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台灣目前的13處文化景觀



隨著「文化景觀」的招牌愈來愈響亮,很多人都很想知道台灣目前的文化景觀有幾個,事實上,經過很不方便的尋找資料後,共得下面12處文化景觀。但這12處號稱是文化景觀的案例,我個人是對於某些案例的條件或標準有所質疑的,不過木已成舟他們大多都已經核准公告了。但至少提供了一些大家假日可以去外出踏青的好地方,呵。


 


 


 


 

【基隆市】

‧仙洞巖

‧暖暖淨水場

 

【台北市】

‧士林區的「坪頂古圳」

‧文山區的「優人神鼓山上劇場」

‧中正區的「中正紀念堂」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

 

【宜蘭縣】

‧頭城鎮的「烏石港舊址」

‧五結鄉的「二結圳」

 

【台北縣】

‧鶯歌石

 

【高雄縣】

‧橋頭的「橋仔頭糖廠」

 

【花蓮縣】

‧太巴塱阿美族祖祠

 

【澎湖縣】

‧七美鄉的「雙心石滬」

 

【金門縣】

‧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舊址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Travel Picks: Top 10 World Heritage sites




根據國外類似台灣《男人幫》這種雜誌的網站
http://www.askmen.com/ 所做的網路調查(他們很喜歡做百大啦,十大啦之類的調查,像是Top 99 Babe Producing Countries這個我就還蠻愛的,哈哈。),全世界目前最多人前往旅遊參訪的十大世界遺產場所日前公佈結果,第一名由英國的巨石群(Stonehenge)榮登寶座,第十名則是法國巴黎聖母院,我不確定這是反映了男人應該要去的地方,還是男同志們可以結伴同行的地方,呵呵,反正,這十個點都是好地方,男女通殺拉。



1. Stonehenge, England

A prehistoric monument in the county of Wiltshire, Stonehenge has long stoked conversations about its origins. Some say it was constructed by witches as a temple of worship, while others insist it was left behind by alien visitors. Either way, archeologists believe that the circular setting of large standing stones dates back to 2200 BC, with construction spanning at least 3,000 years.

2. Chichen Itza, Mexico

A sprawling, pre-Colombian site built by the Mayas, the Chichen Itza is located in Yucatan and is the type of building you can imagine being filled with El Dorado's lost gold.

3. The Old City of Jerusalem and its Walls

A holy city for Jews, Christians and Muslims alike, Jerusalem has always retained an aura of mystique about it. Boasting over 220 historic monuments -- among them the marvelous 7th century Dome of the Rock, The Wailing Wall and Christ's tomb in 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

4. Rapa Nui, Easter Island

The indigenous name of Easter Island, Rapa Nui is a volcanic, Polynesian island watched over by huge stone Maoi, eerie figures supposedly built to represent important ancestors of each clan that weigh hundreds of tons and rise 60 feet. Over 3,000 people live on the island today alongside the statues.

5. Vatican City, Italy

One of the most religious and beautiful cities on earth, the Vatican City is actually a landlocked, self-contained sovereign city-state with a population of 900. Ruled by the Pope, it's a must-see place when in Rome. Arguably one of the most stunning sights inside the Vatican City is the Apostolic Palace, home of the Pope, including Raphael's Rooms, the Sistine Chapel and frescoes painted by Michelangelo.

6. Pyramids of Giza, Egypt

Rising out of the sand on the outskirts of Cairo are the pyramids, a complex of ancient monuments that are actually the last standing of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Ancient World. The ancient necropolis consists of the Pyramid of Khufu, the Pyramid of Khafre, the Pyramid of Menkaure, and the Great Sphinx. The allure of the pyramids is undeniable.

7. Historic Center of St. Petersburg, Russia

With canals that snake through the center, bridges that arch over them and twisting spires that spear the sky, the historic Center of St Petersburg is quite a site to behold. Created under the reign of Peter the Great, the city'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ast is etched across every piece of architecture with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including monuments such as the Admiralty, the Winter Palace, the Marble Palace, and the Hermitage.

8. Everglades National Park, U.S.

Everglades National Park is one of the most 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the world, and is an enormous subtropical marshland in southern Florida. An expanse of lush greenery and swamp, the Everglades is teeming with wildlife but it's best-known for the crocodiles and alligators that swim menacingly through the reeds.

9. The Alhambra, Spain

A majestic palace on the border of Granada, the Alhambra was once the residence of Moorish kings, but it's now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open-air museums of Islamic architecture and a World Heritage Site. Inside the citadel complex you'll discover royal residential quarters, official chambers, a bathhouse, and a mosque, as well as a series of courtyards flanked by sweeping archways, columns and fountains.

10. Notre Dame de Paris, France

Notre Dame is a world heritage site steeped in history and characterized by its French-gothic architecture, natural-looking sculptures and beautiful stained glass windows. A stop-off at this fascinating cathedral is as important as visiting designer stores when in Paris.



 

以上資料轉載自:




 

 

【延伸資料】







 


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

新聞轉載---空間之詩與中學生談建築

這篇由台大城鄉所的夏老師所寫的文章,值得對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們閱讀之!!

 

【聯合報╱夏鑄九】 2008.03.09 04:02 am


  

文藝復興時期,

建築師的歷史角色誕生

 

 

建築師是什麼人呢?建築又是什麼?

 

首先,Architect,這個英文字有希臘字源,它的意思是master builder,能工巧匠也,高明熟練的營造者。注意,建築師,也是西歐文化中孕育的營造藝術家。

 

至於我們現在知道的,古埃及的印和闐(Imhottep),大祭司,與第一個擔負起建築師、醫師角色的人,還不是真正的建築師。重要的角色是古希臘的建築師兼雕刻家,他已經在個別建物上留名,譬如巴森農神殿(Parthenon)的因克提那司與卡力克雷提司(Ictinus and Callicrates with Phidias),他們的社會角色與祭師、政治家相當。

 

在古羅馬時代,研究希臘學,曾任羅馬屋大維的軍事工程師的維特努維(Marcus Vitruvius Pollio,活躍於46-30 B.C.),在《建築十書》裡就強調建築師要具備許多學科與種種技藝,手藝與理論必須兼具。維特努維之《建築十書》(公元前一世紀)指出,建築師和訓練包括不同的學科知識與技藝,第一次建構了西方世界思考建築倫理、方法、領域與原則……的論述方式。從建築師的教育、選址、築城、居住地、地勢,到神廟、柱飾、公共場所、劇場、體育館、浴場,氣候與構造、材料、顏色、水文、星象日照、戰爭工具等。包括了民事與軍事工程。此後,自公元二世紀、中世紀,以至十五世紀,雖然由大師傅帶領行會的工匠師傅共同營造,他們的成果至今仍讓我們感動,但是,建築師的角色不彰。

 

到了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的歷史角色才真正誕生與盛開。由布拉曼提(Donato Bramente)、布魯涅內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阿伯提(Leon Baptista Alberti)、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當然,還有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等等,可謂漪歟盛哉。在他們身上,作品討論、理論出版、建物百花齊放,彼此爭勝,也因此享有盛名。注意,他們是文藝復興人,身兼詩人、作家、音樂家、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數學家、天文學家、解剖學家、科學家、發明家……的全才。

 

至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現代意義的建築師,是工業革命後營造活動的分工產物,是代表業主,以建築書圖等文件,應付營造廠的設計專業者。若以塑造空間形式的任務來看,進一步的分化持續,建築師、地景建築師(landscape architect)、都市規畫師(urban planner)、都市設計師(urban designer),甚至是區域政策與發展(regional development)的政策規畫師(policy planner)等等,都是廣義的建築師,在專業訓練上,雖然專業的論述日益分歧,其專業養成,還在同一個學院的架構之內。

 

在我們自己的傳統內,值得特別瞭解的是中國古代的工官制度、工匠師傅的技藝,以及,主要以土木合構的,表現卓越的營造(building)傳統。

 

我們應注意到,宋營造法式(李誡)的作用(1103年),清式營造算例及則例的作用。以及,推薦讀一讀柳宗元的〈梓人傳〉,想像一下大匠的能力:心中有主張,掌握全局的能力。還有,土木與建築不分家。最後,花園的角色,在明清江南繁榮的商品經濟中產生了,明代計成的《園冶》可以提供一個重要註腳。因此,我們的建築師,是沒有專業歷史的開發中國家之專業者。特別值得研究當年在上海殖民地租界中,建築師,是如何被建構的?與當時南京的國民政府的關係又如何?這裡值得注意,現代專業一開始建構之時,國家的角色。一直到今天,台灣的建築師、地景建築師、都市與區域規畫之間的國家法令、考試與資格認定,以及教育制度,都沒有整合一體。其實,制度不全就是我們的專業特色。

 

十八世紀西歐哲學家強調:

美的建築物才是建築

 

 

再來,在前面的基礎上,關於Architecture,它的希臘字源,也就是高明熟練的營造者之作品。

 

Architecture被視為營造的藝術,其觀點首見於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例如,佛羅倫斯的人文主義者阿伯提(Leon Baptista Alberti)的《建築十書》。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建築師布魯涅內斯基開啟了去歷史化過程,將古典建築變成一個自主而絕對的建築「物」,或者說,建築客體,建築對象(architectural object),開創出新的建築現實,掃除前人文主義的羅馬與哥德式建築。於是,過去,成為被建築師所挪用的元素,給予其意識形態的支持,隨手擺弄拼湊(bricolage)。重新建構一個新的傳統與歷史,發明歷史,這是歷史的陰影,歷史之蝕的開始。以黑格爾的說法,這是客體性(objectivity)與主體性(subjectivity)間的分離。這是布魯涅內斯基開始的革命,是蘊含在過去五個世紀以來的歐洲文化的辯論。

 

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哲學家進一步分類為美術(fine arts)的一支,以審美價值區分建築與營造。強調:美的建築物才是建築。一個有名的例子是克勞第‧尼古拉斯‧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與啟蒙主義的理性論述的支配性表現。位於法國南部的阿克與思南(Ark-et-Senans)的路易十六的皇家鹽廠,勒杜在1775年提供一個沒有完成的,半個全視構造(Panoptism)。與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在十八世紀末(1791)對圓形監獄(Panopticon)的全視構造如出一轍。這是一種技術性的權力秩序的發明,有如一整組機器,在權力運作程序中運轉。但是,勒杜的皇家鹽廠,既是工業建築,又是理想城市,這裡,工作組織的理性與層級性,行政中心對勞工的透明的監視之眼,呼之欲出。

 

因此,ArchitectureBuilding之分其實隱藏了偏見。其實是建築論述(architectural discourse)決定了建築的意義(meaning)、建築的邊界(boundary),這是社會的區分(distinction)哪。我們可以發問:為什麼腳踏車棚不是建築呢?而只有林肯大教堂才算?對我們非歐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質疑尤其必要。

 

主流建築論述,將建築界定為營造的藝術與科學。因此,需要出入工程技術與文化、社會的知識,然後,轉化為一種以空間論述來干預與改變空間的能力。而面對全球資訊化的變局,這些知識與技能的挑戰日大。

 

艾菲爾鐵塔是現代建築中

最神奇的例子

 

 

建築,尤其關係著特定的歷史與社會對空間意義的象徵性表現,是空間之詩,吸引了注意,值得細究。北京,也就被稱為「建築的好萊塢」!

 

首先,讓我們學著去「體驗建築」,對生活空間敏感,注意!建築是活的。不能把建築當做死的「東西」,也不能把它當做骨董。什麼是建築設計(architectural design)呢?我們由地方的營造(place building)與生活空間的創造(living space making)到象徵空間的表現(symbolic expression)開始。這是這講題最重要的部分。讓我們以藏族文化與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做為兩個例子,幫助瞭解。

 

藏族建築可說是最接近天堂的建築。我們看到在五千米高的牧民,採集冬蟲夏草,在最樸實的帳棚裡過活;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的農奴,今日不同地區的藏族農民,他們多樣化的石造碉樓,土與木造的樓房,黃板木的大屋頂、平屋頂、窗,簡直是家宅的花朵,比起門,多了一點奢侈;以及,高高在上的,天上的居所、寺廟、城寨的權力的最高象徵。布達拉宮最接近神祇,是神聖地方,竟又如此在乎安危,把居所圍護為信仰的中心與軍事高地。

 

艾菲爾鐵塔是現代建築中最神奇的例子,它的能量遠遠超過了建築師的想像。建築的雙向運動是深刻的,既是夢想,又是功能的體現者,既是某種空想的表現,又是一種求方便的工具。建築的實用功能與其夢幻功能是分不開的,然而,用處除了掩飾意義之外別無所為。這是建築設計的內在矛盾,也正是建築生命的主要動力所在。

 

就十九世紀末的艾菲爾鐵塔而言,這實是廿世紀的童年,工業社會的童年,也是法國大導演楚浮的童年之詩。

 

鼓舞鐵塔的慾望是一種《聖經》裡的通天塔(Babel)情結:通天塔「用於」與上帝交流。擺脫了功利性支托的升天夢想,最後存留在藝術中,似乎藝術的「功能」只在於揭示物體的深刻無用性。正是:無用之用大矣哉。

 

人們企圖使鐵塔成為一個「科學廟堂」,但實際上鐵塔什麼也不是。艾菲爾鐵塔達到了紀念塔的「零」狀態,不參與任何儀式或禮拜,甚至也不參與藝術。這座空的紀念塔每年的遊客竟比羅浮宮還多兩倍。參觀艾菲爾鐵塔是為了參與一場夢幻,拔高通天,登峰造極的通天之夢。

 

《料理鼠王》裡的法國美食,如青菜沙拉、甜點,艾菲爾鐵塔都會在餐盤中再現,這絕非偶然之舉。鄉下老鼠進了城,由下水溝一出地面,它立即在視線中出現,告訴我們這裡就是巴黎;在巴黎菜市場的場景,可以見到它被畫在背景裡俯瞰眾生;「料理鼠輩們」這些都市之鼠,在今日生活受到挫折之時,在憧憬明日的美好生活之時,艾菲爾鐵塔都在遠處散發著光芒,鼓舞生命,參與夢幻。這是現代建築(modern architecture)的童年之詩,艾菲爾鐵塔本身就是夢幻。

 

建築,城市的建築,尤其在全球資訊化年代,要求看到它的慾望,比過去還要強烈了。我們天天被它誘惑,怎麼能不學著去體驗建築,認識城市呢?

 

2008/03/09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