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堀井義博 (原始出處 http://www.0110110.com/blog/item/227)
資料提供:妹島和世建築設計事務所
翻譯:辜雅慧
雖然不來”上對下”這一套,但即使想跟年輕的同事們熱鬧地共事,也會因為與他們的年齡差距越大而顯得越困難了。
做為一個建築師,妹島可說是還相當年輕;但在她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內,還是不得不讓人感受到年齡差異的存在。不過在其作品中,卻能不斷地察覺到她的年輕活力以及力量的增生。簡潔,以及凝視目標的銳利,在她的建築作品中漸露”兼容並蓄”的勢態。
Kazuyo Sejima(妹島和世)出生於日本茨城縣。1981年畢業於日本女子大學大學院。1981年進入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1987年成立妹島和世建築設計事務所。自1995年與西澤立衛共同成立協働設計工作室(SANAA)。現任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部教授。
妹島和世的作品風格常被形容為「簡潔」,這或許是因為她在初期計畫階段,不但以極大膽的抽象化方式進行工作,而且使用的材料及色彩也都極為低調。從她被刊登在各種刊物上的繪圖中可見其極簡表現,逐漸地,大家也就將這種評價一致化了。
過去吸引人們焦點的日本建築師們,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健談。如藤原一男、磯崎新、原廣司、黒川紀章,皆是雄辯家;不斷地發表難度極高的論文,以表現自己獨特的思想。這些健談雄辯的建築前輩終究也面對了世代交替的命運。若說妹島和世是現今受到注目的日本建築師之一,相信不會有太多人懷有異議。
妹島的建築魅力多少帶有點神秘感。因為她與她的作品,雖然在媒體的曝光度不低,但卻鮮少像之前提到的建築師前輩們,如此熱衷地闡述自己的想法。
的確,妹島並非是那種會清楚說明自己想法的人。或許該說她是那種無法清楚解釋所欲言之物而感到困擾的類型吧。抑或如她自己所言,她是「受到某種刺激才有所創作的人」;與其由自己提案,倒不如說是受到某種條件的刺激進而整合自己的想法。儘管如此,在她的作品中,的確有種撼動人心的強度,也因此常會有超越男性作品的力道。
但妹島本人由外表看來,並非是散發特異光芒的「外星人」;說起來,充其量是個不太起眼的一般女性,一個淡泊恬静的普通人。與終日精神緊繃、無視他人目光、激動雄辯的「充滿朝氣的女性」相較之下,妹島可說是一位不形於色,樸實內斂的女性。至少從其「外表」看來是如此的。
出生於1956年的她,今年將邁入知命之年。學生時期,偶然在雜誌上看到了「中野本町之家(1976)」,久久不能忘懷。之後因緣際會得以參觀實體,並且結識了設計者伊東豐雄,也因此得到在伊東的設計事務所打工的機會。
結束了碩士課程後,隨即進入伊東的設計事務所任職,在那裡累積了相當的實務經驗。之後於1987年獨立開業,心無旁騖地致力於設計事業,一直到現在。在這過程中,她也曾經面臨亳無工作的存亡危機。但在其努力不懈下,得以在國內外競圖中數度取得優勝,以實力爭取到工作機會。並且與之前的共事者西澤立衛成立共同事務所SANAA,目前SANAA與她個人的事務所並行運作。對妹島而言,SANAA與妹島和世個人設計事務所,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存在,但在討論及作業程序上的不同,卻似乎造成了相異的結果。這或許可用一個音樂家在”合奏”與”獨奏”時的差別來做比喻吧!
工作室中模型成山
妹島提到在伊東事務所工作時的情形。「在伊東事務所,案子尚未成熟到某種程度的話,是不會製作模型的」。但在她獨立後自己成立的事務所裡,首先就是對整個建築用地的配置做一個通盤檢視,並製作大量的模型。既使同時有幾個不同的設計在腦中,就算只是一點點的差異,也會將它們全部都做成模型。等到建築物的細部都決定好之後,為了詳細確認其這些細部,再另外製作相對的模型。
「建築」的規模愈大,製作費就愈高,且作業也更加複雜。所以要在過程中製作與實體尺寸相同的模型極為困難。但對妹島來說,即使僅僅是在材料上有些許不同,她都會不斷地做出模型,以便一步步地在完成前確認自己的成效。
模型的尺寸跟實體大小愈來愈接近。從設計之初,直到建築物完成,中間可能已經歷無數次模型的完工儀式了。總之,她就是會不斷地做模型。
曾經在京都大學任教的增田友曾對學生們說過,「我們這種以設計為終身志向的人能透過平面、斷面以及立體面來傳達意念。若要花時間繪製透視圖或是投影圖,還倒不如多思考平面的設計。」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妹島的作法可說是完全與其背道而馳。但先前也提到過,她與其師伊東豐雄的作法,也一樣截然不同。這或許就是她個人特有的風格。
使用模型進行大量檢視作業,與其說是為了探究出所有的可能性,倒不如說是為了掌握唯一的可行性,而從無數的可能性中,一一汰除不適者。如果是在模擬兩可的狀態下,為了不得不選擇而下的決定,或許會被認為是”任意妄為且亳無責任感”的行為。越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判斷時,就會更加難以做出決定。
但在建築設計上,卻常常為這種事感到困擾。或許是為了超脫這種矛盾,也或許是為了削去最後選擇以外的所有東西,所以才會不斷重複這種無可救藥的模型製作實驗吧。以旁人的眼光來看妹島的工作方式,真的是一種會叫人頭昏眼花的單調作業。
它看起來或許就像是一種儀式。但還不如說這或許表示著妹島就某種層次來說,還無法徹底成為專家的一種明證吧。
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個專家,不論好壞,都會有著某種如機械般的運作--換句話說,若出現了某個條件,就可以立刻依循著受過訓練的感知,來做出必要的判斷。這是一種機械化的運作。但年輕人卻非如此,年輕人是一種常常會突然停下腳步來思考的生物。這是為什麼?這是否沒錯?在妹島的建築中,對於極度基本且常識化的事物,永遠會投以最沈靜但也最銳利的疑問。
建築仍有生命
這些疑問,就像是在僵直的肌肉上施以放鬆的按摩劑,對建築這個老化僵硬的概念給予鬆綁,讓年輕的新血得以流動傳送。而且,並非是像外科方式那樣,從建築的“外側"施力,而是對建築的本質,讓其從建築這個概念以自身的力量及潛力重現生機。
因為她對建築這個概念所進行的按摩,使得原本被稱為窗戶或牆壁的部份,能更接近窗戶或牆壁的原始概念。
這就是建築的回春術。她在工作時讓我們所感受到的那種新鮮感,並非是源於特異的新奇,而是像這種充滿朝氣的年輕感。「我覺得建築本身就是不自然,是一件違反大自然的事」妹島總是這麼說。但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可窺看她對建築物一貫的樂觀性。
今年,她的人生也進入半個世紀長的階段。SANAA設計興建的金澤21世紀美術館,自競賽獲得優勝以來,足足花了五年的時間,終於在2004年秋完工。當時受到各方矚目之事,至今仍記憶猶新。今後數年間將會有許多建築作品相繼完工。妹島在競圖中獲得優勝,讓很多原本無法實現的建築計畫,在各先進國家中大放異彩。
或許這些建築會像妹島本人一樣,樸實且不醒目,但它們的內部--不單是"室內"的概念,而是指樑柱、牆壁、地板或屋頂內部--必定充滿了無法言喻的思考及想法在其中。 妹島+SANAA瘋,正在開始蔓延著。
以上資料轉載自:
http://diary.blog.yam.com/sejima2007/article/275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