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演講:徘徊在古典與非古典中的西洋建築

徘徊在古典與非古典中的西洋建築


開講日期:
200958日~619 週五7:30pm-9:30pm
整門1,800元/單講350
 
講師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課程簡介
  在西洋建築的發展脈絡中,以古典精神為主的建築與反古典精神的建築一直是相當清楚的兩個系統。然而從文藝復興之後,卻有一股建築在古典與非古典中徘徊,它們既依附於古典建築的精神,又想從其間解放出來。本系列課程將檢視這些建築的發展。
 
講題
5/08 矯飾主義建築
5/15 歐洲的巴洛克建築
5/16 歐洲的巴洛克城市*
6/05 美洲與亞洲的巴洛克風潮
6/12 歐洲的布雜學院與歷史式樣建築
6/19 美洲與亞洲的布雜學院與歷史式樣風潮
 
 
      注意事項:第三堂上課時間訂於5/16(六)下午2:30pm-4:30pm,敬請留意!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文建會成立「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已於18日召開「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成立會議,由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親自主持。該委員會由文化資產相關學者、外交部與教育部等相關部會代表計25名委員共同組成,凸顯此項工作聯結學術界,並形成跨部會平台之重要性。會中達成多項共識。
 
文建會自民國91年起積極推動世界遺產相關工作,在台灣各地遴選出12處世界遺產潛力點,建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之典範,並陸續完成相關研究及書目彙編,整備世遺申請登錄之基礎研究,更多方致力於世界遺產國際交流及合作計畫,以增進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國際能見度。昨日文建會成立之「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定位為諮詢與協調性質,希望藉此建立國內申請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之長程推動模式。
 
會中委員發言踴躍,與會委員一致認為文建會成立該委員會意義重大,樂見台灣文化資產從國家級邁向世界級。會中多位委員更殷切指出民間力量不可忽視,政府應建立長期性之策略及制度,分期分階段輔導民間團隊,致力於此一工作。在未來國際交流方面,有委員指出可邀請具申請登錄世界遺產經驗之國家來台辦理展覽及研討,引進新的思維及國際合作模式。另有委員提出,我方應延伸國際觸角,主動積極地對外輸出文化資產保存經驗。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於結論時指出,世界遺產推動工作必須結合官方與民間的力量,建立跨領域、跨部會之協商平台。黃主委就與會委員所提涉及各部會事項,請相關機關錄案辦理,並表示文建會將擬定三年之執行計畫以推動相關工作。
 
新聞轉載網址:
 
 
新聞聯絡人:
國立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董盈穎 電話:04-22295848#151
文建會媒體公關組 黃莉雅 電話:02-3343-6336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庫克群島」簽署《世界遺產公約》

 
非聯合國會員國成員的「庫克群島」(Cook Islands)在2009116正式簽署了《世界遺產公約》,並且依據《世界遺產公約》第33條規定(http://whc.unesco.org/archive/convention-ch.pdf,該檔案第14頁)將從2009416起生效,成為全世界第186個簽署《世界遺產公約》的締約國。
 
庫克群島(Cook Islands)是是一個位在南太平洋上,介於法屬玻里尼西亞與斐濟之間,由15個島嶼組成的群島,其命名起源於遠征探索南太平洋,發現了許多島嶼的詹姆斯‧庫克船長。
 
西元13世紀,來自法屬波里尼西亞及薩摩亞的人民在庫克群島落腳繁衍,代表歐洲勢力進入南太區域之庫克船長於17731777年間登陸庫克群島並進行山川形勢調查。1888年庫克群島成為大英帝國之保護地,1900927紐西蘭國會通過決議,將庫克群島併入紐西蘭,1901611庫克群島成為紐西蘭疆土之一部分。19641117,在聯合國的輔導下,紐西蘭國會通過《庫克群島制憲法案》(Cook Islands Constitution Act),在庫克群島居民完成大選之後,將該群島的自治權利釋放給當地居民。因此,196584是庫克群島自紐西蘭劃分而出,成立自由結合的半自治政府的重要日子,也是他們的獨立紀念日。目前庫克群島仍與紐西蘭維持「自由聯合」 (free association)關係,外交及國防委由紐西蘭負責。庫克群島人具有紐西蘭公民資格,可以定居或自由進出紐西蘭。
 
庫克群島以英國元首(目前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為名義元首,並且透過選舉決定自己的執政團隊。內部上,當地政府擁有完整的自治權利,但在外部事務上,則是由紐西蘭來監督其外交與國防方面的事務。在完成了內部自治的體制後,近年來庫克群島開始嚐試在外交方面擁有更多的主導權,例如加入許多區域性的組織,甚至與19個國家建立起直接或間接的邦交,以期能轉變成一個真正獨立的主權國家。
 
 
【參考資訊】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台北賓館98年度第二次開放參觀將於2月8日舉行

 
  
  


為配合總統府假日開放,台北賓館訂於本(98)年28(星期日)再度開放民眾參觀。這將是台北賓館本年度第2次對外開放,民眾進場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4時(最後進場時間為下午330分)。由於當日總統府及台北賓館週邊將實施局部交通管制,民眾可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往。

參觀民眾請於台北賓館入口安檢處出示身分證明文件(如身分證、健保卡、護照等),完成安全檢查程序後即可入館參觀。另為維護古蹟保存及參觀品質,外交部籲請民眾遵守「參觀臺北賓館注意事項」,勿任意攝影或進入未開放之區域,以保護國家級的歷史古蹟。

此次開放參觀活動適逢元宵節前夕,外交部長歐鴻鍊將於下午230分視察台北賓館志工導覽業務狀況,另將親自贈與參觀民眾小燈籠紀念品,以向大家祝賀佳節愉快。
 
資料來源:
 


「文化資產」是一種專業? 副業? 還是一種志業?

How to sustain Taiwan’s abundant cultural heritage is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the government.

我承認,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有一點給它聳動。
 
但一個多月沒寫文章了,又逢牛年要來扭一下,難免要來點帶有理想,又帶點反省的思考。過去這段時間,忙東忙西,忙著摔倒再站起來,也忙著站起來時再想想下一次摔倒的姿勢該怎麼擺法會較帥氣,呵。Anyway,不斷地跌倒之餘,我也在學習面對人生的選擇題該如何作決定,同時也樂於在兼課教書之餘,還能幫幾間雜誌寫寫稿,有空想想未來的生涯規劃。
 
「文化資產」這個議題對我來說,或是對台灣這片土地來說,是非常具批判性的。有的人視它為無物,有的人視它為商機,也有的人視它為一種運動,也有的人當它是一種職業。無論是哪一種審視文化資產的態度,我都樂於見到「所有人」能對它下定義,畢竟沒有「人」的文化資產,充其量不過是具冰冷的物件而已。但是,每當鳳凰花開或是身邊喜愛文化資產的朋友苦無適合落腳發揮專長的地方時,我總是會不斷的問自己,在台灣「文化資產」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業體?
 
「文化資產」是一種專業?副業?還是一種志業?這當然是一個「現實」的問題,現實的問題反映了現實的生活場域。我們的文化資產無論是有形或無形,絕大多數都必須仰賴政府資源的提攜與照顧,少部份在民間單位努力拼生死的非營利組織或是各類基金會與社團法人等,也都戰戰兢兢的在分食著政府單位所提供的一點點氧氣,不為了別的,只為了讓文化資產的生命能夠再多點生機。當然,這就是現實的狀態。台灣的文化資產永遠在等待立法院對於文化預算的審查結果,今年政府該撥多少預算給文建會,明年又該期待多少預算,真似乎是一種輪迴的宿命,在沒有永續性的文化資產政策之前,我們似乎也只能將視野放短,雖尚未到寅食卯糧的地步,但我們也無法給文化資產的未來許下任何一個承諾。
 
這是一個專業市場的狀態嗎?當然是,因為我們有大學院校每年培育著數以百計的文化資產人才,有大學部的,有研究所的,雖然沒有人在乎他們畢業後是在就業服務站前排隊,還是在古蹟售票亭的前面賣大腸包小腸,我們的教育系統就是依市場需要設立了這些專業教育的學習管道。除此之外,我們有更多的實務專業人才,從各種羅列在文建會官方網站上的勞務委任主持人名冊來看,我們至少有「歷史建築及聚落類-規劃設計-施工監造」、「歷史建築及聚落類-修復或再利用計畫、工作報告書」、「古蹟類—規劃設計、施工監造」、「古蹟類-修復或再利用計畫、工作報告書」等專業人才,好不熱鬧的市場榮景,在建築師事務所苦無設計案源的同時,古蹟修復的市場大餅正是台灣文化資產領域新一波的藍海優勢。這絕對是一個專業的市場,我如此深信不疑著。
 
即便當前的失業率是如此之高,我也忍不住地動了凡心想往公務系統的市場邁進,景氣低迷時代,找不到工作,就要靠自己拿下工作,國家考試的機會永遠是最公平的跳板。公務人員高考的「文化行政」類科這幾年在考試科目中加考了「文化資產概論與法規」,這夠專業了吧,往後的公務人員系統可是有文化資產的人才可以棲息的,但這也似乎是唯一可以讓喜歡文化資產的朋友有穩定工作的機會。從民間單位、業界、學界到公部門,其實我們的文化資產是有專業市場的,只是我們的專業市場是否形塑了多元的職業體系?而這個職業體系是可以回過頭來改變我們對於政府資源過度依賴的陋習嗎?
 
曾經有人說,台灣的文化資產「目前」只能是一種副業,因為你靠它吃穿,你很有可能會不知道下一餐會在哪裡。如果副業是現實狀態,那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從文化資產科系畢業的學生,應該投入何種就業職場了。也有人說,ROT或是OT下的古蹟委外事業就是個機會,是啊,的確是個機會,但想起每幾年就要盤算無法再續約的經營壓力時,如何可以留住人才?當經營者看上的是利潤而非文化資產的價值時,古蹟委外經營的政策不過是另一場有如收取夜市清潔費的角力戰罷了。
 
看起來,文化資產只能是一種「志業」了,我們頂多懷抱著對於文化資產的理想,帶著保護文化資產的熱情投注在每一個地方的人文價值中,但我們有沒有志工精神願意終身奉獻在這塊土地上?我想這是所有口說「愛台灣」的人都應該要好好深思的問題。
 
所以,「文化資產」是一種專業?副業?還是一種志業呢?
 
我沒有答案。
 
但我謝謝所有為台灣文化資產努力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