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保存老房子?
為了記憶?為了鄉愁?為了時髦?為了商機?為了國家?還是為了你自己?
每一位在從事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的朋友都一定會面臨這樣的困境──「為什麼?」
「為什麼我不能拆掉我家的舊房子蓋新的透天厝?」、「為什麼這棟破房子,你們硬是要我把它留下來?」、「不要跟我講什麼文化資產或古蹟的價值,我不懂那些,我就是要換成新房子…。」
在一個城市裡,若有幸能看見新舊建築和諧共存的畫面,往往需要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似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偉大的歷史城市,唯有藉由「時間」才能洞悉或驗證這個城市裡的文化認同,究竟是深層的歷史情感,還是淺層的經濟利用,還是兩者皆具。我們都不能否認,在台灣的許多城市裡,有著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拉扯著歷史性建築物的存在與消逝。
然而,還是會有人問?幹嘛硬是要在城市裡保存著許多的老房子?是啊,的確沒有一定非要如此。沒有人想要看到每個城市都是羅馬、京都或威尼斯。尤其在台灣,我們似乎無法拒絕快速、便利與同質性的生活,因為某些時候人們喜歡在不同城市裡複製其他城市的生活經驗。
我們現在會到號稱台灣第一街的延平老街,逛台南花園夜市就能吃喝玩樂得到的東西,假裝台灣第一街真的就是原來台灣第一街的樣子。因為大多數的人們不在乎1995年8月1日台灣第一街曾為了拓寬馬路而拆除掉整排的老房子立面。事隔十多年之後的現在,我們開始在這道傷口上裝扮成自己很古老的樣貌,只為了我們想用歷史的糖衣來賺取一些認同,賺取一些懷舊,也賺取一些自信。
為什麼?
那麼,我們能不能反過來問?如果一個城市裡可以看見時間的軌跡,如果一個城市裡可以看見曾經存在過的城市紋理,如果一個城市裡可以讓人看見歷史之外,還能感受到歷史之所以存在的理由,那麼,你會喜歡這樣的城市嗎?
當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古都基金會)在2008年打出「老屋再生、活力無限」的口號開始,這三年來,古都基金會透過各種媒體宣傳教育與教育講堂,讓台南的老房子透過一種由下而上的方式,在「老屋欣力」的概念下形成一種社群網絡,這個網絡的形成理想上應該是一種認同的集合,一種社群凝聚的平台,甚至應該是一種歷史資源的分享網絡,它不應該只有台南市政府2007年推動「問路店」的功能,它應該是一種積極帶動台南人關心老房子與瞭解歷史環境的行動。
說實在的,我個人不太喜歡現在台南市的老屋再生運動成為一種附庸風雅的時髦商品,各種媒體有如狂風掃落葉般的在電視、報章雜誌、網路甚至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案例介紹中,極盡各種可能的鼓吹老房子再利用的「好」,無論是喝茶、喝咖啡、開民宿、開酒吧…,老房子在台南瞬間得到了救贖,城市裡的閒置老房子不斷的被人詢問是否出租,彷彿台南成為保存老房子的復興基地,好不熱鬧。但我想問,真正的台南人,你在哪裡?在這場老屋再生的常民運動中,若是島內移民的興起才讓台南市的歷史韻味被人看見,這會是曇花一現的美夢?還是深植於「住民」心中的真實價值?
我們是否可以將老房子再利用的思維回歸到常民生活的需要,在這個概念下,我們需要的是教育民眾,為什麼要自己維護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房子可以怎麼再使用,自己的房子應該怎麼維護它。我們需要的應該是台南人自己住在自己的老房子裡,告訴來這個城市參觀的訪客,我住在這個城市裡好幾代,這是我們身為台南人的驕傲。
也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義大利威尼斯的城市裡住的都不是威尼斯人,就像中國麗江古城的居民大量外移一般;也許,大家可以想像日本京都的市區內盡是來租店面的生意人,對你訴說著這個百年歷史的古城跟他的故事會有多動人?也許,這些畫面與對話都在台灣各地上演過,大家也都不陌生或意外,但什麼是真實的歷史記憶與經驗,未來大家自己心中會有一把尺來評價。
「老屋欣力」在台南,也許可以被視為一種草根性的現代保存運動(Modern Conservation Movement),會不會有正面的效應擴散至台灣其他城市?沒人知道,也許走得出去,也許只能停留在這個城市,但我期待它是一場有反省能力且堅持信念的運動。口號式的宣導愛護老房子、搶救老房子並不能替這個城市真正的常民生活帶來任何漣漪,甚至連帶給這城市應有的稅收都沒有,再多串連商業店家的模式也總有捉襟見肘的一天,台南市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歷史氛圍?每個台南市民都應該要有一張想像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