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轉貼---今天,讓我們談談誰是法國人。

法國新任總理薩科奇(Nicolas Sarkozy)的競選演講:


今天,讓我們談談誰是法國人。


我們成為法國人,不光因為我們生在法國,更因為我們選擇留在法國。我父親是匈牙利移民、外祖父是希臘移民,很榮幸今天可以站在這與各位以兄弟相稱。因為諸位跟我父兄一樣,離開了自己生長的地,遠離了珍貴的童年、記憶、初戀,遠道而來追尋更美好的未來。


因為「成為」法國人追尋的不僅是身分,更是情感上義無反顧的抉擇,需要自我克服、參與、愛護法國不變的心意。我們「選擇」成為法國人,因為我們愛法國人、敬愛法國。法國是我們共同居住的大家,我們有共同記憶、理念、個性,喜歡彼此的優點、包容彼此的缺點。我們需要尊重彼此的習性、共享對方的歷史,開創我們共同的記憶。


國家認同不需抹滅記憶


這不是要求我們忘記各自的過去、抹滅我們對故鄉的記憶。成為法國人,不需建立在每個人都拋棄自己的過去,更不是建立在抹滅個人良知上。而是建立在個人以國家認同為基礎的自我認同上。成為法國人,是希望多元的參與能一加一大於一,而非小於一。


對法國這個大家庭來說,我們希望每個人的加入,都能讓她變得更豐盛。今天法國的面貌,跟五十年、一百年、二百年前,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法國也從未刻意要隱藏自己歷史的進程,因為我們從來就不是由單一家族、民族或種族組成,而是由志願選擇共同生活的一群人組成。法國是一種理念,是一群有不同歷史背景、記憶、經驗、生活、夢想的人,共同經營的理想國度。


我希望跟諸位共有的法國,不是被囚禁在過去歷史、傳統中的法國,而是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每個人都能發揮貢獻的法國。


今天的法國,有各種不同的顏色、宗教,是多元歷史、文化、記憶的結合。今天的法國,是由各種不同元素組成的多元混合體。


今天,法國開始質疑自己、質疑我們的價值、我們在世界的角色、夢想、團結。這些懷疑,需要靠我們每個人進一步的思考,因為,未來的法國,是我們共同想望的共業,需要我們的參與、承諾。


民主共和需要彼此了解、尊重彼此的獨立。更要每個人都覺得公平正義:每個人都有努力追求財富的自由,儘管出身低、卻有向上流動的能力。


法國強調人道主義,但有時,這種人道措施卻犧牲了公平正義。未來的法國應更強調公平正義,讓孩子都可受教育、貧病可受照顧、老弱可獨立生活、工作者受到尊敬。更重要的是,國家應承認工作才是擁有財富的正途、財富是工作努力的象徵。這樣,才是個理性、進步的國家。這樣,才是對不同背景、想法的人公平的做法。


讓我們努力為機會平等打拚,讓我們努力為弭平貧富差距打拚。未來的補助除了針對區域、房地產,更應針對個人。以往協助地方振興的做法當然不錯,但未來針對有需要的個人提供補助也是必須。雖然成本較高,但比大規模社會救濟便宜,而且公平。


讓我們為學校教育改革打拚,因為學校教育才是推動社會階層流動、改善貧富差距的基礎,也是父母有能力改善的地方。若未來法國年輕人受限於所學、所思,被圈梏在單一語言、思維中,而無法跟世界上其他人溝通、交換、共同達成夢想,那真是很危險的事。


讓我們為卓越的學校教育打拚。好的學校教育可以釋放下一代法國人的才能、企圖心,也才是推動社會階層流動、走出種族藩籬的正途。教會孩子為平等的工作機會打拚,這才是贏取尊嚴、尊重的正途。


這是過去法國為我的家族、我個人做過的事,也希望未來法國可以為你們、你們的下一代做同樣的事。但若你什麼都不想要,你就什麼都不會有。你的未來掌握在你自己手裡。在這裡,我想跟諸位承諾:希望未來到法國來移民的小男孩、小女孩們,真的會覺得法國是世上最美好的國家。


延伸閱讀: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colas_Sarkozy



轉貼---擴大保護 將原1795年限提前 1911年前文物 中國禁出境

中國時報 2007.05.31 
擴大保護 將原1795年限提前 1911年前文物 中國禁出境
林克倫/台北報導


    中國為擴大文物保護範圍,現擬修法將文物出境年限一七九五年改至一九一一年,日後凡中華民國建國前之中國文物均不能出境,而想在中國境內購買古董的收藏家,則需留意是否取得國家文物局的出境許可證明。


    據北京《新京報》報導,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廿九日說明文物出境限制新措施時指出,新修訂標準擬將文物禁止出境年限提前至一九一一年(即清代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凡此之前的所有文物,都將被禁止出境,而新標準經中國文化部審批即可實施。


    中國對於文物進出境管理採「寬進嚴出」政策,文物入境基本不管制,但攜帶文物出境則限制嚴格,依據《文物保護法》規定,中國文物依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十年)、一九一一年與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分為三個時期。原標準是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十年)之前的文物,一律不得出境,新標準將改為一九一一年前均不得出境,且一九四九年前的工藝大師製作珍品等重要文物也不能出境,在少數民族文物保護部分,新標準將以一九六六年為界。


    目前中國將文物概分禁止出境與限制出境二類,禁止出境文物包括珍貴文物,與有損國家榮譽、政治上有不良影響的文物,以及乾隆六十年以前、文物業界通稱「線上文物」的文物。限制出境則指一般文物,即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十年)以後、業界通稱「線下文物」的文物,新標準將出境年限改為一九一一年,等於是將文物保護標準後推一百一十六年,大幅擴大文物保護範圍。


-----------------------------後記
2005年時,我剛好藉ICOMOS在中國大陸西安的會議,有幸與這位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一同晚餐,席間深深感受到他學者出身的文化遺產保護觀念,一直在向世界的趨勢看齊,他算是中國大陸現在普遍可以見到年輕一輩,但對專業事務非常投入且認真的政府官員,看見中國大陸在文化遺產事務的努力,台灣真的得加油了,尤其是年輕一輩的我們…。



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轉貼世界遺產新聞---魔法公主的森林─世界遺產屋久島

2007.05.27
魔法公主的森林─世界遺產屋久島
黃菁菁/東京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魔法公主》中,魔法公主置身在一片連石頭和樹木都長滿青苔的綠色森林裡,林中經常是雲霧飄渺,有許多狼、鹿、野豬、猴子和小精靈圍繞著她,魔法公主一心搶救的那片森林其實就在屋久島的白谷雲水峽。 


宮崎駿的靈感來源


日本最早被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屋久島,位於日本九州鹿兒島縣最南端約六十公里外的海上,是個面積約五百平方公里,方圓一百三十公里接近圓形的小島。許多日本人喜歡揹著登山背包到島上尋幽探勝,尤其不會忘記去尋找「魔法公主的森林」所在的白谷雲水峽。


這片屋久杉、照葉樹林茂密的原生林中,沿著步道可看見清澈的溪流和瀑布,森林最大的特色是不管是岩石、樹幹或倒木等都長滿青苔,看過《魔法公主》的人一定對這神秘世界印象深刻。


《魔法公主》片中真實呈現了屋久島森林的景象,而且位於標高一千多公尺,可眺望宮之浦岳和安房川的太鼓岩,就是山犬神站立的石崗,林中的岩屋也就是片中山犬神莫洛一族的住處,因此遊客總不忘在此拍照留念。


宮崎駿導演為了尋求創作靈感,曾數度走訪屋久島。屋久島南部還有個「千尋瀑布」,瀑布潟落在V字型的溪谷中,左側有一大塊花崗岩,因為像上千人手牽手那麼大,所以被命名為千尋。


山姬傳說歷久彌新


《魔法公主》描寫未開發的森林中住著山神與木靈,人類因開發森林而與山神起衝突,這個構想似乎與屋久島的民間傳說神話有些關聯。


屋久島上有九○%都是山岳、森林,環繞著沿岸的平地只佔全面積十%,當地約一萬三千九百八十人主要都居住在沿海的平地。


這種特殊自然環境使得當地人相信深山裡真有神明,且對山岳極為尊崇信仰,島上廿四個聚落的居民每年都會定期去「岳參(朝山)」,到山頂上祭拜山神,祈求保祐風調雨順、全家平安。


神秘且不可侵犯的群山百岳,讓屋久島流傳著許多民間神話故事。在屋久島長大的人兒時都曾被長輩警告說,「屋久島的深山裡有『山姬』,不能走進深山喔!尤其是舊曆年的正月、五月、九月的山神祭時,絕對不能到山裡去」,也有很多老人斬釘截鐵地說自己見過山姬。


每個月下三十五天雨


下野敏見著的《屋久島民話》書中記載,傳說中的山姬是木精,身穿紅色的十二單和服,有一頭像似剛洗完頭,閃閃發亮的飄逸長髮,萬一在山裡遇到山姬一定要對她笑,而且一定要搶在她笑之前笑才不會被吸血。諸如此類的屋久島傳說可能也提供宮崎駿不少靈感。


屋久島雖然位於亞熱帶,島上卻涵蓋了從亞熱帶到亞寒帶的氣候,在此可看到從日本北海道到九州的自然景觀。屋久島的多雨、迷霧濛濛也是聞名的,當地人戲稱,「屋久島每個月下三十五天雨」。


屋久島環境文化村中心的館員解釋說,水是島上生命的泉源,來自海上的溼氣籠罩屋久島的群山,暖風遇冷空氣而化成霧、化成雨,雨水形成河川、瀑布再流向海裡,水的循環打造出屋久島特殊的自然生態。


神木鹿猴處處可見


島上的森林生態也很特殊,各類植物隨生長高度不同垂直分布,最知名的是樹齡逾千年的「屋久杉」及樹齡數千年的神木「繩文杉」「紀年杉」等。屋久杉是木材中的極品,過去曾遭大規模砍伐,就像「魔法公主」中所描繪的,至今森林中仍四處可見砍伐丟棄的倒木。


這片綠林現在已經受到保護,自然生態得以保存,雖然有許多觀光客造訪屋久島,但是在大家高度的環保意識下,林中的鹿、猴子等動物仍然活躍,魔法公主的森林依舊綠意盎然。


以上轉載自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112007052700064,00.html



2007年5月25日 星期五

關於遺產經理人(Heritage Manager)


關於遺產經理人(Heritage Manager)


最近,收到一封轉寄的信件,署名是《參與式文化資產保存經理人才培育計畫》,主旨是為了藉由「文化資產保存經理人學堂」的巡迴課程,來推動類似國外文化遺產經理人的制度。


看到這則訊息,心裡面頓時浮現兩種感觸,一是台灣終於意識到了古蹟或是文化遺產場所必須要設立一些專業的遺產經理人(heritage manager)來維繫與管理遺產本身相關的公眾事務,這個活動本身的確是值得拍拍手,給予肯定,無論未來的成效如何,都算是新的開始。其二的感觸是,這些年來,我在諸多遺產管理的相關文獻中看到了遺產經理人制度的重要性與影響力,無奈遺產專業的領域繁雜,沒能多寫幾篇文章來將這個東西好好的推廣一下,既然台灣已經在推這個概念了,我就順手寫些東西,順便整理一下我陳封已久的檔案吧。


話說,究竟什麼是「遺產經理人」(heritage manager)?大家可千萬不要把它想成是古蹟場所內的管理伯伯,他其實是一個源自於英國,專門在文化遺產場所內負責管理所有事務的專業管理人才。我想大家也會有個疑問,古蹟裡面能有什麼了不起的大事,需要一個這麼嚴肅又看似專業的人來管理什麼呢?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因為古蹟場所內不是沒有事情可做,而是我們不曾去正面思考古蹟能做些什麼事。在台灣,大多數的公有古蹟都會開放給公眾參觀,美其名是因為它是所謂的大家的文化資產,所以要開放給大家參觀,但仔細想想,我們究竟參觀了什麼鬼?是一棟棟我們看起來舊舊的建築物?還是古蹟外面那些觀光夜市的美食讓人印象深刻?還是我們真的在古蹟場所能「被教育」了些什麼?這些問題,若只從單純的觀光旅遊來看,似乎只要把觀光客「騙」到了古蹟區裡後,一切就得到解脫,管它什麼文化資產的價值與意義,一切都是口號罷了,反正只要公部門可以大聲地說出我們的門票收入比過去成長,我們的參觀人數比去年同期為多,那一切的「經營成效」就幾乎可以跟成功劃上等號了,哦,這真是我的天!就是這樣的思維,台灣的古蹟觀光產業向來連觀光科系的課程都不屑開課來討論,更不要說有什麼積極的研究了,但回過頭來,我們想想一個問題,大家可能都聽過南台灣很「夯」的打狗英國領事館,號稱是台灣古蹟經營個案中,再利用的經濟附加價值最高的,人潮洶湧而至,鈔票源源不絕地進入了業者的口袋,請問,究竟…古蹟是社會大眾的嗎?如果是,源起於它的一切經濟效益應該歸屬於大眾?還是賣下午茶與料理包的經營業者呢?還是那個跟經營單位達成協議每年負責抽成的公部門呢?如果真是如此,我們這群所謂的社會大眾,究竟得到了什麼?這個問題,我希望大家在親臨高雄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後,可以給我一些答案。


看來,我的情緒已經顯露在上述的文字之中,的確,我是不太認同當前的古蹟經營模式,不認同的原因不是反對現在流行的公辦民營、BOT…等委外事項,更不是反對再利用,而是不認同我們的文化遺產被過度強調其經濟效益,而忘了它本身該有的教育責任或功能,經濟效益的積極爭取是必要的,因為其目的是為了減輕政府部門花在文化遺產管理維護之財政負擔,但更不該忘了文化遺產其普世的價值。


所以,遺產經理人到底要做什麼事?


工作內容(Job description):
遺產經理人的責任在於管理維護遺產場所中,所有開放給公眾參觀的事宜。這些包括了:


‧地景(landscapes)
‧古代紀念物(ancient monuments)
‧各種不同時期的歷史性建築,也包含了工業考古(historic buildings from all periods, including industrial archaeology)
‧博物館(museums)


典型的遺產經理人必須是要來自於各種不同背景與實務經驗的專才,他們必須持續地加強他們的多元技術以及在商業環境的限制中找出合作的各種可能性。當然,這是一個結合了文化與觀光管理的新領域,就像是許多的古蹟場所的機能想要去符合參訪者的期望吸引力一樣,遺產經理人的角色便是在保存古蹟場所與經營古蹟場所之間取得平衡,用最適切的方式去推廣或行銷古蹟場所的價值。


遺產經理人典型的工作內容大多仰賴於特殊的職責與資歷,同時要結合以下的工作內容:

•招募、指導與激發遺產經理人員或志工;
•管理預算;
•從外部資源來籌措資金;
•一般的收入來自於門票費用、商品販售以及會費;
•準備企劃案;
•策略發展管理;
•透過出版品、廣告以及媒體來行銷你的遺產吸引力;
•藉由一些創新的方法來發掘、評估與執行遺產的吸引力,來加強遺產的詮釋、互動、樂趣與重要性;
•從顧客研究的結果與其他的統計資料來分析與詮釋;
•開放大眾參觀就是了為了要確保訪客在遺產場所內享有高標準的服務;
•撰寫報告、行銷宣傳品…等等; 


還有很多遺產經理人該關注的事情,只是在眾多的事務中,最重要的價值在於我們究竟在不在乎訪客在古蹟場所內該得到什麼樣的回饋,這關係到了遺產經理人存在的意義與工作內容,如果只是為了要吸引觀光客如此而已,那只要多找幾隻kitty貓來門口走一圈就會有效果了,但如果除了這些之外,古蹟還需要給予社會更正面的價值與意義,那就該更積極的有些作為,我想這是一條辛苦的路,但堅持下去,才會讓台灣的文化遺產在地球村的某個角落有一席之地。


關於《參與式文化資產保存經理人才培育計畫》,詳見:
http://cesroc.twweb.biz/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ews0501-01&Rcg=107778


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文化研究學會2008年年會徵稿啟事


樂‧生‧怒‧活:風格運動、生活政治與私眾社會


Enjoy Living, Raging Lives: Style Movements, Life Politics, and Personal Society


會議日期:2008年1月5、6日(星期六、日)


主辦單位: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文化研究學會


會議地點:文化大學


聯絡電話:0932-102121(賴貞伶)


學會網頁:http://www.csat.org.tw



 * 本次大會可接受的提案形式有:單篇論文、自組子題、圓桌論壇等三種。截稿日期:2007年6月1日


 * 單篇論文申請人請寄中文摘要(800字以內),首頁左上方註明欲參加之子題或開放議題。並請附上作者簡歷(brief CV)(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
 
 * 自組子題申請人請附上子題名稱、構想、該子題發表人名單、子題與簡歷。
 
 * 圓桌論壇提案亦請附上構想、引言人名單、引言子題與提案人簡歷。
 
 * 本年會發表論文及摘要均無稿酬,格式請依學術論文格式撰寫。
 
 * 請以e-mail 寄到文化研究學會 csa.taiwan@msa.hinet.net
 
 * 論文摘要(經年會籌備委員會初審後)審查結果公告日期:2007年7月15日
 
 * 論文截稿日期:2007年12月14日
 
 * 若有任何詢問,請逕行與學會秘書處聯繫。並請參考文化研究年會議題規劃。
 


截稿時間:2007年6月1日                                                   


摘要請寄至:csa.taiwan@msa.hinet.net


※會議主旨:

Lohas、慢活、春吶、良心旅遊、乃至保留樂生院運動,在在都顯現出,在傳統政治場域糾結、停滯,甚或已然僵化的同時,向來被認為屬於私領域的生活方式與風格,卻漸漸發生了各式各樣深層的變化,以及新的實踐與聚合的可能。是否在資本主義徹底滲透入全球的各個角落,乃至即將反噬而造成生態浩劫的此刻,人們也真正開始意識到,生活這樣的微觀層面作為一切的根本,以及這種風格實踐所具有的切身政治效應?而從這樣私人眾多的另類選擇所摶成的新興文化形構,又將開啟怎樣關於未來社會的可能呢?改變已在我們周遭發生,而向來以關注變化的敏銳觸感自許的文化研究,也將即時地加以檢視以及思考介入的空間與可能。


從生活出發,本屆的文化研究學會邀請大家,進行關於生活政治,風格運動與私眾社會各層面的探討。在喜怒哀樂的情緒裏反思生活、社會、文化、運動等不同面項交織穿插的意義。本會涵括下列的相關子題,但也設有開放議題,歡迎大家自由投搞。


※年會議題規劃:


● 草山專題


策劃: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系)tpofen@yahoo.com.tw


草山,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繞的山谷地區,原為凱達梧蘭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清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派遣郁永河來台採辦硫磺,做為製造火藥原料。大正十二年,日本皇太子裕仁草山、北投「御清遊」正式揭開了草山大規模觀光開發的歷史。歷經戒嚴時期蔣家御用花園、國民大會政治舞台,到民眾休閒旅遊的國家公園,察地景、洗溫泉、賞櫻花、看海芋、啖野菜、觀天象、夜幽會、養生息、貽天年,草山不僅是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也成為台北都會區最重要的休閒旅遊區、最高級的別墅住宅區。草山是台灣許多地方發展的縮影,體現了台灣環境開發的環境議題,徵求貼近草山文化的各類政治批判、環境議題、觀光旅遊、地景變遷、文化消費,共同發掘草山的多元面目,書寫草山的文本。


 
● 樂活(LOHAS)


策劃:葉秀燕(東華大學民族文化學系) joyceyeh@mail.ndhu.edu.tw


2007年初,台灣的高鐵,在南北急速的奔馳,帶動不同的地景消費與生活節奏。同時,一股追求「慢食」、「樂活」的生活型態,也在全球和台灣發燒蔓延。「樂活」源自英文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音譯 LOHAS。本子題希望透過反思「樂活」的文化價值,深入探究日常生活消費與環保永續實踐之相關主題。本子題歡迎「樂活族」實踐者及學者透過樂活經濟 (如有機健康食品、生態旅遊、到強調環保再生材質的綠色建築,二手用品與身心靈修課程)等相關文化創意產業,對生活風格、品味時尚、有機健康,消費倫理、環境永續、社會正義,如何有機,怎樣樂活,及樂活的迷思等議題,進行更寬廣的對話與探討。


 
● 參照.亞洲


策劃:蔡如音(台師大大傳所)etsai@cc.ntnu.edu.tw


亞際間批判聲音的 連結,在比較電影、殖民空間、思想史、酷兒文化、女性主義、消費與媒介文化等領域已經累積了一些能量。上一屆的年會,有橫向探索東亞作為「命運共同體」的討論,也有酷兒文化的亞際對話。這一次,讓我們回到一個原點:亞洲的視野是怎麼進入到我們各自的研究興趣和議題?而所謂亞洲的視野意味著什麼?是指研究的 範圍牽涉某個地理區域或再現空間的政治(如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冷戰的亞洲)?或是在知識生產和實踐過程裡參照了特定在地的論述,甚至進而產生了有機的、具備傳承網絡的知識?本子題以擴大亞洲的批判能量為目標,邀請各位來稿超越「東亞認同」之觀點、探討亞洲參照需求的條件和可能。比如說,透過怎樣 的機緣,會(已)讓我們意識或經歷到亞洲互為參照(無論是跨國、跨在地、跨階級、跨性/別、跨種族、跨次文化場景)的需求?什麼樣的議題(像是社會運動、失業、消費、文化生產、歷史探究、發展主義等)可以是亞洲對照與連結的入口?特別歡迎研究生自組相關議題圓桌。



● 「幹」生活


策劃:林純德(文化大學大傳系)dcdlin38@yahoo.com.tw


生活關乎性別/身體,生活更是性實踐的場域,當性、性別、身體已然「開放而脫序」之際,性/別壞份子如何構築她們的另類生活型態呢?有別於反色情女性主義者的簡化思維及厭惡情緒, 對於「幹」此一爭戰性的操演的意涵(誰/什麼「幹」誰/什麼?怎麼「幹」?為什麼「幹」?「幹」哪裡?以什麼樣貌「幹」? 用什麼「幹」?「幹」的人/物數?「幹」的頻率?「幹」的效應?),酷兒運動份子則力求複雜化、多元化、基進化,並從中匯集充沛的反抗性/性別/身體規範的動能,更反生出得以持續性地與「恐色情」意識型態周旋、作戰的政略。本子題廣邀各界共同關切、思索、呈現一群「幹/活」在性/性別/身體常模以外的異類怪胎的多元而基進的生命實踐,諸如(但絕不限於)「多P淫亂」的男同志、「自己搞大肚子」的拉子媽媽、「歪搞」身體的跨性別族群、皮繩愉虐邦、賺吃/援交/公關的查某/查埔/第三性、中老年/原住民/外勞/殘障同志的性實踐、雙性戀主體性的打造、劈腿濫情的異性戀男女、自慰/戀的美學、色情媒介從業者與愛好者. . .等等。


 
● 流行音樂的生態文化探討


策劃:楊祖珺(文化大學大傳系)tc.yang@msa.hinet.net


青年文化藉由歌曲形式的創作與展演,在各類媒體及活動中呈現,始終饒富創意又能引起討論與發想。從1920年代迄今,台灣青年透過劇場、街頭、社會運動、影音媒體、電子網路、線上遊戲、甚至現實政治活動的管道,將年輕人的感情與想像,透過音樂的媒介表達出來。這其中可能拼湊的文化,從民間到統治階級、從殖民到後殖民、從「西方」到「東方」等等,其中的混合文化所透露的訊息,甚至可能超越了世代差異的記憶與感受。舉凡青年流行音樂的政經、文化、歷史等脈絡,音樂型態及模式的探討、青年流行音樂的消費文化、青年流行音樂與公共生活…等等面向的探討,敬請不吝賜稿。


 
● 體育生活(與)文化研究 


策劃:王智明(清華大學外語系)cmwang@mx.nthu.edu.tw


本子題旨在探討體育生活與文化研究的關連,企圖在台灣文化研究學界內部開啟批判性體育文化研究的討論,並藉此與其他相關學術範疇(傳播/媒體研究,體育社會學,體育文化政策,台灣史)進行聯結與跨學科的討論。特別是當運動的範疇不只侷限於體育館和操場,而滲入並深入生活的週遭(如健身中心、公園、街舞,圍棋,乃至飆車)的時候,體育生活的意涵與想像究竟是什麼?它與民族主義、資本運作、身體展演的關係又是如何?透過棒球、籃球、圍棋、桌球、田徑、乃至於瑜珈與國標舞等運動,體育又是如何介入台灣的文化歷史與日常生活的呢?本子題涵納的議題大致如下:


一.如何定義與理解體育文化研究:體育文化研究的想像是什麼?具體的議題為何?理論資源又有哪些?


二.體育文化研究在台灣的脈絡:如何寫台灣的體育文化史?體育文化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三.體育文化與性別:女性主義如何介入體育文化研究?體育活動又如何形塑與挑戰性別角色?體育文化消費又如何被性別化?


四.體育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全球化與人才外流/留,職業運動,明星制度與媒體關係,民族主義的掛勾,民族情緒與資本運疇的衝突


五.體育文化,運動評論與書寫:體育書寫的文學性,運動評論與美學政治


六.運動、健康、生活:「健體塑身」與「保健養生」的運動想像



● 旅居/居旅


策劃:李明璁(台大社會所)mtlee@ntu.edu.tw


全球在地化造成了時空經驗的重組。透過日常媒體與網路使用,人們的身體還未出發,感知與心智已展開旅行;相對的,在基於各種不同意圖的跨國流動中,人們的身心卻又嘗試著程度不一的落地生根。當固著與流動不再是二元對立、而是現代生活的一體兩面,我們該如何理解其中的動態及辯證?舉凡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文本旅行或移動幻想、乃至觀光、旅行、寄居(sojourn)、流放(exile)、遷移等不同旅∕居層次的跨文化實作,都將是此一子題感興趣的研究課題。
 


● 聽覺文化


策劃:李明璁(台大社會所)mtlee@ntu.edu.tw


耳朵沒有蓋子,聲音一直流進來,但這卻不表示,我們的聽覺足夠「開放」。事實上,相對於影像和視覺,幾乎成為當代文化研究的核心議題,我們對於聲∕音及聽覺的社會建構與文化意義,還有待投入更多理論與經驗上的討論。這個panel歡迎所有與聽覺文化之生產、消費、再現、規制及認同有關的論文,諸如各類音∕樂文本、展演活動、科技使用、聲音地景(soundscape)、音樂社群、甚至是研究方法論等等。


 
● 文化惡搞(culture jamming)


策劃:畢恆達(台大城鄉所)hdbih@ntu.edu.tw


 我們在一個品牌無所不在的世界裡呼吸,身上穿著CK內褲、Nike球鞋;早上用Colgate刷牙;到McDonald吃早餐、喝著Coca-Cola;開Toyota汽車、聽Sony音響;到了辦公室使用IBM電腦、Microsoft作業系統、HP的印表機... 而各種品牌更透過充斥公共空間的廣告看板宣傳一種快樂幸福的生活意識形態。「文化惡搞」就是要使用媒體原來的宣傳手法加以轉化,進而達到批判原有宣傳自身的目的;使用最經濟的手法,卻讓企業的真實面貌「現形」;它是一種對抗企業行銷的公共行動。你,我,都可以發揮創意,扮演扳倒鯨魚的蝦米。不管是塗鴉、貼紙、泡泡計畫(bubble project)、行動劇、快閃行動、網站灌水...歡迎投稿,分享文化惡搞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