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6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新聞轉貼: 文化遺產-義大利的40,000棟私有民宅

CULTURAL HERITAGE: IN ITALY 40,000 PRIVATE HISTORICAL HOUSES

(AGI) - Rome, Oct. 24 - I

n Italy there are 40,000 historical edifices that are private properties whose conservation becomes difficult because of maintenance costs and the necessity to adequately respect the principles concerning renovation works and the laws issued by the appropriate institutions. A convention that is taking place today in Rome has been dedicated to this cultural patrimony. Italy possesses 60 percen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world. Part of it is represented by the 40,000 private edifices whose artistic or historic value has been 'certified' by the state, so that they can be maintained in their architectonic, artistic and functional integrity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his patrimony is the reason of the convention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houses: also a European problem', organised by ADSI (the Italian Association of Historical Houses) with the sponsorship of National Council for Research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assa di Risparmio di Roma'. It is taking place today in Rome in the Galleria of Palazzo Colonna. The meeting focuses on tutelage, conservation and utilisation of these monuments, and the difficulty to carry out these tasks: the difficulty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state of the edifice, both in terms of architecture and in terms of the the material that was originally used for the building; the need to satisfy the numerous and complex requirements of the law and of the stat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patrimony; the costs, which are often very high in terms of maintenance or renovation. In 1977 a group of owners of historical houses felt the need to share their duty to manage and keep in good conditions what belongs to humanity in general and decided to create the Italian Association of Historical Houses (ADSI), whose role, according to the statute, was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servation, the valoris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edifices.


2006年10月10日 星期二

2006歐洲文化遺產日

資料來源: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


 

歐洲文化遺產日(European Heritage Days)於200692123日在俄國聖彼得堡正式揭幕,揭幕典禮於921在聖彼得堡Hermitage博物館舉行,俄國文化與大眾傳播次長Andrey Busygin、歐洲理事會副秘書長Maud de Boer-Buquicchio、歐盟執委會文教總署總署長Odile Quintin、聖彼得堡市長Valentina Matvienko及其他高層官員共襄盛會,922Tsarskoye Selo State Museum舉辦一場歐洲文化遺產研討會,目的為強調歐洲文化遺產的價值,並說明俄國文化遺產作為歐洲文化遺產主要部分之重要性,鼓勵政府當局與民間社會更密切合作,推廣合宜的國家與歐盟文化政策與補助措施。

平常不向民眾開放的文化遺產古蹟如the Baron Sergey Pavlovich von Derviz's housethe Prince Paskevich-Erivansky’s housethe Gilze van der Pals’ housethe Abamalek-Lazarev’s housethe Alexandre Dmitrievich Sheremetyev’s mansion等於923開放,特別慶祝歐洲文化遺產日。

 

歐洲文化遺產日於1991年由歐洲理事會創辦,歐盟執委會贊助,企圖讓歐洲公民意識到歐洲大陸文化的多元與豐富,自1999年起歐洲文化遺產日成為歐洲理事會與歐盟執委會的聯合活動,2005年幾近二千二百萬位民眾參觀約三萬七千個古蹟與遺產,目前49個簽署歐洲文化公約的國家都參與這個特別的活動。

2006年8月27日 星期日

新聞轉貼: 北京大賣四合院 台灣人可競標

轉貼---北京大賣四合院 台灣人可競標這是一則挺好笑也挺可悲的新聞報導,曾幾何時,台灣人會願意花錢購買中國大陸的四合院,但卻不願意花錢買台灣的三合院,是因為投資心態作祟?還是真的是大陸老房子比較美?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許心裡盤算的是投資心態,嘴裡說的是滿口文化保存,如果是如此,台灣的文化遺產保存可能也必須要讓台灣人見到文化遺產的「暴利」,否則,再多的文資法也是喊爽的。 ---------------------- 北京大賣四合院 台灣人可競標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九月北京將首次大規模拍賣老四合院,約有二十座四合院公開拍賣,台灣及海外人士都可以參與競拍。拍賣行預測,將有一半四合院被境外企業及個人購買。目前,京城已出售的四合院中,有一半在台港澳人士手中。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四合院,曾一度成為老北京的名片和符號。但目前,舊城區內尚存的掛牌保護院落只有五百多座。「物以稀為貴」下,這些為數不多的四合院已飆到數百萬乃至逾千萬人民幣。 負責拍賣的北京盛佳拍賣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此次拿出拍賣的四合院,主要位於北京東城區和西城區,例如西四頭條至八條、什剎海、鑼鼓巷、東四等地,均位於京城中心城區。最大面積逾六百平方公尺。最小的只有幾十平方公尺。 據悉,有三大因素影響北京四合院價格,分別是院落環境、歷史、本身條件。位於北京東、西兩個中心城區的四合院價格較高,均價在每平方公尺二萬元人民幣左右,崇文宣武價格次之,八千至一萬五。位於保護區內、風景區附近、交通便利的四合院價格要比位於其他區域的四合院高出很多,比如位於什剎海沿岸的比位於和平門的要貴將近二萬元。 業內人士稱,坐北向南、環境位置佳、院落年代久遠、曾居住過高官或名人,都可令該等四合院更受買家追捧。至於周圍有無市政設施,改造是否方便等,也是能捧賣到一個好價錢的條件。 業者認為,此次參與拍賣四合院地理位置較好,自身條件也不錯,因此價格達數百萬乃至逾千萬元人民幣。該負責人表示,四合院的價格平均每年以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速度上漲,而且由於稀缺,價格肯定會只漲不跌。 台港澳人士和企業以及境外人士成為此次拍賣的首選客戶群體。「目前,京城約有一半的四合院被台港澳人士買走。一是他們的投資眼光,二是同宗同源,對於北京四合院的喜愛,三是雄厚的資金實力。」 【2006/08/28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1/3490152.shtml

2006年8月3日 星期四

新聞轉貼--多國協商聯合為絲路申遺

多國協商聯合為絲路申遺
2006-8-4

【大公報記者楊清林吐魯番三日電】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擬聯合為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從二日開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專家學者和管理者約五十人齊聚新疆吐魯番,開始就聯合申報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進行協商。整個會議為期三天,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和中國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意大利等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均派出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的最終目標是形成一個關於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行動綱領。今年十月,還將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召開第二次協調會。 


國家投4.2億進行文物保護 


參加此次會議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會議上說,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為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將更為有效的保護這個人類珍貴文化遺產。 


大公報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作為連接亞歐等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視,並積極協調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教科文組織還組織了兩次絲綢之路沿線專業考察。 


中國政府也一直十分重視絲綢之路中國段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與研究工作,近年來,更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絲綢之路沿線重大文物保護工程。這些工作為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前期準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二日也同時在新疆吐魯番啟動,國家計劃在未來的五到八年裡投入四點二億元人民幣,對新疆絲綢之路的二十一處重點文物進行保護。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6/08/04/ZM-602826.htm

2006年3月29日 星期三

世界遺產之近代遺產計畫(The Modern Heritage Programme)

世界遺產中心這幾年開始密集的跟荷蘭的DOCOMOMO合作,積極地將一些近代建築的傑出作品,申報為世界遺產.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二十多個案例列為世界遺產名單,其中有單棟的建築物也有整個城市整體被列入的情況,基本上這些作品中有幾位是工業革命之後對全世界的近代建築有深遠影響的建築師作品,像是Mies拉,Luis Barragán拉 Antoni Gaudí 以及比利時的新藝術大將Victor Horta ...等等的作品都被列入世界遺產了!! 其實這項計畫的著眼點以及它們所在乎的就是"及早"把將來的"古蹟"列入被保護的對象,當然,在保存與維護上的態度是會和歷史久遠的文化遺產有所不同,但原則上是為了打破大家有"年代迷思"的價值觀,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年代久不久遠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築師本身或作品對時代的貢獻,我想這點是台灣必須要去思考的!! 


At the start of 2001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ICOMO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and DOCOMOMO (Working Party for the Document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buildings, sites and neighbourhood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launched a joint programm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docu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built heritage of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 the Programme on Modern Heritage. With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s, this programme focuses on raising awareness concerning the heritage of architecture, tow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modern era,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because of weak legal protection and low appreciation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The Programme on Modern Heritage aims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thinking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heritage, its preservation and some of the pivotal issues concerning identification and valorisation. This framework is being developed through the various Regional Meetings on Modern Heritage, which have been implemented by the World Heritage Centre, and should facilitate further, more concrete studies and exercises undertaken by the States Parties concerned.
reference:http://whc.unesco.org/en/initiatives/36/
At a series of regional meetings it was tried to develop a framework of conceptual thinking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heritage, its preservation and some of the pivotal issues concerning identification and valorisation. 

UNESCO has identified this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as part of the modern heritage:

•Works of Antoni Gaudí
•Palaces and Parks of Potsdam and Berlin
•Skogskyrkogården
•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 and Hospital de Sant Pau, Barcelona
•Hospicio Cabañas, Guadalajara
•Museumsinsel (Museum Island), Berlin
•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 (formerly Victoria Terminus)
•Historic Quarter of the Seaport City of Valparaíso
•Rietveld Schröderhuis (Rietveld Schröder House)
•Major Town Houses of the Architect Victor Horta (Brussels)
•Tugendhat Villa in Brno
•White City of Tel-Aviv -- the Modern Movement
•Muskauer Park / Park Muzakowski
•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 and Carlton Gardens
•Varberg Radio Station
•Luis Barragán House and Studio
•Liverpool – Maritime Mercantile City
•Dresden Elbe Valley
•Le Havre, the City Rebuilt by Auguste Perret
•Urban Historic Centre of Cienfuegos

http://whc.unesco.org/en/projects/66/


2006年3月13日 星期一

2006歐盟文化遺產獎



 

歐盟與Europa Nostra313宣布歐盟文化遺產獎(European Union Prize for Cultural Heritage/ Europa Nostra Awards5件得獎作品,歐盟文化遺產獎由歐盟執委Europa Nostra2002年共同創辦,並在執委會文化2000計畫架構下執行,選出歐盟地區文化遺產保存的典範,頒奬典禮訂於六月下旬在馬德里舉行,屆時由西班牙王后主持。


歐盟文教執委費格(Figel)先生表示「投資我們過去的未來,意即保存歐盟遺產,讓未來一代能有更好的了解認識,是執委會文化領域的目標之一,這5件得獎作品說明歐洲文化遺產許多面向,包含建築與古蹟的修復、調整古蹟建築至新用途、保存區域新建築計畫、城鄉風景名勝的修復、典藏保護、優越研究與遺產保存專業等」。

總計有214件申請案,歐盟文化遺產獎有3個目標:推廣高水準的遺產保存、鼓勵跨國界知識與技能交換、及激勵文化遺產領域進一步的模範創舉。

五件得獎作品分別獲得獎金10,000歐元,得獎項目如下:

• Conserv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o the 16th century Omeriye Ottoman Baths, Nicosia (Cyprus)

•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to the Vía de la Plata, Extremadura (Spain),

• Conservation of Works of Art: to the Edward Chambré Hardman Photographic Collection, Liverpool (United Kingdom).

• Outstanding Studies: to Dr Anna Sulimowska-Ociepka and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Silesia for her PhD thesis on the Old Workers’ Estates in Upper Silesia (Poland)

• Dedicated Service to Heritage Conservation: to the Maisons Paysannes de France,

 

進一步資訊請至Europa Nostra Awards:

http://www.europanostra.org/awards_2006.html

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台灣憑什麼可以有世界遺產?

乍見這樣的文字,大家一定會罵我不愛台灣了。

自由時報某日刊載了一篇關於嘉義阿里山鐵路將要民營化的新聞,其中一篇文章引述林務局嘉義林管處鐵路課的一段話,文中說「…林務局盼列入世界文化遺產。」(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feb/20/today-life5.htm/)其實這是一句知易行難的話。


為什麼?台灣沒有資格擁有世界遺產?撇開大家都知道身份的問題以外(也就是台灣非聯合國的會員國,所以無法簽署世界遺產公約…等政治問題),其實我最在乎的是我們自己究竟做好什麼準備來面對所謂「世界遺產」真正的意義與精神。西元1972年,《世界遺產公約》剛出道時是沒有太多國家關注的,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基於二次大戰後,許多歐洲國家的城市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以及許多年代久遠的建築物紛紛毀壞殆盡,因此一些關心歷史遺產保護的人士認為需要藉由一個國際性的力量來約束這些代表人類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文化與自然遺產(尤其是像波蘭華沙整個城市的重建過程,也遭受到許多保存議題的爭論,但終究華沙也是被列名世界遺產的名單之中)。從1972年到現在2006年,近四十年的光陰以來,每年世界遺產的列名清單(world heritage list)早已成為世界各國僅次於奧運等國際競賽中的角力場(之所以用「列名」的意義在於他不是用「指定」的,而是透過審核的機制讓該文化遺產列入受保護的清單之中)。然而這樣保存模式,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國際輿論中受到重視與改進,直到現在,每年的世界遺產大會都是國際矚目的焦點。


那麼,究竟台灣為什麼不能有呢?


台灣,並不是永遠不能有,除了政治問題在某天能得到解套外,我們該現實的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國家對文化遺產重視的程度在哪裡?除了公部門外,一般大眾又對文化遺產的保存觀念有多少的認識?我們的教育體系是否真的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重視?在世界遺產的審核過程中,來自世界各國的遺產專家最在乎的不外是,你這個國家是否有自己的保存法令(ok,我們有部文化資產保存法),你這個國家每年花多少的預算在保存事務上?(這筆預算請大家去行政院主計處看,就會知道台灣的文化事業有多弱勢),一般大眾對於要被列名的世界遺產有多少的認同感?(假設樂生療養院要被提名列入世界遺產,想當然爾的是別再指望評審會讓你通過的),除此之外,對於該可能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案例來說,你們未來有多少完善的財務計畫與經營管理策略?(以台灣的一級古蹟或國定古蹟來說,預算都是每年立院編列的,而且還不是所有的古蹟都有份,通常好一點的只有年度預算或年度計畫大綱,差的就不用說了,所以遑論什麼短、中、長程的計畫了)。


我曾經看過數份世界各國的世界遺產年度預算與經營管理計畫書,沈甸甸的感覺不說,內容分年、分計畫的將所有的保存工作當做企業目標來執行,每年定期的重新feed back前年度的執行成效,再將以修改未來的計畫,同時按有限的經費做合理的預算分配,使得資金的活用得以獲得最好的效益,這些都是台灣沒有一個文化遺產可以做得到的,你說,這樣台灣可以有世界遺產嗎?


對,不行。為什麼?


因為世界遺產的出現,是為了讓地球上的每一位成員,可以珍惜在地球上這些曾經屬於人類發展與人類與自然共存的證據,這些是見證了地球發展的重要遺產,因此把這個保存的權利與義務透過世界遺產公約的簽署來要求各締約國(state parties)「主動地」去保護這些遺產,同時要能證明有這個能力與長遠的規畫去保護與維護這遺產,否則,ICOMOS的專家代表們是無法放心把這些遺產交給該國家保護的。因此,台灣現在需要的不是那個頭銜,那個頭銜所代表的只是一個合理的身份,但如果有骨氣點,如果台灣的阿里山鐵路真的有那麼好,那麼屌,那就要政府或相關單位證明給我們看,真的愛台灣,真的願意用一切方法去保護那片屬於台灣的自然與文化環境,其他台灣的十一處世界遺產潛力點(http://wh.cca.gov.tw/tc/tw/wh_tw.asp)就好好的去往世界遺產的標準邁進吧。


但,要記住的是,別只是放風聲而已,因為台灣的文化遺產早已垂垂老矣,不堪玩弄了。

p.s : 台灣目前所有的古蹟在我看來,只有淡水紅毛城古蹟園區的整體規畫最值得表揚,紅毛城整修後的現況也值得推薦給大家。
參考網站:http://www.tshs.tp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