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老屋欣力」以外的思考與想像



為什麼要保存老房子?
 
為了記憶?為了鄉愁?為了時髦?為了商機?為了國家?還是為了你自己?
 
每一位在從事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的朋友都一定會面臨這樣的困境──「為什麼?」
 
「為什麼我不能拆掉我家的舊房子蓋新的透天厝?」、「為什麼這棟破房子,你們硬是要我把它留下來?」、「不要跟我講什麼文化資產或古蹟的價值,我不懂那些,我就是要換成新房子。」
 
在一個城市裡,若有幸能看見新舊建築和諧共存的畫面,往往需要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似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偉大的歷史城市,唯有藉由「時間」才能洞悉或驗證這個城市裡的文化認同,究竟是深層的歷史情感,還是淺層的經濟利用,還是兩者皆具。我們都不能否認,在台灣的許多城市裡,有著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拉扯著歷史性建築物的存在與消逝。
 
然而,還是會有人問?幹嘛硬是要在城市裡保存著許多的老房子?是啊,的確沒有一定非要如此。沒有人想要看到每個城市都是羅馬、京都或威尼斯。尤其在台灣,我們似乎無法拒絕快速、便利與同質性的生活,因為某些時候人們喜歡在不同城市裡複製其他城市的生活經驗。
 
我們現在會到號稱台灣第一街的延平老街,逛台南花園夜市就能吃喝玩樂得到的東西,假裝台灣第一街真的就是原來台灣第一街的樣子。因為大多數的人們不在乎199581台灣第一街曾為了拓寬馬路而拆除掉整排的老房子立面。事隔十多年之後的現在,我們開始在這道傷口上裝扮成自己很古老的樣貌,只為了我們想用歷史的糖衣來賺取一些認同,賺取一些懷舊,也賺取一些自信。
 
為什麼?
 
那麼,我們能不能反過來問?如果一個城市裡可以看見時間的軌跡,如果一個城市裡可以看見曾經存在過的城市紋理,如果一個城市裡可以讓人看見歷史之外,還能感受到歷史之所以存在的理由,那麼,你會喜歡這樣的城市嗎?
 
當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古都基金會)在2008年打出「老屋再生、活力無限」的口號開始,這三年來,古都基金會透過各種媒體宣傳教育與教育講堂,讓台南的老房子透過一種由下而上的方式,在「老屋欣力」的概念下形成一種社群網絡,這個網絡的形成理想上應該是一種認同的集合,一種社群凝聚的平台,甚至應該是一種歷史資源的分享網絡,它不應該只有台南市政府2007年推動「問路店」的功能,它應該是一種積極帶動台南人關心老房子與瞭解歷史環境的行動。
 
說實在的,我個人不太喜歡現在台南市的老屋再生運動成為一種附庸風雅的時髦商品,各種媒體有如狂風掃落葉般的在電視、報章雜誌、網路甚至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案例介紹中,極盡各種可能的鼓吹老房子再利用的「好」,無論是喝茶、喝咖啡、開民宿、開酒吧,老房子在台南瞬間得到了救贖,城市裡的閒置老房子不斷的被人詢問是否出租,彷彿台南成為保存老房子的復興基地,好不熱鬧。但我想問,真正的台南人,你在哪裡?在這場老屋再生的常民運動中,若是島內移民的興起才讓台南市的歷史韻味被人看見,這會是曇花一現的美夢?還是深植於「住民」心中的真實價值?
 
我們是否可以將老房子再利用的思維回歸到常民生活的需要,在這個概念下,我們需要的是教育民眾,為什麼要自己維護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房子可以怎麼再使用,自己的房子應該怎麼維護它。我們需要的應該是台南人自己住在自己的老房子裡,告訴來這個城市參觀的訪客,我住在這個城市裡好幾代,這是我們身為台南人的驕傲。
 
也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義大利威尼斯的城市裡住的都不是威尼斯人,就像中國麗江古城的居民大量外移一般;也許,大家可以想像日本京都的市區內盡是來租店面的生意人,對你訴說著這個百年歷史的古城跟他的故事會有多動人?也許,這些畫面與對話都在台灣各地上演過,大家也都不陌生或意外,但什麼是真實的歷史記憶與經驗,未來大家自己心中會有一把尺來評價。
 
「老屋欣力」在台南,也許可以被視為一種草根性的現代保存運動(Modern Conservation Movement),會不會有正面的效應擴散至台灣其他城市?沒人知道,也許走得出去,也許只能停留在這個城市,但我期待它是一場有反省能力且堅持信念的運動。口號式的宣導愛護老房子、搶救老房子並不能替這個城市真正的常民生活帶來任何漣漪,甚至連帶給這城市應有的稅收都沒有,再多串連商業店家的模式也總有捉襟見肘的一天,台南市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歷史氛圍?每個台南市民都應該要有一張想像的藍圖。
 
我幻想著有那麼一天,「老屋欣力」的口號根本不需要存在,因為所有的市民都知道老房子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們不再需要用老房子再利用的空間來當噱頭,因為住在老房子裡,是再平常不過的事,而我們所驕傲的,是這個尊重新舊建築共存的城市。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關於「水的文化遺產」(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Water)



關於「水的文化遺產」(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Water
「水」是人類延續生命重要的元素之一。
UNESCO1982年由ICOMOS突尼西亞分會所舉辦的一場研討會所發起,最後大家決定在隔年1983年起,每年的418舉辦所謂的「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Monuments and Sites),這麼饒舌的中文譯名,也有人把它稱為「國際古蹟遺址日」。中文譯成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一天,ICOMOS希望各國能以更開放的態度,讓一般大眾更貼近文化遺產場所,不僅認識文化遺產,同時也更瞭解文化遺產與人類生活的各種經驗。
這個活動的宗旨在於從世界遺產名錄上發掘一些能夠被歸類為特定群組式的文化遺產(例如這幾年主題中,有天文遺產、農業遺產、工業遺產等等),藉由這些特定主題來鼓勵地方社群與個人去思考或感受這些文化遺產帶給我們認同這塊土地與生活環境的重要性。今年的主題是「水」,在人類的信仰體系中,「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也牽涉到人類在看待「水」的角色時,如何與「宇宙觀」(cosmology)及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之間產生存在的關聯性。
舉例來說,世界上許多重要的聖域附近,都會臨近河流、瀑布或湧泉等,例如:位在希臘德爾菲的阿波羅聖域所鄰近的Kastalia spring,或是日本的世界遺產「紀伊山地的靈場與參詣道」(Sacred Sites and Pilgrimage Routes in the Kii Mountain Range)的保存區範圍裡,熊野的那智大社與青岸渡寺緊鄰著那智大瀑布,都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日本甚至在提報紀伊山地為世界遺產的文件上,特別強調這瀑布的角色與神社是要一起保存的對象,缺一不可。台灣當然也有與水有關的文化遺產,像是屏東東港東隆宮每三年舉辦一次的「迎王祭典」(燒王船活動),「王船」本身在宗教信仰與「水」這個媒介之間,就存在著許多有形與無形的文化內涵。更不用說,台灣桃園台地的「埤塘文化」是標準的文化景觀之作,不僅充份展現水資源對地方社群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也突顯了埤塘對於環境生態的調適與利用等功能。
在這個水的概念下,今年ICOMOS特別委請ICOMOS 澳大利亞分會,同時也是James Cook 大學的Susan McIntyre-Tamwoy博士以「水的文化遺產」為題,撰寫了一篇專文,(檔案下載如下列網址 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18thapril/2011/18April_2011_STamwoy_essay_EN_final_20110329.pdf)這篇文章詳細的舉了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案例,從很多與水資源有關的觀點來看待文化遺產的類型歸屬,無論是橋、工業發展的設施、農業設施的灌溉,甚至是水源流經地區的衝突等。最後,當然也有提到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造成許多人類與水共生的環境面臨威脅與改變,這些問題或現象,都需要大家集思廣益,一同為下一世代的人們來努力。
今年的主題我非常喜歡。
喜歡的原因並不是主題本身,而是感動ICOMOS為了每年這個活動,所展現出一種主題性研究的追求,在宣傳保存文化遺產觀念的同時,也給予很多深層的思考,讓地球上許許多多關心文化遺產的朋友,能夠有更進一步的機會去認識與瞭解這片土地上的珍貴資產。
【參考資料】
今年418的官方網站
有關水的文化遺產資料
與水有關的研究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