位大洋洲的小國家萬那杜共和國(Vanuatu)都可以完成一份非常完整的世界遺產管理計畫書且確實執行,為何台灣不能?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從人才的養成開始建立我們自己的文化資產保存專業人才,那我們該從哪裡尋找「台灣人」來幫我們保護我們自己的文化資產?
 
研究世界遺產的目的在於瞭解其他國家如何用盡全國之力量保護自己國家最重要與珍貴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從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運作,我們應該要意識到:
1.        文化資產的保存,不再只是修復與利用而已,永續經營與管理才是更需要關切的事情。
2.        文化資產價值的認定,應該更清楚、更公開、更客觀。
3.        世界遺產委員會已經多次藉由召開年會的機會,順勢在各主辦國成立世界遺產的人才培訓中心,請問「人才」重不重要?
4.        文化資產的管理維護計畫若不能白紙黑字的被公開瀏覽,那該叫全民如何一起保護?
 
其實,我還有很多很多從「世界遺產」學習到的「認識」,只是,當我們將世界遺產潛力點掛在嘴邊的同時,我們應該更要好好思考,為什麼連文化資產教育的養成都逐漸凋零,如果這是未來的趨勢,那我們的文化遺產將何去何從?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2010第34屆世界遺產年會7/25-8/3將在巴西舉行



今年第34屆世界遺產年會即將在7/25於巴西召開,雖然巴西沒能晉級世足賽的前四強,但今年的世界遺產還是得選出來。今年準備在大會上討論的準世界遺產名單已經公布,共有6件自然遺產、24件文化遺產以及2件複合遺產(其中包含了9件擴充範圍的個案)進行角逐。在沒有章魚哥的加持下,我試著猜猜看今年最有可能入選的世界遺產名單如下所列,標註藍色字體的部份是我看好今年應該可以順利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詳細的預測原由,將刊在七月底出刊的世界遺產雜誌之中,有興趣的朋友再去買來看吧。
自然遺產Natural properties submitted for inscrip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Pirin National Park (extension, Bulgaria)
      Danxia (China)
      Pitons, cirques and remparts of Reunion Island (France)
      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 (Kiribati)
      Dinosaur Ichnites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Portugal / Spain)
      Putorana Plateau (Russian Federation)
      Monte San Giorgio (extension of “Monte San Giorgio”, Switzerland, Italy)
      Tajik National Park, Mountains of the Pamirs (Tajikistan)
文化遺產Cultural properties submitted for inscrip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Australian Convict Sites (Australia)
      City of Graz - Historic Centre and Schloss Eggenberg (extension of "City of Graz - Historic Centre") (Austria)
      Augustowski Canal – a work of man and nature (Belarus / Poland)
      Major Mining Sites of Wallonia (Belgium)
      São Francisco Square in the Town of São Cristóvão (Brazil)
      Historic Monuments of Dengfeng in “The Centre of Heaven and Earth” (Originally “Historic monuments of Mount Songshan”) (China)
      Konso Cultural Landscape (Ethiopia)
      Episcopal City of Albi (France)
      Upper Harz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extension of “Mines of Rammelsberg and Historic Town of Goslar”) (Germany)
      The Jantar Mantar, Jaipur (India)
      Matheran Light Railway (extension of the “Mountain Railways of India”) (India)
      Sheikh Safi al-din Khānegāh and Shrine Ensemble in Ardabil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Tabriz Historic Bazaar Complex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The Triple-arch Gate at Dan (Israel)
      Fort Jesus, Mombasa (Kenya)
      Bikini Atoll, nuclear tests site (Marshall Islands)
      Camino Real de Tierra Adentro (Mexico)
      Prehistoric Caves of Yagul and Mitla in the Central Valley of Oaxaca (Mexico)
      Seventeenth-century canal ring area of Amsterdam inside the Singelgracht (Netherlands)
      Røros Mining Town and the Circumference (extension of “Røros Mining Town”) (Norway)
      Historic Villages of Korea: Hahoe and Yangdong (Republic of Korea)
      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 of Suceviţa Monastery (extension of the “Churches of Moldavia”) (Romania)
      At-Turaif District in ad-Dir’iyah (Saudi Arabia)
      Palaeolithic Rock Art Ensemble in Siega Verde (extension of “Prehistoric Rock Art Sites in the Côa Valley”), (Portugal, Spain)
      The Mercury and Silver Binomial. Almadén and Idrija with San Luis Potosí (Spain / Mexico /Slovenia)
      Sarazm (Tajikistan)
      Kiev: Saint-Sophia Cathedral with Related Monastic Buildings, St. Cyril’s and St. Andrew’s Churches, Kiev Pechersk Lavra (extension of “Kiev: Saint-Sophia Cathedral and Related Monastic Buildings, Kiev Pechersk Lavra”) (Ukraine)
      Darwin’s Landscape Laboratory (United Kingdom)
      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 (re-nomination under additional criteria)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Mount Vern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entral Sector of the Imperial Citadel of Thang Long - Hanoi (Viet Nam)
複合遺產Mixed properties submitted for inscrip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Central Highlands of Sri Lanka: its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 Sri Lanka)
      Papahānaumokuākea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 Hawaii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老屋欣力賞」的觀察與啟示

話說,上週末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參與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文後簡稱古都基金會)所舉辦「老屋欣力賞」學生競圖的評選活動。這已是我連續第二年參與評選的工作,心裡面有著特別的期待與感動。期待的是,很想看見今年的學生作品能否超越去年的表現,能否對身處在我們身邊的「老房子」與「環境」能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尤其是在一個以設計概念為重點的競圖比賽。感動的是,古都基金會這幾年來,以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在台南地區從事另一種面向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透過比較符合這個世代的語言,盡可能的讓參與保存工作的族群,能夠再更多元化、更年輕化,這是我看見的感動,也是我心裡的感動。
古都基金會從2008年舉辦了第一屆「老屋欣力賞」的活動開始,當年推廣了台南市19處的舊建築改造案例,普遍喚起許多社會大眾對老房子的關心。該活動舉辦至今,已經逐漸拓展到台南市以外的地區,並且透過老屋再造的過程,讓城市裡的居民瞭解所處的空間環境與歷史意涵,這股老屋再生的風潮甚至已成為一種草根運動(grassroots movement),不斷地複製各地的經驗,也不斷地從經驗中開創新意,這些如雨後春筍般的新興力量,似乎透露著一種新的文化產業即將崛起。
先說說我的觀察。台南市作為一個府城,在城市空間的紋理上,我們都希望能看見身為一個古都該有的形象(image),這個形象不需要跟日本京都或義大利羅馬比較,只需要跟台灣自己的城市比較,我們自然能看見一些有趣的現象。就拿全台灣古蹟數量前兩名的台北市與台南市來說,幾年前相互較勁誰的古蹟數量多,誰似乎就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用力的去回想台北市與台南市的城市風貌,你會發現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市場。一個是以公部門的力量為主要發展策略,透過各種法令工具進行城市中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我無法清楚的形容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態,但似乎某種程度是一種菁英式的保存思維,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來說,這是台北城的生存之道。相反的,台南市沒有競爭激烈的土地價格,有的是一棟又一棟隱身在市區巷弄間的老房子,無論這些老房子是否具有所謂的文化資產價值,它所真實反映的是「我們」(府城)就是擁有它!於是,發生在台南市的老屋再利用的案例,便在某個時機成熟的狀況下,猶如連鎖效應般的感染了城市裡的文化特質。
無論是媒體經常報導的謝宅草祭破屋佳佳西市場旅店等,我們都不難發現它是一種民間自發式的行動,一種常民對歷史文化的態度,在我們還不用去討論其舊建築再利用的手法是否成功時,至少我們看見了府城有一股隱形的力量在保留一些歷史資產,這比起過去因為許多產權問題無法解決,而消極的放在那邊擺爛或是發霉腐朽的老舊建築物而言,我們看見了一些積極的態度,也看見了一些期待,這就是台南。
兩種城市,有兩種保存文化資產的態度。
兩個城市,反映了兩個不同目標的願景。
更反映了兩個城市的居民與公部門,剛好各補其不足之處。
對於台南的想像,古都基金會提出了一種想像,也給了我一些啟示。當2008年古都基金會以「老屋再生、活力無限」為口號,推動第一屆「老屋欣力」的活動開始,老房子再利用的思維就應該要回到常民生活的需要,在這個概念下,我們必須要拋開傳統認為「老房子=古蹟」的錯誤觀念,我們應該要清楚的區分具有法定身份的文化資產,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不具法定身份的老房子,我們又可以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老屋欣力的學生競圖也正是我們想看到這些不具法定身份的老房子,可以有什麼樣的新思維讓這個世代與下個世代的人們,能夠看見它的歷史過程。
搭乘著文化創意產業的順風車,我可以很大膽的預言,台南市的老屋再生只是開始,且將獨一無二。
最後,恭喜這17件作品進入最後決選,至於競圖作品的評審感想,可能再另外刊載在路克米吧。
2008年候選名單(18處)
2010年候選名單(22處)
1.        窄門咖啡館
2.        伊藤日本料理
3.        信裕軒(首學分舖)
4.        怪獸茶舖
5.        水麗花宴
6.        隨光呼吸幸福料理
7.        綠橄欖生活飲食
8.        溫室烘培屋(慶東店)
9.        18巷花園香草餐廳
10.     BAKKU
11.     Kinks 25 tea house/ music bar
12.     SUCK lounge bar
13.     黎巴嫩玫瑰-長廊賣酒
14.     76藝文空間(黑蝸牛工作室)
15.     赤崁擔仔麵
示範點,不參與投票:
屋守人文餐廳
Inart Space
BOOZE lounge bar
自在嬉遊-幸福旅行專賣店
 奉茶
藍曬圖
α bar 
HIVE
KOOKS SURF BAR
Level
太古 
橋下
鑽石樓 
破屋
57藝術工作室 
K's Art當代藝術空間
飛魚記憶美術館 
Bing Cherry hair salon
Dr Hair 
M&M音樂廚房
鯨吞燒 
寮國咖啡
連晟旅遊 
草祭二手書店
國度豐收教會 
佳佳西市場旅店
臺窩灣民居 
二空-阿國
「老屋欣力獎」規劃有二大獎項,分別是開放民眾參與票選的「人氣
賞」以及邀集專家評選之「典範賞」。
(一)「人氣賞」:由一般民眾投票選出。民眾可於活動期間,針對
主辦單位所提15處候選名單,選出『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屋再利用案例』
,每人限投一票,主辦單位將於活動期滿二週內統計各老屋得票數並公
布之,前三名即為2008年「人氣賞」得主。
(二)「典範賞」:由專家評審選出。主辦單位於活動期間,邀聘藝 術、建築、文化…等不同領域之專業人士,進行公開之初選與決選,就保存維護、創意美學及經營理念…等項目評分,於15處候選名單中
先選出3處列入決選,再評選出本年度的「典範賞」得主
人氣賞
第一名:窄門咖啡館
第二名kinks 25
第三名隨光呼吸幸福料理
典範賞
金賞:【美力獎】黎巴嫩玫瑰-長廊賣酒
     【毅力獎】窄門咖啡館
銀賞:【景觀貢獻獎】伊藤料理、溫室烘焙屋(慶東店)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文化資產 v.s. 文化創意產業

 
這年頭,「文化創意產業」的口號好比過去耳熟能詳的「奈米」風潮般,席捲台灣現今的文化市場。過去是任何產品只要加上「奈米」兩字就能一炮而紅,舉凡:襪子、內衣褲、飲水機、保健食品、建築材料等不一而足。現在則是只要掛上「文化創意」的頭銜,若具人類的身份,馬上就有備受禮遇的尊榮感。若具創意商品的身份,市場行情馬上可以水漲船高。因此,舉凡各大專院校開始成立新的「文化創意學系」或是將過去傳統師範體系的「社會科教育學系」重新換上響噹噹的「文化創意」招牌來迎接這塊大餅。無論是用哪一招,現在全國上下的氛圍就是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學校單位開始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業界開始準備搶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令下的各種補助,這股好不熱鬧的場面,似乎宣告了新文化戰國時代的來臨。
 
面對於這樣的市場榮景,當然啦,我並不是要來諷刺這樣的「創意」生態,而是很想趁著這股誰也搞不清楚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狀況下,順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立法,思考一下你、我生活周遭的環境裡,是否能夠發掘出類似像電影「食神」裡,那張隨手可得的殺人武器---「板凳」般的常民機會。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已於20101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該法第三條說明:「本法所稱文化創意產業,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在第三條中並提到「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以及「建築設計產業」被視為是其中兩項產業範疇。當我第一次看到了「文化資產」二字時,著實讓我頓爹了一下。因為在文創法的各版本草案中,出現最多的是「文化展演設施產業」而不是「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雖然我不知道是哪位大德將「文化『資產』」這四個字塞到了這個範疇之中,但我卻相信很多人可以把「資產」這兩字做無限的延伸與放大,你可以說它是asset,你也可以說它是property,更可以說它是estate(近日,文建會已公布「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的定義範圍是指從事文化資產利用、展演設施經營管理之行業,如劇院、音樂廳、露天廣場、美術館、博物館、藝術館(村)、演藝廳等行業。雖然不同於我個人對文化資產的想像,但未來實際的操作,可能還有探討的空間)
 
舉個例子吧,2008年初才剛成立的非營利組織「香港遺產維護基金會有限公司」(The Hong Kong Heritag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Limited)以具創意的概念,將「舊大澳警署」再利用為一個富有殖民地色彩,並且擁有環海美景的主題精品酒店。該主題精品酒店是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為名的第一期個案,將興建於1902年,屬於香港三級古蹟的「舊大澳警署」改建成「大澳文物精品酒店」。改建後的酒店將有九間套房、一間屋頂咖啡座、一間圖書館,以及一個用以展示舊大澳警署歷史的展覽場地。【詳細計畫簡報請參閱http://www.heritage.gov.hk/doc/rhbtp/Old%20Tai%20O%20Police%20Station.pdf
 
另一個案例是正在進行中的香港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Former Police Married Quarters),這個案子是香港行政長官於20092010年《施政報告》公布的「維護中環」(Conserving Central)措施的八個項目之一。香港政府透過徵集各界具創意的企畫書競賽方式,將各計畫方案做評選,最後,「決定保留並將該用地改作創意產業用途,旨在擴大現時沿荷李活道和蘇豪區的創意產業群組。這種氛圍正好提供培育創意的合適環境。」香港政府採用伙伴合作模式落實這項計畫,由政府在工務計劃下負責進行該址的基本結構及建築設備工程,及支付有關工程費用。建議的政府工程由建築署負責,包括:(一)兩座宿舍大樓的基本改善工程,以滿足主要功能需要和符合現代建築規定;(二)保存中央書院的歷史文物;(三)在兩座宿舍大樓之間興建以玻璃和鋼架構造的天篷和一道行人天橋;(四)興建一個全新的多用途室暨展覽廊;及(五)發展約1200平方公尺的美化休憩用地。這個企劃書的徵集截止日期是2010618中午12時,屆時將會再引起各界注意。【詳細資訊請參閱http://www.heritage.gov.hk/tc/pmq/application_arrangements.htm
 
未來這個計畫香港當局透過具競爭性的程序邀請提交建議書,根據以下準則選出營運者:
(一)   彰顯文物的歷史價值及技術方面的能力(reflection of historical value and technical aspects)(10%);
(二)   創意產業價值、社會價值及營運社會企業的能力(creative industries value, social value and social enterprise operation)(40%);
(三)   財務可行性及其他考慮因素(financial viability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25%);及
(四)   管理能力及其他考慮因素(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25%)。
 
獲選的營運者會獲准十年固定租期,其後可申請續租五年,這部份的操作就類似台灣的古蹟委外經營一樣,只是台灣的租期多為三至四年,較不能提供較長遠的經營計畫。香港政府的作法則有助營運者就經營部份的構想提出較長遠的規劃。
 
再舉一個例子,台灣在思考文化創意產業時最常引經據典的就是英國經驗。英國的「歷史性建築維護學會」(Institute of Historic Building Conservation, IHBC)曾經在一份報告中談到文化遺產的價值與利益,它提到從社會、經驗與環境價值的角度的來看,有效的保存歷史性建築將可以有下列的效益: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Value
Regeneration
Historic buildings and areas are key elements in the regeneration of cities, towns and rural areas all around the UK, facilitating the modernisation and adaptation of places to 21st century needs and help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failing areas into thriving communities.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istoric buildings help to provide diversity in the nature and affordability of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floorspace and are therefore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businesses, creative industries, innov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A high quality environment, old and new, is a prerequisite to maximis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otential, projecting a positive image, attracting high value jobs and investment, and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Tourism
Historic places and buildings attract visitors and are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 important sector of the UK economy.

Leisure and 24 Hour Economy
Historic areas often provide the focus for leisure facilities, from theatres and art installations to restaurants and bars.

City Living
Historic buildings, areas and waterways are a catalyst for the repopulation of inner city areas and development of new housing markets.

Rural Renaissance
Historic buildings and places have helped to accommodate new uses, facilitate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and form a basis for tourism and the visitor economy in rural areas and small settlements.

Enhanced Values
Listed buildings, in office or domestic use, deliver consistently higher yields and values than other buildings.

Supporting Local Communities
Selective redevelopment based around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is almost universally more successful than large-scale comprehensive redevelopment, better fulfilling the needs of local communities and maintaining lo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diversity.

Social inclusion
Historic buildings and areas can provide accommodation for a range of social and community facilities, better accessibility and choice for non-car owners, low rental business accommodation, affordable housing, and a basis for transforming under-performing areas and creating new life opportunities.

Areas of Deprivation
In areas of market failure and deprivation, scheme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heritage assets can often help to create confidence, improve image, attract investment, create new facilities for social enterprise and act as a catalyst to reverse economic declin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The conservation and refurbishment of historic buildings is an intrinsically sustainable form of development, avoiding the use and waste of scarce resources associated with demolition and redevelopment, and help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growth.

Sustainabl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Historic areas were designed for a low-carbon economy, usually hav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needs of pedestrians with rear of pavement frontages and permeable layouts,

Mixed Use
Older areas usually provide a fine grain of mixed use

Human Resources
Compared to new-build development, building refurbishment generates higher levels of pay and investment in local economies.
 
綜合上面的一些資訊,我想要談的概念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在台灣即將開始一番新的文化運動,我認為台灣的文化資產在這當中是不能缺席的一部份,未來如何在「產業」(industries)的脈絡下思考創意產業的新出路,其實遍布在台灣各地的傳統居所空間,絕對是可以好好的從舊建築再利用的角度切入,無論是透過獎勵或補助的方式,讓老房子再活化的動作,直接或間接的保存我們的歷史性建築,並且從中開啟更多創意空間的形成,這將是值得探討的一個方向與趨勢,也正是我們可以期待的新文化產業,是吧。

 

印尼世界遺產文化志工招募中!!

建造於九世紀的巴蘭班南(Prambanan Temple),位於印尼中爪哇,離日惹市約18公里,是東南亞最大印度教廟宇,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的世界遺產。2006527規模6.2強烈地震,造成巴蘭班南嚴重損害,許多主建築都倒塌,經歷近三年修復,目前仍需更多志工投入修復工作。
 
今年VYA Taiwan和印尼國際工作營組織IIWC及印尼文化暨觀光局一起合作,招募台灣志工一起協助在地政府維修寺廟並捲動在地青年採取行動關心在地豐富文化資產,加入保護世界遺產的行列。
 
【主辦單位】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 VYA TAIWAN
【國際協辦單位】 Indonesia International WorkCamp, IIWC、印尼文化暨觀光局
【活動時間】 201074(日)至718(日),共14
【活動地點】印尼日惹市(Yogyakarta)巴蘭班南神廟群(Prambanan Temple)   千廟 Candi SewuKlaten Central Java Indonesia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UNESCO:海地唯一世界遺產大致平安

 
 
【中央社╱日內瓦20日專電】 2010.01.21 07:44 am
聯合國今天指出,目前所知,海地唯一的世界遺產址國家歷史公園(National History Park – Citadel, Sans Souci, Ramiers),大致未受地震毀損,但另一個在預備名單上的殖民時代城鎮傑克美(Jacmel)則受損嚴重。
 
總部在巴黎的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表示,大地震發生一週後,這兩處遺址的消息逐漸傳出,但仍需未來更詳細的資訊。
 
12日發生的規模7.0強震,震央是在海地南部。據UNESCO指出,位於北部的國家歷史公園「似乎大致逃過一劫」。
 
當地有19世紀初領導反抗法國統治者成功的海地開國君主克里斯多夫(Henri Christrophe)的王宮遺跡,還有西半球最大的要塞堡壘,在1982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但南部的17世紀所建城鎮傑克美就沒那麼幸運,據報許多建築倒塌。海地政府在2004年把此地列入預備名單,這是申請列入世界遺產的必經程序。
 
UNESCO表示,當前救人是最重要的。該組織的世界遺產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re)未來將協助海地評估損壞程度及決定如何盡快拯救這些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