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7年3月31日 星期六

世界遺產50選

 


世界遺產果然已經成為觀光議題的顯學,今天在聯合新聞網看見了這則廣告,點選下去便出現了鳳凰旅遊與聯合報合開的旅行團,強打五十處你不能不去的世界遺產,台灣已經開始瘋這樣的觀光行程好一段時間了,但在瘋觀光的同時,我們台灣的文化遺產該如何呢?


呵呵呵
歡迎下載這份有趣的檔案
http://udn.com/NEWS/MISC/DNA/udn2007heritage.pdf


轉貼---古夫金字塔 由內往外蓋?

古夫金字塔 由內往外蓋?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7.03.31 03:30 pm


開羅郊外宏偉的古夫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景的僅存碩果,但4500年前蓋成至今,這座巨塔怎麼蓋的,無人能解,建築學界尤其摸不著頭腦。法國建築師讓‧皮耶‧胡丹30日和法國的世界3D設計權威達梭公司在巴黎舉辦3D說明會,提出迄今為止唯一合理、連貫、合乎邏輯、符合工程管理而禁得起嚴密分析的理論,解開深埋45世紀的大謎。


胡丹的理論主要包括兩點:1、古夫金字塔是由內往外蓋,而不是建築界堅持至今但言不成理的從外往內蓋。2、塔內「大走廊」(Grand Gallery)的用途至今神秘,其實是用來安裝重力平衡系統,把「國王葬室」吊進塔基底下43公尺,以及把五條各種60噸的花岡岩樑吊置於國王葬室頂上。


古夫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統治者,其金字塔如何蓋的,古希臘至今無人能解,有說外星人幫忙,但迄今最常見見的理論屬於「從外往內」說,亦即搭一條外環螺旋形坡道,把一塊塊2.5噸、四噸、六噸不等的巨石運上去,一直蓋到塔頂。


這理論有漏洞。美國長島大學埃及學權威布萊爾說:「各種理論,我教了20年,內心深處卻明白這些理論都不通。」


胡丹指出,古夫金字塔有136公尺高,使用三百萬塊石頭,外環坡道螺旋上升,難以穩固,而且後頭必定太陡,石塊如何上運因此外環坡道說有首無尾,只能解釋工程如何開始,不能解釋其如何結束。


胡丹考慮當時的銅、石工具、岩石的裁切、金字塔的位置、工人的知識和力量,提出新首尾連貫的新說:先用外環坡道蓋塔身的下面43公尺,然後做一條內環坡道疊成其餘。這條坡道藏在古夫金字塔表面底下10到15公尺,外面看不到。此外,傳統認為古夫金字塔出動10萬人興建,依照內環坡道說,則四千多工人就能成事。


胡丹說明會的詳情,可上WWW.3ds.com/khufu了解。


胡丹理論成敗,試金石是內環坡道。有沒這麼一條坡道?一支國際團隊準備雷達、偵熱攝影機等高科技儀器,磨拳擦掌,只要埃及當局點頭,就前往實地考察。


自古傳說,窺破金字塔天機者不得好死。胡丹說,他不擔心,他發現了古夫的天才,古夫可能以他為千古知己,謝他都來不及,怎麼會害他。


【2007/03/31 聯合晚報】




↗法國建築師胡丹打破古夫金字塔「從外往內」蓋的舊說,提出「由外朝外」蓋的新論,打破4500年大謎。這是他30日在巴黎舉行揭謎說明會使用的電腦模擬圖。
路透社提供


2007年3月30日 星期五

「96年度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學位論文」獎助名單

「96年度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學位論文」獎助名單
│發稿單位:規劃組 │發稿時間:2007.3.29 10:1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鼓勵國內文化資產保存維護之研究風氣,以培養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研究人才,特訂定「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學位論文作業要點」,由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執行獎助作業,自88年度起至今凡九屆獲獎者共94人,包含博士班學生15名,碩士班學生79名。


本年度(96)為第九屆辦理,今年之申請案共38件,其中合格案37件包含博士論文3件,碩士論文34件,研究領域包括古蹟、歷史建築、聚落保存維護10件,古物保存維護8件,文化景觀保存維護2件,文化資產相關法令與制度2件,世界遺產保存維護經營管理1件,其他有關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14件。另其中1件已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第九屆獎助,依作業要點規定不予審查,故本年度共評選審查36件。


本獎助案由本處聘請相關學者專家組成獎助評審小組,經初審及決審評選出博士班三名及碩士班六名,本年度獲獎助之名單及論文計畫如下:


一、博士論文三名:
蔡明志「臺灣日治時期地方警察官署建築之研究」
【研究類別】其他有關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


榮芳杰 「文化遺產保存與維護的差異研究 ─ 一個管理動態變化的觀點」
【研究類別】世界遺產保存維護經營管理


陳聖智 「虛擬紅毛城:空間向度性與虛擬性在虛擬實境空間模擬器的應用研究」
【研究類別】古蹟、歷史建築、聚落保存維護


二、碩士論文六名:
洪麗雯 「殘存工藝的追尋 ─ 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
【研究類別】其他有關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


黃懷萱 「近代台灣建築中裝飾金屬之研究」
【研究類別】古蹟、歷史建築、聚落保存維護


楊旻睿 「自然地景作為文化資產保護客體之研究」
【研究類別】文化資產相關法令與制度


黃朝宏 「日治時期臺灣水災災害對建築與都市發展影響之研究」
【研究類別】其他有關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


林孝玲 「油畫用保護凡尼斯於台灣特有環境的適用性」
【研究類別】其他有關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


陳玫君 「紙質文物表面保護材料之運用與修護初探 ─ 以印刷類地圖為例」
【研究類別】古物保存維護



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我的第一封推薦信

我的第一封推薦信


當了老師這麼幾年,今天完成了我第一封推薦學生進入研究所的推薦信。


說來時間過的很快,其實我曾經教過的學生裡(八、九年前曾經在高雄大碩補習班擔任升二技建築史課程的老師),當時的學生好幾個都已經有人完成碩士學位進入高職擔任老師了,再回首,彷彿一直停滯在某個時間點上,學生一屆又一屆的更迭,研究所學弟妹也一屆一屆的來來去去,似乎唯獨我還在原地踏步,寫完了學生推薦信,在信封口上簽下了名字,時間卻瞬間讓我回想起十年前的我準備進入研究所碩士班時的情景…,唸書本應該只是生命裡的一段短暫過程,不該是如此地緩慢前進。


給所有即將或是準備進入另一個學習階段的朋友們,學業盡早完成吧。生命中,還有很多的事情等著你去完成。


貢免枝



轉貼---活用澳門古蹟 當賭城,更當文化城

活用澳門古蹟 當賭城,更當文化城 

聯合國九分鐘就通過「澳門老城區」為世界文化遺產。
但是,澳門政府花了24年,才拿到這項榮譽。
 
撰文╱宋秉忠   
 
 
  2005年7月15日,聯合國只花九分鐘就通過澳門老城區為世界文化遺產。從此,澳門從賭城升格為文化城,大大提升了都市的魅力。
  據與會的澳門文化局官員透露,當天澳門申請案排在第八個,之前七個項目的討論,每一個都非常冗長,使得原來預計在14日討論的澳門申請案被推遲,變成15日凌晨第一個討論項目。
  由於先前的第五、六、七個項目都被否決,這位澳門文化局官員擔心得一夜睡不著。
   沒有想到,第二天一開始討論,不到九分鐘,與會代表就一致通過。
  聽到去年澳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一位台北市官員和一位香港記者曾不約而同地笑說,正是因為葡萄牙政府過去400年在澳門都沒有建設,現在才有老東西保留下來。
  實際情況恰好相反。在申請世界遺產這件工作上,澳門前後任政府展現了讓人佩服的遠見和執行力。



撤離之前


買下官邸變成博物館


  1982年9月中共元老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確定中共將會如期收回香港、澳門後,同樣面臨政權即將易手,澳葡和港英政府在古蹟維護上的態度卻完全相反。
  台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蕭麗虹,出生在香港,後來嫁到台灣,曾受文建會委託研究各國(包括澳門)都市空間利用。她形容:港英政府是能帶走的,儘量帶走,澳葡政府則是能留下的,儘量留下。
  像1920年落成的香港淺水灣酒店是典型的英式建築,1982年被拆,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才重建為購物商場。
  赤柱海灘是1841年香港開埠後,港英政府的辦公重心。
  但是1982年鄧柴會談後,許多英國官舍都被拆遷,特別是建於1846年的美利樓(Murray House),當年是駐港英軍的宿舍,是香港少數僅存的古歐陸式建築物之一。然而,在一片扼腕聲中,於1982年被拆卸,直到1998年才重建。
  相形之下,即將撤離的澳葡政府卻自掏腰包,要為自己走過的留下痕跡。例如,仔島的葡萄牙官邸,澳葡政府就買下,現在變成住宅博物館。


文物維護


直接找上聯合國輔導


  澳葡政府的文物維護,從一開始就訴求世界標準,直接找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輔導。
  澳門除了在1982年成立文物保護專責機構「文化司署」外,1983年公布的法令已將澳門大約128項文物立案管制,條文明確指出仍在使用中的文物應該遵守的使用規範,業主如果要轉讓文物所有權,首先必須先通知文化司署,在30天內,文化司署有權優先取得文物所有權。
  列管的文物可說巨細靡遺。128項文物中甚至包括「蓮峰廟旁刻有徽號之石塊」「位於通往望廈坊之石階旁刻有徽號之石塊」。
  一本1997年出版、紀念文化司署15周年的專集《澳門文化特色的佐證》,映證了葡澳政府在古蹟維護上的用心。
  專集中詳細記載了澳葡政府在古蹟維護上的發想、法令、向民眾及國際宣傳、維修工匠培訓,以及列管文物的維修計畫(包括文物的歷史、建築風格、修護的時間、工序、材料和照片)。
  曾經寫過《紅顏未老──澳門的流金歲月》的作家黃仁達表示,澳門對文物古蹟的用心,已讓香港官員遺憾許多珍貴文物都在城市發展中消失了。
  去年9月,黃仁達寫了介紹香港的專書,但只寫旅遊,沒講文物。黃仁達說:「香港哪還有文物可說!」



老城整合


世界文化遺產一小時逛完


  威尼斯受到全球矚目,並不是一棟、兩棟老房子被保存,而是整個城市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更重要的是,威尼斯仍然活著,人們仍然在這個老城市裡生活著。
  澳門也是用這種思惟去營造「老城區」。
  缺乏像北京天壇、故宮等大型歷史景點的澳門,去年能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除了善用中西融合的特色外,也是因為把25個古蹟景點串起來,以整個歷史城區申報。
  以前,像「大三巴」這些古蹟是三三兩兩地散布在各處,澳門人即使住在這些「世界遺產」旁,也以為不過是些「破爛房子」。
  但是經過葡萄牙統治者及特區政府有計畫地整合,這些破爛房子串成一個完整的古蹟帶,從澳門西南端的媽閣廟、一直延伸到民政總署所在的「議事亭前地」廣場、大三巴教堂。
  如此一來,世界上除了澳門,很難找到第二個可以在一個小時內逛完的世界文化遺產。
  蕭麗虹表示,澳門政府的古蹟維護觀念很先進、細緻,並不是把古蹟變成木乃伊、封鎖起來,而是採取「活化運用」的思惟,與城市規劃結合,連帶把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起來。
  像建於1784年的「民政總署」,是澳葡統治時期的行政中心,現在從大門進入,一邊是民眾洽公的地方,另一邊可以看到葡國修道院風格的圖書館,不但座椅裝潢有古典氣息,同時專門收藏17世紀以來的外文書籍。



古蹟生活


在百年市場裡買菜


  澳門歷史城區不但塑造古蹟聚落,而且還結合居民生活、藝術表演、購物、閱讀。
  像澳門市中心的議事亭前地廣場,以前兩線道的馬路,人車夾雜,現在變成一個類似西門町的徒步區,人車分離。
  3月11日開始的第17屆澳門藝術節,每逢週末,廣場上總有戶外表演。
  「屈臣氏」「星巴克」的賣場就在有百年歷史的建築裡;廣場內還有一棟兩層樓高、堪稱遠東最大的葡文書店。
  議事亭廣場前地附近的「營地市場」,也是一個已有百年歷史的傳統市場,經過改造後,裡面仍然賣現宰活魚,但卻一點也不顯髒亂。
  來自澳門的設計師黃永洪在台北的工作室緊臨著大安市場,同樣是傳統市場,但是衛生條件與澳門的營地市場相比,卻差了一大截。
  黃永洪非常欣賞像營地市場這種「人可以在古蹟裡買菜」的情景,人可以活在古蹟裡,卻又不干擾到古蹟。
  黃永洪表示,這種作法,讓澳門就像個剪貼簿,把現在和過去都粘在一起。
  澳門旅遊局駐台代表梁吳蓓琳表示,到澳門,觀光客可以走馬看花,一個小時就逛完所有世界文化遺產,但如果行程加上吃吃小吃、看看書、逛逛街,慢慢品味,也足夠讓人在澳門停留個四、五天。



動員民眾


SARS反成宣傳契機


  即使澳葡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一個是殖民地統治者,一個是沒有人民直選的行政長官,但是他們在執行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時候,卻非常注意動員民眾參與。
  像1982年首次舉辦由市民參加的澳門文物攝影展,就開宗明義地點出:「澳門的名勝古蹟不只是建築物,也是歷史和文化的代表,要讓大眾意識到只有群眾的力量,才能避免城市價值的下降、城市特色的消失、共同記憶的褪減。」
  澳門準備申請世界遺產的工作,從2001年啟動,但在2000年時,就先配合聯合國的青少年教育計畫,在各小學推「文物小記者」活動,讓小學生以記者的身分到各文物景點採訪。
  2002年,政府訓練大學生擔任古蹟解說員(文化大使),每週向市民介紹三條不同的古蹟旅遊路線。
  2003年受到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衝擊,使得澳門出境人數大減。澳門政府利用「大家都在家」的機會,贊助社團辦島內旅遊,結果一年當中,有2/3的居民參觀過澳門的古蹟,瞭解政府正在推動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藉古捧古


荒廢老宅風光重返人間


  澳門政府的用心,可以從維修盧家大屋(澳門第一代賭王盧九建於1889年)中看出。
  結合中葡建築風格,有中式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蠔殼窗;有南歐式的青花瓷、鑄鐵欄杆、葡式百葉窗及半圓彩色玻璃,這種建築風格,中國沒有、葡國沒有,是目前僅存最具澳門建築特色的古建築。
  不過,從1949年大陸動亂開始,大陸難民大量湧入寄居,最多時曾住著500多人。
  1999年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先是派人到香港,勸說盧家後代放棄老宅的所有權;接著,就是逐一與老宅中的500多位居民交涉,以補償金、換房各種方式,將他們遷離老宅。
  但是盧家大屋已荒廢半個多世紀,許多澳門人即使經常路過,卻不知道這座老宅的重要性。
  因此,當2003年3月,這座「在人群中消逝的古宅」完成初步整修後,澳門文化局立即進行一系列宣傳活動,讓這座澳門最著名的老宅「重返人間」。
  文化局先是利用當年3月舉辦藝術節機會,在盧家大屋演出《鄧碧雲夜訪澳門金玉堂》歷史劇。
  曾在澳門學戲的已故粵劇女演員鄧碧雲,在港澳的知名度相當於「台灣楊麗花」,文化局藉一個古人來介紹一座古宅,成功地達到宣傳效果。
  一張門票相當於新台幣420元(約100元澳門幣)的《鄧》劇,一連上演11場,70個座位,場場爆滿。
  當年11月,文化局又利用澳門大賽車50周年紀念的機會,再加演10場《鄧》劇。
  2004年開始,澳門文化局每個月又在盧家大屋辦一次中樂團演奏,並且,還不定期邀國際社團,在大屋裡舉辦德國花藝展等活動。
  因此,當2005年8月盧家大屋開放參觀以來,即使一週只開放兩天,參觀人數很快就超過一萬人次。
  即使一向以「文官效率」自豪的香港,也不得不佩服澳門文官的效率。



  2005年8月,香港的知識階層刊物《明報周刊》曾以澳門政府整修盧家大屋為題,表達它對「澳門崛起」的驚訝。
  《明報周刊》在文章大前言中提到:「7月15日,來自21個國家的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僅僅花了九分鐘,一致通過澳門歷史城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澳門,一個與我們相距一個小時船程的地方,忽然間,由賭城變成文化名城……。
  以前沒走過盧家大屋嗎?可是,今天人家上榜了。」



他山之石


小學生在老校舍悠遊


  跟香港一樣,台灣在文物保護工作上,也比不上澳門。
  從1982年開始、長達24年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所做的準備,比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更重要。因為透過官民的參與,強化了澳門人對澳門的認同,這或許才是澳門最大的收穫。
  面海的利瑪竇小學雖然建校只有50多年,但校舍卻是1868年葡萄牙人蓋的別墅。由於是政府列管的古蹟,不能隨意整修,因此沒有雨天操場、沒有禮堂。
  但是校方卻隨遇而安,把附帶壁爐的大廳,變成圖書館及親子活動場。每天,有許多家長帶孩子到學校後,順手就拿起架上的童話書,講故事給孩子聽。
   小學部副校長張潔玲更樂觀地表示,雖然沒有禮堂,但是老洋房採光好、挑高夠、通風、牆壁厚。
  更重要的孩子從小就在古蹟裡生活,自然可以培養他們保護文物的意識。
  在一間教室的布告欄上,還有這樣的海報,上面寫著:「澳門美麗的景色,有一座高高的大三巴。有很多古老的教堂。到處都有美麗的蓮花。有一個廣闊的黑沙灘。」


  台灣大部分人的祖先400年前就到了台灣,澳門則有一半人是20年前才到澳門的「新移民」。台灣百年以上的小學比澳門多,但有多少老校舍被保留下來?
  只有一個台北市內湖區大小的澳門,透過文化古蹟活出新生命,這個城市成功經驗值得台灣細細研究,努力學習。


【2006-08-01/遠見雜誌/242期】


 


轉貼---中正紀念堂 可望雙重認定為文化景觀、歷史建築

中正紀念堂 可望雙重認定 

會勘建議登錄為文化景觀、歷史建築 若通過 須擬定維護保存計畫
記者陳志豪/台北報導
 
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專案小組昨天會勘中正紀念堂後獲得共識,擬建議中正紀念堂全區登錄為「文化景觀」,其中廣場、兩廳院、迴廊等則建議登錄為「歷史建築」。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專案小組意見未來將作為文資審議委員會審議的參考,委員會討論定案後,才能確定中正紀念堂的「身分」。根據北市以往指定古蹟或歷史建築慣例,委員會均充分尊重專案小組意見,因此中正紀念堂可能成為台灣第一個「雙重登錄」的案例。文化局指出,將舉辦數場公聽會,建築界、旅遊業、一般市民都可參與意見表達。


代表會勘的六人專案小組,包括具有建築背景的漢寶德、李乾朗,具有環境景觀規畫背景的馬以工、郭瓊瑩等四位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外加具有文化美學背景的林谷芳、具有都市計畫背景的胡寶林共同組成。


馬以工表示,中正紀念堂就牌樓、迴廊、庭園等整體建物及園區,具備登錄為文化景觀的條件;部分建築也符合登錄為歷史建築之條件,不排除對其多重身分做多重指定。她說,多重指定是國際趨勢,如美國黃石公園,既是國家公園又是聯合國指定世界遺產;受兩種法令的保護,管理會更加周延。她強調,古蹟與年代無關,專案小組是以文化資產價值為考量。


就歷史而言,中正紀念堂前身是陸軍總部所在地,更早之前舊地名稱「營邊段」(護衛台北城的軍營所在地);後期廣場歷經學運、每年的選舉造勢、台北燈節等,都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具文化資產價值。


文化局指出,若登錄為文化景觀,依文資法規定,地方政府須擬定保存維護計畫,甚至可制定自治條例,文化景觀變動或施工等都須經審核。現階段中正紀念堂,仍處於文化資產指定的「暫定古蹟」。


【2007-03-27/聯合報/A11版/綜合】



轉貼---澎湖500石滬 將列文化景觀

澎湖500石滬 將列文化景觀
 
記者肇瑩如/澎湖縣報導
 
繼澎湖縣七美鄉雙心石滬被列為「文化景觀」保存後,澎湖縣文化局在文資專家建議下,推動將全縣五百多座石滬都列入「文化景觀」保存,若這項計畫成功,澎湖石滬將可能成為全台甚至全世界最大的文化景觀。
澎湖縣政府昨天表示,登錄為「文化景觀」並不代表遊客不能再親近石滬,文化局除已展開七美雙心石滬的修護工作外,並計劃結合當地社區發展休閒漁業,讓文化資產為社區帶來收益。


中央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專家日前到澎湖勘察七美雙心石滬修護情形時,大都認為僅一座石滬列為文化景觀保存太過薄弱,澎湖以石滬捕魚的漁業文化史,可溯自250年前,且全世界只有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及太平洋的部分珊瑚群島等少數地區有石滬漁業,應該將全縣五百多座石滬全都登錄列入,成為世界罕見的「石滬文化景觀群」。


澎湖縣文化局長曾慧香說,未來將調查全縣石滬,與社區合作規畫經營,並將石滬納入澎湖國中小學課程內容,藉由完整性的保存,使澎湖成為「石滬文化的故鄉」。


●石滬是什麼?


石滬是在潮間帶以石塊疊砌的堤岸,藉此阻斷隨海水漲潮進入石滬魚群的退路。把魚群困在石堤裡的傳統漁撈法,現在仍有澎湖漁民使用石滬捕魚,不僅是漁業特色,也代表文化意義。


【2007-03-27/聯合報/C6版/文化】



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新聞轉貼: 中正紀念堂古蹟鑑定 明天首次會勘

老漢又要出馬了,在台灣,任何一個縣市政府的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組成背景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課題,光看這名單,我想要來個大預言,不過答案我保密!!呵呵呵
--------------------------------------------------------------

中正紀念堂古蹟鑑定 明天首次會勘
 
【中央社/台北二十五日電】 2007.03.25 06:39 pm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啟動中正紀念堂案文化資產鑑定程序,明天將由六位專家學者組成的專案小組現場首次會勘。文化局長李永萍今天表示,市府另將舉辦建築界與市民使用者為主、最少兩次公聽會。至於何時會有結論,她強調,市府沒有預設立場,「若走不完就再延長一次」。


文化局指出,明天會勘的專案小組成員含有建築背景的漢寶德、李乾朗,有環境景觀規劃背景的馬以工、郭瓊瑩等四位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另有文化美學背景的林谷芳、具都市計畫背景的胡寶林等,並由漢寶德擔任召集人。此外,也將邀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及教育部相關單位參與、提供意見。


文化局表示,明天上午九時勘查路線自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門」牌樓開始,至國家音樂廳、信義路圍牆、大忠門、中正紀念堂主體建築、民主大道、國家戲劇院等。勘查結束後,專案小組將聽取相關機關代表意見再進行初步討論。


文化局指出,依文資鑑定為古蹟程序,包括由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定人員組成專案小組現場勘查、達成共識;再舉辦古蹟指定公聽會,並視個案可舉行若干場;再提報台北市文資審議委員會審議,之後提報市政會議通過,作成指定處分決定,然後公告、通知,並報請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根據文資法規定,建物進入古蹟審查程序,為暫定古蹟,審查期間視同古蹟,審查期間以六個月為限,必要時得延長一次。


文化局長李永萍指出,古蹟鑑定程序不簡單,「會勘不只一次是常態」。她表示,市議員李應元之前就接獲民眾陳情,盼「墓園」列古蹟,歷經三次會勘最後列為歷史建築。


李永萍認為,雖然中正紀念堂是民眾熟悉的建物,但建物有不同的使用者,複雜度遠超過其他案例,若舉辦公聽會,相信使用者會提出不同的觀點。


李永萍表示,文資法沒有限定舉辦多少次公聽會,不過,中正紀念堂案會有以建築史、市民為主、最少兩次的公聽會。


至於中正紀念堂是否能在六個月內如期審查完成、或延長一次的審查期間?李永萍說,若北市府真要拖延時間,大可延至四、五月再啟動古蹟鑑定程序。她強調,台北市邀請專家學者、審查過程都會按程序走。


文化局副局長李斌表示,過去台北市古蹟也有經過反覆公聽會才做出結論,例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不過,中正紀念堂牽涉的「公共性」相當大,盼文資委員都能現場會勘。此外,「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每一個半月才開一次會,他個人推估,審查程序三到六個月的時間跑不掉。


據了解,一般古蹟審查都是一次會勘,並提報大委員會討論,若委員會有疑義,可再現場會勘。不過,也有會勘多次才提交大委員會討論的個案,例如,陽明山仔后範圍大,專案小組會勘五次才做成結論。


【2007/03/25 中央社】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世界遺產地圖網



http://nene.unep-wcmc.org/imaps/W_Heritage/viewer.htm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世界遺產地圖網
可以上去玩玩,不過好像還沒建置完成的樣子



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

關於芮成鋼的「請星巴克從故宮裡出去」

以下這篇文章是前些日子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的英語主播芮成鋼在他的新浪部落格(大陸稱之為「博客」,http://blog.sina.com.cn/ruichenggang)所刊載的一篇文章,內容抨擊美國的星巴克文化入侵中國北京故宮(紫禁城)的反對立場,這篇文章刊出後引起中國大陸民眾壓倒性的支持,同時也引起美國CNN的注意並且與芮成鋼做了一個專訪,這篇文章反映了中國大陸民族意識的高漲,以及民眾對自身文化認同的力量,相隔台灣海峽的我們當然毋須像中國大陸居民如此強烈的反應,但也不能對自身文化的認識與瞭解冷漠對待,當芮成鋼的文章端出中國大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簽署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時,我深感到中國大陸民眾保護自身文化的力量已經向下札根到此地步了,反觀身處台灣的我們,不要說聯合國的憲章或公約了,自家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在講些什麼鬼東西,大概也沒幾個人搞得懂,文化可以多樣性,文化可以包容,但,再多樣的文化融爐裡也千萬別忘了自己是誰。


◎ 最後,我整理好幾篇這個系列他所撰寫的文章如下:
.中國批准聯合國保護公約:我對星巴克故宮事件的關點總結
http://blog.sina.com.cn/u/4adabe270100090t
.我關於星巴克故宮問題長達一個小時的視頻辯論(視頻配文字)
http://news.163.com/07/0117/17/3529NVIU0001218K.html
.星巴克已將窗戶上的標誌摘下/解決方案
http://blog.sina.com.cn/u/4adabe2701000903
.星巴克全球總裁兼CEO給我的回信(更新版配譯文)
http://blog.sina.com.cn/u/4adabe27010008zk
.請星巴克從故宮裡出去
http://blog.sina.com.cn/u/4adabe27010008yg



以下為「請星巴克從故宮裡出去」全文轉載:

請星巴克從故宮裡出去
                                      Why Starbucks Needs to Get Out of the Forbidden City ?  by Rui Chenggang

聽說星巴克還沒從故宮裡搬出去。

故宮很大,走累了確實需要喝點兒吃點兒。故宮本來小賣部的飲料食品未必就比星巴克好,而且服務肯定不如星巴克。但這是可以解決的問題,也並不會在中外遊客感受故宮宏偉/徜徉中國歷史的時候構成什麼特別強烈的滑稽可笑的感受。而星巴克,雖然東西不壞,甚至還為賺中國人的錢做了些本土化改造,但終究是美國並不高級的飲食文化的載體和象徵,在西方已經成為一種符號。開在故宮附近或許可以,但開在故宮裡面,成為世界對于中國紫禁城記憶感受的一部分,實在太不合適。這不是全球化,而是侵蝕中國文化。
 
據說在長城腳下也有星巴克。只要不是在城上,倒也罷了。但隱約記得上海新天地邊上著名的中共一大會址的隔壁好像也變成星巴克了,這又算是怎么回事兒呢...正如一位朋友開玩笑說的,皇城老媽是否也可以把分店開進白宮,狗不理包子難道也可以上國會山嗎?更恰當的類比是把中國的連鎖茶館開進法蘭西的盧浮宮。如果你跟一個法蘭西朋友說這個,他/她可能會說你太有幽默感了。

隨便用英語Google一下“紫禁城裡的星巴克 Starbucks in the Forbidden City”,竟然有289000多條文章,照片也是一大堆。讀讀這些文章,發現這簡直成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又一個滑稽的獵奇,也有大量的西方人,尤其是知識界人士,覺得這種做法太噁心,是對中國的不尊重。當西方人都對故宮的新巴克表示憤慨的時候,我們中國人自己也該發出聲音了。
 
在前面的一篇博客裡提過一件事。在耶魯CEO峰會上邂逅星巴克的新任CEO兼總裁────吉姆當諾(Jim Donald)時,我半開玩笑的利用在會上發言的機會,勸他把星巴克在中國故宮裡的店撤掉。當時原話大概是這么說的:
 
"鑒于中國人並沒有喝咖啡的嗜好和道統,星巴克能讓中國成為它的全球第二大市場,是可喜可賀的商業成功。但是有一件事做的嚴重欠妥,中國的紫禁城裡竟然也有一個星巴克的店,我和我無數的中外朋友們都認為它和中國故宮的氛圍極不協調,有礙觀瞻。我不知道星巴克是否有在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英國的白金漢宮等等世界文化瑰寶和奇跡裡開分店的宏偉計畫,但請先從中國的故宮裡撤出來。”
 
當用英文表達這段話的時候,由於文化差異和語言的色彩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由於星巴克在美國所代表的文化意義不同,現場一片大笑,讓吉姆多少有些下不來台。但大多數在場的美國CEO們都同意我的觀點。休息的時候,吉姆告訴我,他是新任的總裁,他本人也並不欣賞把星巴克開在紫禁城裡的做法。他要回去和同事們商量商量,特別是星巴克在中國的本地合作伙伴們說說這個事。說實話,我對吉姆本人的印象不錯,大家聊得很好,我也相信他的誠意。如果這是星巴克中國合作伙伴的主意,那就真得做做這些中國人的心理工作了。
 
從耶魯回來都快四個月了,發現星巴克還在故宮裡,印象中原本豎在外面的綠色帽子摘掉了。不知道這個也許並不存在的變化發生的早晚,也不知道背后是否也有我一點兒微薄的貢獻,但看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還不止星巴克,故宮裡每一個景點的英語介紹牌上都赫然寫著︰由美國運通公司提供(American Express,以信用狀服務著名。Made possible by American Express直譯過來就是︰是因為美國運通公司,本牌子才可能豎在這裡)
如果是因為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實在太少,以至於要向美國公司出賣軟廣告的話,那么我們就拜托聯想海爾們替我們把美國公司給換了吧,實在不行,我們這些不願意看到這樣畫面的人也許應該捐錢給故宮了

→(太和殿的牌子右下腳寫著︰是因為美國運通公司本牌子才可能豎在這裡)→

在周遭的朋友裡,外國人對故宮星巴克的反感並不亞于中國人,有時甚至還更強烈,因為他們更懂得星巴克在美國和西方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就更覺得它給故宮乃至中國帶來的形象上的損害。記得有一次和耶魯畢業的好萊塢影星愛德華諾頓的父親,一位了不起的在中國雲南工作過的環保專家一起午飯,聊起這件事。我故意用他兒子當年演的一部電影裡的台詞來形容故宮裡的星巴克 ────── Obscene. 他連聲叫好,還問是從哪學來的詞,說實在太貼切了。Obscene 在這裡最好的翻譯大概就是“有礙觀瞻”了吧,也許更為甚之。在電影裡被用來形容人類戰爭的殘酷場面。
 
其實我對星巴克並沒有什麼反感,對中國人喝咖啡的現象除了健康之外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只是覺得星巴克在中國的價格不應該和美國一樣貴,而是應該至少像巨無霸那樣,根據中國人的收入水準做一些調整。作為一個財經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我尊重而且佩服星巴克在中國的商業成功,也誠心誠意的追問了星巴克總裁他們成功的經驗。吉姆親口告訴我,其實,即使是在美國,星巴克的成功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它為人們在最應該的地點提供了一個以前沒有的休息聚會的場所,與咖啡本身並無太大的關係。在中國的成功,我以為這也是最大的原素。這些敏銳的商業判斷,還有那些匪夷所思的營銷技巧,我們要好好學習研究。相信有一天,也會有聰明的中國商人用最合適的模式把中國的飲料打入西方主流社會的。有一天,外國人也不會再問為什麼西方的低檔快餐必勝客怎么到了中國就成了要排隊的高級餐廳了呢?
 
也許你覺得故宮裡有沒有星巴克並不那么重要。但依在下的愚見,正是這許許多多可說可不說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在不知不覺地編織著世界和中國相互的誤讀。
 
這篇文字寫到一半的時候,我給星巴克CEO吉姆本人發一封電子郵件,看看他有什麼新說法。如果不回信,我會堅持寫下去的...
 
祝願星巴克在中國繼續成功,但請務必早日從故宮裡撤出來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世界遺產中心簡介

 





 


 《世界遺產中心》成立於1992年,該中心的成立主旨在於協調所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世界遺產的相關事宜,並確保所有的世界遺產日復一日的都可以受到世界遺產公約的保護與經營管理,同時世界遺產中心也必須籌備每年世界遺產委員會與世界遺產局的年會事宜,提供各種不同的建議給準備提報世界遺產名錄的締約國、或是針對需要國際援助的國家協助世界遺產基金的申請,或是當遺產場所具威脅時提供緊急行動方案進行協調與記錄。

此外,該中心也會舉辦技術工作營與座談會,同時負責更新世界遺產的最新名單與資料庫系統,並且發展出一些可以提昇大眾遺產保存認識的媒介,並且持續關注世界遺產相關的公共議題。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7, Place de Fontenoy
75352 Paris 07 SP
France
Tel.: +33 (0)1 45 68 15 71
Fax: +33 (0)1 45 68 55 70
E-mail: wh-info@unesco.org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中華日報】東興洋行再現風華委外經營

【中華日報】2007/03/14 19:35
東興洋行再現風華委外經營



↗原德商東興洋行委外經營,邀請市長許添財及德國在台辦事處人員共同剪綵,經過妝點,老舊古蹟再現風華。(記者趙傳安攝)


記者林雪娟/南市報導

 一百四十年前開幕的東興洋行,十四日再現風華。由文化局委託劍橋大飯店經營管理的東興洋行,經過重新妝點,再度展現當年濃濃德國風采,委外的東興洋行前方即是水景公園,市府希望透過東興魅力再現,將府城打造成東方小威尼斯。

 基於古蹟活化及委託民間經營管理,東興洋行委外經營,經營廠商劍橋飯店,保存古蹟原貌,並呈現當時中德進出口貿易的史料,在餐點部分,也推出德國美食,如德式香腸、啤酒,而服務人員也穿上巴伐利亞風格的衣裳,讓現場來賓大感新鮮,連到訪的市長許添財,因生平第一次出國即是至德國巴伐利亞區,也不禁勾起往日美好回憶。

 昨日進行委外揭牌儀式,府城商界、政商名流齊聚一堂,德國在台協會也由公關組長麥思文到場祝賀。麥思文說,原來德國與台灣的淵源從府城東興洋行開始,在台協會不再重北輕南,將找回與府城的感情,一席貼心話,贏得現場所有人大聲喝采。

 許添財表示,東興洋行已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如今重新開館,不僅是休閒觀光據點,並肩負文化使命,將做為府城成為國際文化觀光城市的起點,尤其洋行前方,市府規劃為水景公園,公園連接安平漁港,港口也將轉型為觀光休閒港口,府城港市合一,將可再度找回當年府城為東方威尼斯的盛況。

 東興洋行為清光緒二年(西元一八七六年)時,由德商設立,專營樟腦、蔗糖及鹿皮之出口買賣,貿易洋行並代理輪船船務,繁榮一時。東興洋行與文化局配合,將於假日推出音樂演奏活動,並安排進行德國音樂及音樂家導讀介紹,另將於近期推出成大建築系主任傅朝卿教授的德國古蹟建築攝影展,重新找回當年濃郁的德風味。



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文字的柔軟度

心有戚戚焉的一篇文章.........

-----------------------------------------

文字的柔軟度
 
張小虹  (中時副刊20070307)
 


    常常有人問我,為何那麼愛寫學術論文,我總是正經八百地引用一句最不正經的話做為回答,紅玫瑰嬌蕊的那句名言,「一個人,學會了一樣本事,總捨不得放著不用」。


    嬌蕊的拿手絕活是談情說愛,打情罵俏,直到有一天「壞女人」上了愛情的當,才慘兮兮地敗下陣來,失去了原本遊戲人間的嫵媚與輕佻。我的拿手絕活卻是被許多人視為畏途、視為苦差事的學術論文寫作。正經八百的學術論文,有嚴謹的寫作格式要求,文獻回顧要詳盡,引經據典要確實,但更重要的則是新觀念新詮釋新話語的提出。就現實考量而言,要在學院中存活就得寫學術論文,為學位而寫,為教職而寫,為升等而寫,為評鑑而寫,為申請獎助或計畫而寫,這些都是外在的壓力,真實而迫切。但就喜歡寫學術論文的人而言,就算這些外在壓力都不存在了,還是會一篇接著一篇寫,這才叫真正上癮、真正喜歡。說得好聽,該是思考創造力的能量充沛,說得不好聽,寫論文成了生活習慣,不寫論文何以遣無聊之生。 



    如果談情說愛好玩,可以粉身碎骨不惜,那學術論文的孜孜顧顧,難道也會有快感可言?寫論文好玩的第一樁在於挑釁,就是不買前人的帳,就是覺得有話要說,別人的文章左看右看都看到不足之處,可以深入批判,可以重新出發,可以創造一個新的論述模式。寫論文好玩的第二樁在於字虐與自虐的快感。不論構思的過程多麼興奮快樂,但要將抽象的想法轉化成一字一句的論文,總是逃不過實際寫作過程中的百般折磨千般焦慮,留來留去留成仇的無奈。嗜寫論文者,必有偏執,必有或多或少或察覺或不察覺的自虐傾向。
    而寫論文真正最好玩的地方,恐怕還是在只做一件事的專心一意。當生命的能量都聚集在一篇論文的構思與寫作,世界化繁為簡,存而不論,生命變得如此簡單,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不論題目是大是小,是經世治國是瑣碎詩學,是純粹的文本分析還是充滿社會批判與文化介入的力作,學術論文寫作過程的底蘊,都還是或多或少殘留著知性自戀、情感自虐、性格自閉的徵候,不足為外人道。


    以前寫論文,像是蓋房子,沒有鉅細靡遺的施工藍圖,絕對不輕易動筆。那時自我要求的精細度,包括每個段落的論點、字數與註解,所有筆記都編號分類,規劃縝密,在下筆之前,從第一個到最後一個論點都已了然於心。這樣矯枉過正的「胸有成竹」,其實自己心裡明白,純粹是為了對付寫作過程中揮之不去的焦躁,嗜吃嗜睡,隨時想要逃離電腦、逃離書房的潛在衝動。寫作已經夠辛苦夠焦慮的了,如果還要邊寫邊想、邊想邊改的話,那鐵定離開了座位就決計不再回來。


    而這樣寫出來的論文,往往堅固紮實地像鋼筋水泥混擬土蓋出來的房子,硬梆梆的一大塊,有清晰的架構,層次分明的論述,但卻嚴重缺乏文字的柔軟度。這樣的論文寫作,亦步亦趨事前精細縝密的規劃,不踰規矩,嚴重抗拒所有寫作過程中語言文字本身所可能帶來的流動,或偏離或繞徑或道阻且長的諸多誘惑。這樣的論文寫作,沒有文字「之間」的空隙,而沒有空隙的文字,就無法自在呼吸,無法輕盈迴旋,無法翩然起舞。文字的柔軟度,不在於修辭的簡白或繁複,也不在於概念的翻轉或交織,而在於敢是不敢邊寫邊想、邊走邊唱,敢是不敢有時也讓文字帶著走,讓文字本身翻轉出理論概念的可能。


    以前總以為寫論文與寫散文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寫作文類,有字數長短的差異,更有格式與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以前也總以為論文比散文好寫,寫論文可以旁徵博引,請來一堆天兵天將吆喝助陣,寫散文則是被迫直接面對自己貧乏無趣的日常生活,情感與記憶的雜亂堆積,前者有安全的距離全景的視角,後者則充滿隨時跌入顧影自憐的危難。現在才知道,寫論文也好,寫散文也罷,推到極端,終究都是寫作,終究都是在文字的載沉載浮中,生死未卜,柳暗花明。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遊客多破壞大 吳哥窟快被玩垮了

更新日期:2007/03/04 04:09 記者: 梁東屏/曼谷報導


位於柬埔寨北方暹粒市郊的吳哥窟在一九九三年被核定為世界遺產。那時柬埔寨還籠罩在長達數十年的內戰陰影中,因此當年到達吳哥窟的遊客僅有七千六百五十人。


一九九七年內戰束,現任總理韓森掌控了全局,十年以來,柬埔寨維持了相對安定的局面,前往旅遊的人也愈來愈多。根據吳哥窟的門票出售記錄,去年共賣出九十萬張門票,收入達兩千五百萬美元,估計到二○一○年,將會有三百萬遊客造訪。


過去十年間,暹粒市幾乎改頭換面,大型旅館雨後春筍般出現,甚至也建成了拉斯維加斯式的購物中心。


這一片榮景背後,卻悄悄出現了隱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吳哥的最高負責人特洛.金納就指出,他們對這種幾近失控的空前現象十分關切,因為大量遊客毫無節制的湧入,已經直接對古蹟本身及周遭環境造成損害。「為未來的世代保存吳哥一定得優先於商業上的剝削,而且這些商業上的剝削也僅有利於外國投資者,當地人其實無緣享受」。


吳哥旅遊局局長喬森則表示,該局正在為管制遊客的相關法規作最後修訂,同時也在訓練看守寺廟的守衛員,以及教育遊客如何共同保護古蹟。


只不過這一切不見得趕得及古蹟遭破壞的速度。為紐約「世界紀念碑基金會」在吳哥工作已長達十五年的史塔柏就認為,現在吳哥的旅遊發展已經完全失控,除非柬埔寨當局趕緊採取立即而且激烈的手段,許多吳哥的魔力及遺產就將永遠失去。


舉例而言,座落於小丘上的金巴坎神殿是古吳哥文明的重要遺跡,但也是遭受損壞最嚴重的遺跡之一。現在每天傍晚至少有三千人爬上其窄窄的石階,搶占觀看吳哥城日落的好位置,甚至任意搬弄散落其間的石雕。


史塔柏指出,金巴坎神殿經不起這樣日復一日的破壞,他認為該神殿應該立即封閉進行維護,才能阻止進一步損壞。


世界銀行也警告,包括著名巴戎神廟在內的其他寺廟,也因周遭的觀光建築業者超抽地下水,使得神廟已經開始下陷。


吳哥窟曾經歷文明的失落,長年埋沒在濃密的原始森林中,赤柬作亂期間,不但把許多石雕佛像的頭部切掉賣錢換軍火,也曾用吳哥的城牆當射擊靶場。

本篇新聞引用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303/4/b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