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05年7月21日 星期四

關於2005年世界遺產新增名單的觀察

又過一年了,我們進步了嗎?


關於2005年世界遺產新增名單的觀察


壹、前言
這幾年似乎到了七月份,我就會習慣性地透過網路去找尋UNESCO’s World Heritage的消息,去年世界遺產的蘇州年會還記憶猶新,今年第28屆的世界遺產年會卻已經悄悄地在7/10~7/17於南非的德班市(Durban)展開,並且也順利地在日前落幕。今年共有來自世界180多個國家共700多名的各國代表參與年會,同時一連幾天的會議也分別進行了多項的議程討論,其中包括了世界遺產瀕臨危險名單所列遺產地的保護狀況、評估國際援助項目中緊急援助事宜、巴勒斯坦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進展報告、世界遺產合作伙伴計劃進展報告、自然遺產能力全球培訓計劃的預算、世界遺產基金及預算報告…等等。其中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世界遺產最新名單的表決,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今年共有來自44個國家,42個世界遺產的預備名單(28個文化遺產、10個自然遺產以及4個複合遺產)在年會中進行表決,同時也有九個擴大指定的提案要交付表決。經過最後21個會員國代表的決議,今年最後確定的名單共新增了17處文化遺產、7處自然遺產、1處複合遺產,同時擴大指定了5處文化遺產與1處自然遺產。其中有三個國家是首次被登錄為世界遺產國,包括了巴林(Bahrain)1991年加入,2005年擁有第一個世界遺產、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1993年加入,2005年擁有第一個世界遺產以及摩爾多瓦共和國(Republic of Moldova)2002年加入,2005年擁有第一個世界遺產(摩爾多瓦共和國今年算是搭便車成功,該國與其他九個國家共十國一同以Struve Geodetic Arc為名的文化遺產共同被列名世界遺產名單之中)。因此截止目前為止,全世界目前共有812處世界遺產(分別是628個文化遺產、160個自然遺產以及24個自然遺產),分佈在137個締約國之中,世界遺產數量破千的目標,大概再過幾年就能夠看到。
所以呢,我還是得習慣性的去瞭解一下今年的大會議程以及被列名世界遺產名單的國家其經營文化遺產的態度與趨勢,希望啦,希望台灣這個來個颱風、下個雨,一堆東西就會熊熊不見去的國家,將來可以有機會把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產推向世界的舞臺。


貳、不進則退,謂之危矣
雖然古諺有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在這高度競爭下的普世價值裡,反觀我們的社會其實若不進步,那就是退步了。這個現象用在當今全球的文化遺產保護趨勢裡更是如此。以「世界遺產」這個國際化的知名「品牌」來說,若以本屆年會閉幕時的締約國來算,《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文後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已經有高達180個國家簽署認同書,成為目前締約國數最多的國際公約之一。這就好比是PRADA已受到180個國家的消費市場所認同,然後各國都在絞盡腦汁的爭取該品牌在其國家的代理權般,爭取到國家代理權後,接著就是要搶佔該品牌的市佔率,因此每個締約國在每年七月時就會收到PRADA總部所公佈最新的旗鑑店座落名單,這樣的比方或許只能讓諸君莞爾一笑,但國際的現實趨勢就是如此,世界遺產列名清單的重要性,已經成為繼奧運之後世界各國所可以積極展現「文化國力」的戰場,在這樣的競爭條件下如果當世界各國都紛紛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的締約動作後,無法參與締約的台灣,難道就只能原地踏步似的,土法鍊造屬於我們自己閉門造車的文化遺產政策嗎?我想,這可能太過鄉愿了,所以我整理了我感興趣且值得一提的幾個現象來聊聊:



(1)中國勢力掘起,不是經濟策略,而是文化遺產政策
中國大陸近幾年在全世界經濟市場的規模與地位,已經促使資本主義的火燄燒向中國大陸的領導中心。然而這樣的全球戰略角色不僅反映在中國大陸對經濟市場的競爭優勢上,同時間,中國政府當局也深諳若要在未來的世界裡與經濟勢力為馬首是瞻的西方世界並駕齊驅,文化深度的先天優勢是最不可忽視的必殺密技。中國政府這幾年可以說是文化與經濟政策大躍進的時代,經濟策略在這裡不談,因為我也不懂得怎麼談。但文化遺產政策卻因為獲得政府高層的全力支持,促使中國大陸這幾年積極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ICOMOS的義大利羅馬中心保持十分良好的互動關係,雖然中國大陸自1987年才開始積極申報世界遺產的名單,但由於中國大陸之前的社會經濟發展落伍太久,導致「不小心」保存了數不盡的文化遺產,因此這十年間已列名世界遺產名單的數量,若連同剛剛獲得通過的「澳門歷史城區」算在內,已經高達31處世界遺產,已經擠身全世界前五名世界遺產大國,


中國大陸這幾年早已準備好數以百計的世界遺產預備名單,打算每年都要丟一些報名表到世界遺產委員角逐年度列名,今年便僅提報「澳門歷史城區」(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參賽,並且全力動員勢在必得,這點可以從中國大陸派出200名的與會代表前往南非德班,強力向世界各國代表行銷澳門的保存經驗看得出來。澳門自從被葡萄牙統治以來,一直是中西文化的大熔爐,保有許多中西文化的遺產價值,尤其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大陸以後,中國政府當局便投入一千八百多萬美金給澳門特區政府(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支持超過一百個以上的保存與維護文化遺產場所的計畫案,同時在2002年的時候就已先將申報世界遺產的提案送交世界遺產委員會,如此才能順利的在本月列名世界遺產之列。


「澳門歷史城區」是連結相鄰的眾多廣場空間及二十多處歷史建築,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涵蓋範圍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羅倫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汀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咤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二十多處歷史建築。


這片區域是昔日華洋共處居住的舊城區,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開創許多“中國之最”。如最早一批天主教堂建築、最古老的教堂遺址、最古老的西式炮台群、最古老的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第一所西式大學、西式醫院、外文報紙等等。這個大範圍的建築群,呈現着海港城市和傳統中葡聚居地的一切典型特色,包括中西文化融匯交流的特點(以上文字內容部份節錄自澳門文物網)。


(2)擋不住的趨勢:擴大遺產指定的魅力
另一個有趣的趨勢,我去年也寫過一篇文章談到過,擴大遺產指定的機制讓世界遺產的整體性有更多的可能性,它主要的精神便在於要打破地理與國界的限制,讓同樣屬於同一個脈絡下的文化遺產可以一起被納入同一個遺產範圍,這樣的機制其實是減少同一遺產重覆申報的狀況,另一個目的便是要突顯追求遺產完整性的積極態度。以今年被擴大指定的英國世界遺產「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為例,在古羅馬時期,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自西元120年開始建造長達117公里橫跨英格蘭北部的城牆,劃分屏障為英國北邊疆域和羅馬帝國西北邊界,並且每隔8公里建有後來成為要塞的碉堡,這段重要的軍事設施當初為了抵抗北方的蠻族,而歷經了數百年來的歲月痕跡,其重要性讓它早在1987年就被列名世界遺產,因為「哈德良長城」在英國的殘蹟是證明古羅馬帝國曾經在將軍事足跡橫跨到英國本土的最佳實證。然而在古羅馬時期所遺留下來的人造遺蹟中,規模最大的當屬「?」(Limes),而這個Limes是當時在邊境用人工所建造的防禦性構造物,然而同樣的構造物在德國也有一段,因此幾年前世界遺產委員會便有意要將這兩個現存於不同的二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但在古羅馬的歷史上卻有著相同角色的Roman Limes一起列為世界遺產。所以今年被擴大指定的官方名稱「羅馬帝國之國境」(Frontiers of the Roman Empire),指的就是這個古羅馬時期基於防禦工事之所建的人工構造物,而將德國與英國這二個國家所分別擁有的同一種文化遺產是一為一個群組而言。


P.S: 對Limes不懂的,請到這裡>>>http://www.limesfilm.com/index1.html


另一個很棒的例子,是今年的世界遺產擴大指定的項目將名建築師高第在1984年被列名世界遺產的三棟建築(原來的三個建築作品是位在巴塞隆納的Parque Güell, Palacio Güell and Casa Mila)之外再增加四件作品,也就是七件建築作品共同視為同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這新增加的四棟建築物分別是Casa Vicens (1883-85); Gaudí’s work on the Nativity façade and Crypt of the Sagrada Familia cathedral (1884-1926); Casa Batlló (1904-06); Crypt in Colonia Güell (1898-1905),同時並正名其遺產正式名稱為「安東尼高第的作品」(Works of Antoni Gaudí),也就是說將來去西班牙參觀高第的建築作品,以上這七件作品都可以視為是世界文化遺產,高第因此也成為目前為止世界遺產名單中單一建築師作品被列名世界遺產最多的建築師,可見他的建築地位不言可喻,當然,我深愛的Frank Lloyd Wright將來一定會幹掉高第的,哈。


至於另一個擴大指定的世界遺產是比利時與法國的鐘樓,這次是將法國北部地區與比利時Gembloux地區共23個鐘樓一起視為一個組群,然後與1999年已先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比利時法蘭德斯(Flanders)與華隆(Wallonia)地區30個比利時人的鐘樓共同被列為世界遺產,這些興建於11到17世紀的鐘樓,展現了羅馬、哥德、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他所代表的高度文化意義是部份的西北歐國家(如:法國、比利時與荷蘭)透過興建鐘樓來贏得所謂的公民自由,因為最早的鐘樓其矗立的原因是為了表示一個地區的公民意識有其自覺的意象,是一種非常具自由意味的象徵。這些加起來53個鐘樓將被正名為「比利時與法國的鐘樓」(Belfries of Belgium and France)。


詳細的鐘樓名單
http://whc.unesco.org/en/list/943/multiple=1&unique_number=943bis


(3)台灣古蹟有免死金牌?解讀瀕臨危險的世界遺產名單其意義
所謂的「瀕臨危險的世界遺產名單」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退場機制,所謂的退場機制其實也就是當你的功課表現不好時所給予留校查看的一個處份,如果留校觀察時間過久成績又不進步的話,那就只好把你開除了。這是當初《世界遺產公約》所制訂時已考量到的世界遺產「品質保證」的一項條文,在《世界遺產公約》的第11條第四款裡即將這項規定的精神說明的很清楚,當然啦,要被列名在「瀕臨危險的世界遺產名單」中就必須先具有世界遺產資格才能被列入,被列入觀察名單是很丟臉的事,尤其像去年被列入「瀕臨危險的世界遺產名單」的德國知名觀光景點「科隆大教堂」,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始建於西元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在歷經數百年來不同時期的增修建下,直到西元1880年才算是大功告成,因此她一直都是哥德建築的代表作品,她只不過是犯了一個全世界已開發國家都會犯的錯,就是在科隆大教堂旁邊的塞納河沿岸興建大量的高層建築罷了,但此舉卻遭致評審委員一致認為該教堂四週的都市景觀也必須納入保存區一同考量,所以科隆大教堂能怎麼辦呢,人也不是她殺的,教堂本身無危險之虞,但週邊環境的惡劣卻讓她被留校察看,這點到是值得我們好想想的事情,不過他今年的考試還是不及格,所以還是被留校察看中。


因此簡單說所謂的「退場機制」,就像是經營不善的上市、上櫃公司證期會通常會透過審慎的評估機制來監督這些有問題的公司,通常第一次被抓到,會有所謂的暫停交易這樣的功能,讓這些公司在公開市場上暫停交易,若再不改善就會打入全額交割股,再不行就只好請這家公司退學下市,這便是一個掌握品質關鍵的功能。所以世界遺產委員會藉由這樣份名單來決定哪些國家的世界遺產經營不善或保護不力或過份開發…,因此被列在這份名單的遺產每年都需要經過重考,考不好就第二年再考一次,考及格者就會被從名單中剃除,因此這樣的機制讓每個世界遺產國都有壓力要「持續地」關心自己的遺產健康狀況。


此外,《瀕臨危險的世界遺產名單》也是希望提供一個遺產在受到破壞時,向該遺產地國家提出諮詢、敦促和幫助的功能。以非洲地區為例,為數眾多的國家目前合共有六十三處世界遺產(64處文化遺產、33處自然遺產和3處複合遺產),但這些世界遺產卻有十七處已被列入《瀕臨危險的世界遺產名單》,這個數字幾乎佔全球瀕危遺產總數的一半,除了人為或天災的破壞外,還包括有些國家比較貧窮,缺乏資源妥善保護。因此,世界遺產委員會在今年大會進行過程中,與會全體一致通過成立「非洲世界遺產基金」,用以協助非洲的世界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同時,中國及荷蘭等國家表示願意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其中,中國大陸將出資三萬美金率先支持此基金的籌募。


以上這些議題,其實跟往年都大同小異,只不過我們都無法清楚的體會這之間的運作模式,所以也不覺得應該要跟台灣扯上什麼關係,就像是今年有一個世界遺產「Struve Geodetic Arc」是破記錄的由十個國家(白俄羅斯、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共和國、蘇聯、瑞典、烏克蘭)來共同做為世界遺產的列名國,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因為「仄哄胎」而將屏東縣有名的二級古蹟下淡水溪橋沖斷的事情,這座橫跨高屏溪的舊鐵橋,之前就因為橋的一頭是高雄縣,橋的另一頭是屏東縣,而造成在指定古蹟時出現都沒有人要管的情況,最後做成的決議是橋的中心點分一半,一半歸高雄縣管、一半歸屏東縣管,這樣的觀念再去跟世界遺產的操作相比較,就會知道台灣的觀念有多詭異了,只是不知道現在斷橋的部份是高雄縣較多還是屏東縣較多?將來要修的時候可能還要爭誰要多出點錢或少出點錢吧。


參、小結
結束了今年非洲德班的年會,明年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也決定在明年7月於波羅的海三小國最南端的立陶宛(Lithuania)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舉行。每年年會的舉行地點都可以看見世界遺產委員大會他們精心選擇會議所在地的用心,因為透過會議的舉行,可比讓承辦會議的國家其世界遺產的實質問題與知名度有正面的幫助,同時,也讓各國的與會代表有機會可以實際接觸不同文化面向的問題,這也是世界遺產相關組織一直在推動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的觀念。對我們台灣來說,這樣的官方活動我們雖然不能參加,但反觀我們台灣這個蕞爾小國,小小的土地上,我們對每一個縣市政府所管轄的文化遺產是否真的能重視彼此之間的差異價值,是否能真正關心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產,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台灣擁有古蹟數量最多的台北市與台南市,這幾年已經明顯的有在「動」,但我們對於文化遺產的觀念若始終停留在古蹟修復技術的層級上,我們將會落後先進國家太多太多…。要讓文化遺產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真的不太容易,但國際趨勢已形成,要不要「獨立」於世界潮流之外,我想不必辦公投,大家心裡面應該也有期待吧!



2005年6月23日 星期四

閱讀《開門見山色》

書名:《開門見山色》
作者:阮慶岳
出版:麥田出版   

今天,一早應該是在樹德評大二期末總評的,但你們也知道嘛,學生什麼不會,拖時間是第一名的,所以拖拖拉拉的到下午才開始評,索性我早就準備了帶精神食糧去,因此利用早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就把這本阮建築師的大作看完。   

這本書,我很用力的推薦給對建築尚有想像空間的朋友看,至少,喜歡文學的朋友是絕對要把玩一下的,因為若不是阮慶岳紮實的文學背景,很難會去將這些建築師的作品與文學家相提並論,文章之有趣,在於行文之間將建築與文字的情感弄得一付水乳交融的感覺,總之,很好看的一本書。至少,在這炎炎夏季來臨之際,可以藉這本書給自己熱情的建築溫度…………沁心涼一下。  
哈!
  
順道將幾段文字摘錄於後:  
書中第22頁提到,阮慶岳對Steven Holl的作品有著以下的見地「…霍爾在建築界的地位,卻一直是隱諱不明,某方面而言,他已經有著任誰都無法默視的時代位置,但似乎又不能得到全然的注意與肯定。」  
哈,阮建築師說得對,這同樣也是我心目中的Steven Holl啊!! 

 Steven Holl曾說:「如果想使你的空間生出靈性動人的品質,要適度與自然氣候相結合,要懂得如何與太陽(陽光的角度)對話,更要會利用風與雨在空間中產生的特質性。」(p.28)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建築師之一Glenn Murcutt也被阮慶岳拿來與自然主義文學相論,其中Glenn Murcutt是一個常常喜歡將一些特別具意義的話變成他在建築設計過程中的一個註腳,其中他曾將他父最喜歡梭羅的一句話拿來自我勉勵,這句話我很喜歡,他是這麼說的:「因為我們大部份的人一生都只是在做一些平凡無奇的事,那麼最重要的,就是努力把這些平凡的事做到最好的狀態。」(pp.79-80) 

 最後呢,下面這段文字也很讚,是我之前上現代建築史給學生的一段話,當然,這不是我說的囉
 
"Life is not about maximizing everything, it's about giving something back - like light, space, form, serenity, joy."
                                                                              -Glenn Murcutt


下面的網址可以讓你們更瞭解他一滴滴….
http://www.abc.net.au/arts/architecture/arch/ar_mur.htm



2005年4月11日 星期一

2005年歐盟當代建築獎


資料來源:歐盟執委會文教總署,IP/05/409, 11 April 2005,

 


 

歐盟執委會文教執委費格(Figel)先生與巴塞隆納市長Joan Clos頒予荷蘭建築家Rem Koolhaas 2005年歐盟當代建築獎-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築獎(the European Union Prize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Mies van der Rohe Award 2005),評審團所授予榮譽的作品為柏林荷蘭大使館。





 

歐盟當代建築獎兩年乙次,2001年由歐盟執委會與密斯.凡.德羅基金會(Mies van der Rohe Foundation)共同創辦,對歐洲建築在概念、技術及建築品質表現卓越與創新者致上最高榮譽,並在歐盟文化2000計畫架構內實施,頒予奬金5萬歐元及西班牙藝術家Xavier Corbero之雕塑獎座乙只;比賽對象可為有經驗者或新手,總計有242件作品申請,這些作品均需於20031 1日至20041231由歐洲地區建築專家與各國建築協會完成。9人組成的國際評審團,由2003年得奬者Zaha Hadid主持評選,自入圍之5件作品選出優勝者,這5件作品除了柏林荷蘭大使館外,尚包括倫敦摩天樓-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the headquarters of Swiss Re in London)、英國伯明罕Selfridges & Co百貨公司、巴塞隆納2004論壇天地(the Forum 2004 esplanade)、葡萄牙Braga市立體育場( municipal stadium)

 

歐盟文教執委費格先生於頒獎典禮致詞表示:「被提名的作品證明歐洲人日常生活中建築文化的重要性,它們結合生活機能與美觀,對創造和諧與實用的環境扮演重要角色」。另外有特別獎-新人獎頒予嶄露頭角的建築家,獲得1萬歐元奬金,得獎者為Pieter Bannenberg, Walter van DijkKamiel KlaasseMark Linnemann,其作品為荷蘭烏特列茲(Utrecht)的BasketBar,進入該獎項提名的28件作品將在巡迴展覽中集體展出。

 

進一步資訊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