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研討會的構想起源自去年我剛進入新的工作單位,正愁著擬訂隔一年度的執行工作計畫時,去年的莫拉克風災引發了我一些想法,於是收集了相關的國外資料,就決定在今年舉辦一場算是「觀念宣導」為宗旨的國際研討會,希望藉由國外的實務經驗,能夠引起國內文化資產界開始和其他氣象、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合作關係。於是,這場籌備了超過半年,即將在10月23日至24日於文資總處南部辦公室舉行的「2010全球氣候變遷與文化資產保存國際研討會」,終於進入最後倒數一個月的緊張階段。
很多朋友問我,全球氣候變遷跟文化資產有什麼關係??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
台灣近年來,在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下,經常造成全台各地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甚至也造成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遭到損壞。去年的莫拉克風災造成南部地區許多文化資產的嚴重受創,包括國定古蹟下淡水溪鐵橋的高雄端受到高屏溪溪水暴漲,挾帶大量土石的溪水,沖毀部份的橋樑桁架及墩基;台南縣定古蹟麻豆總爺糖廠則遭水淹近一層樓高…等各種程度不一的災情。國外同樣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個案也不在少數,義大利的威尼斯城也經常因為秋冬時期的季節性大潮而導致威尼斯潟湖倒灌而水淹諸多重要的文化遺產;位在秘魯的世界遺產觀光勝地-印加古城馬丘比丘,同樣也在去年遭受到暴雨與土層鬆動等原因,被迫關閉觀光活動數月,其他包括法國的艾菲爾鐵塔、羅馬競技場與萬神殿等重要文化遺產都受到氣候威脅的影響甚鉅。
所以,文化資產與氣候究竟有什麼關聯?
我們不能否認一件事,每當極端氣候的變化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安全造成危害時,講直接一點,性命都快不保了,哪還有美國時間搶救文化資產?這句話乍看之下是符合邏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如果認為文化資產的價值需要被妥善保存,那麼我們是否可以「事先」做好預防性的工作來保護我們的文化資產?
過去以來,氣候變化對於人類的生命安全與生態環境的衝擊與影響,已經進行過太多的調查與研究,未來一百年內氣候變遷對自然環境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已經研究者眾,但獨缺氣候變遷對文化遺產的影響研究,即便是聯合國的IPCC同樣也忽略了文化遺產這一塊領域。氣候變化對一些建築物的自然衰敗時程已經出現加速或縮短了其應變過程的時間,因此許多建築衰敗的原因其實是導因於全球海平面升高,造成許多地區的氣候發生微妙變化,暴雨或暴風的襲擊,甚或是水患淹到的建築物,都會使得建築的外牆面產生各種生物劣化的情況。
舉例來說,大教堂的軟性石材吸收了具有鹽份的水空氣,在孔隙中進行揮發與吸收的作用,進而產生了結晶體現象,迫使石頭孔隙因為壓力產生而裂開。溫度變化會造成大理石與石灰石的建築物,像是羅馬競技場與雅典帕特嫩神廟等文化資產,因為石材的擴張與收縮現象而導致裂縫產生。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歐洲國家早已開始注意到氣象研究的成果應該是可以結合文化資產的預防性保存工作上,於是,2002年的第六次的歐洲聯盟研究架構計畫(6th EU Framework Program on Research)通過了一項跨國的研究贊助,由義大利的國家研究委員會,集結了大氣專家、化學專家、地理學家以及生物學家等跨領域學者,共同針對古代建築遺產中的石材、大理石、木材與其他材料,進行避免受氣候因子影響的預測研究。該研究結果已完成一份在本世紀末前,受氣候變遷影響地區的文化遺產「脆弱性地圖集」(vulnerability atlas)。而這個計畫就是國際間文化遺產界知名的「諾亞方舟計畫」(Noah’s Ark Project)。
「諾亞方舟計畫」是一個結合英國、西班牙、瑞典、挪威、波蘭、捷克等7 個歐洲國家所共同完成的計畫,探討如何落實氣候變遷的影響因子應用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該計畫執行期程從2004年6月開始到2007年的5月底結束,整個計畫的初估經費成本是176 萬歐元,最後執行的計畫經費是118萬歐元。這個計畫的影響力,已經在歐洲國家引起一陣騷動,並且得到許多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機構的重視。這麼重要的個案,我們當然不能錯過邀請他們來台灣,這個計畫有三個關鍵領導人物,這次很榮幸的我們邀請到兩位。一位是主要負責這個計畫的總主持人,任職於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大氣科學與氣象研究所的Cristina Sabbioni教授,其他兩位分別是英國倫敦大學永續遺產中心的May Cassar教授,以及任教於英國東安格拉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環境科學院的Peter Brimblecombe教授,這三位是目前在國際間研究文化資產與氣候變遷最響叮噹的三位領導人物。這一次研討會比較可惜的是,三位高手中May Cassar教授是比較關注在古蹟與歷史性建築物因應氣候變遷影響的專家,但因為她在別的國家剛好另有行程,否則三巨頭若能齊聚在台灣將會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
除了Cristina Sabbioni與Peter Brimblecombe之外,我們也邀請其他四位關注於文化遺產風險管理與防災計畫的國內外學者,分別有任職於義大利文化部維護與修復研究所(Superior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的藝術史學家Alessandro Bianchi教授,將從「預防性維護」(preventive conservation)的概念談義大利的風險地圖對風險評估的重要性。其他還有任教於日本立命館大學歷史都市防災研究中心的大窪健之教授、任教於英國密德塞克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風險管理與決策中心的John Watt博士、任職於澳洲文化遺產管理資產有限公司(Australian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Pty Ltd)的執行長Neale Draper博士。國內的部份則是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的劉紹臣博士,以及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李鴻源教授等人跟我們分享其觀點。
總之,這場國際研討會希望是一個開始,讓大家瞭解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不是只有古蹟修復而已,如果可以在平時就做好日常管理維護的工作,未來將勢必可以大幅降低現在普遍高比重的古蹟修復經費。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報名參加,但報名人數有限,屆時向隅者還請多多包涵。
本次研討會預計招收120位學員,凡國內大氣科學、材料科學、建築學、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文化資產、風險管理等領域的師生或其他專業人員,均可報名參加,額滿為止。本次研討會將採同步口譯的方式進行,研討會報名簡章等相關資訊請洽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的官方網站,以及大會的官方網站http://www.2010isgc.org.tw查詢(預計在本週末可以正式上線)。
10/23-10/24兩天的專題演講議程:
(一)99年10月23日(六)
1. Peter Brimblecombe教授,英國東安格拉大學環境科學院
講題:氣候變遷與文化遺產
2. 劉紹臣特聘研究員兼主任,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講題:台灣的氣候變化
3. Cristina Sabbioni教授,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大氣科學與氣象研究所
講題:諾亞方舟計畫
4. 大窪健之教授,日本立命館大學歷史都市防災研究中心
講題:日本產寧坂(三年坂)歷史地區的防火計畫
(二)99年10月24日(日)
1.Neale Draper博士,澳洲文化遺產管理資產有限公司
講題:明天過後的文化資產?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文化遺產政策與管理
2. Alessandro Bianchi教授,義大利文化部維護與修復研究所
講題:風險地圖對於風險評估的貢獻
3. John Watt博士,英國密德塞克斯大學風險管理與決策中心
講題:文化遺產的風險決策與管理
4.李鴻源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講題:氣候變遷下台灣國土面臨的挑戰
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