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從頭
在台灣建築保存的領域中若要說出一位國際級的保存理論大師,大家應該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費頓博士(Sir Bernard M. Feilden),若真的連名字聽都沒聽過也沒關係,去建築系圖借一本《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或是修習徐老的「歷史建築的保存理論與實務」這門課,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認識這位大師級的人物在建築遺產保存工作上所做的努力。但若提及Jukka Jokilehto(在此暫譯為攸卡-歐克雷多)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就會有點陌生了,不過在今年三月份出版的《建築保存季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中卻罕見地由前述這位英國著名的古蹟保存學者費頓博士撰寫了一篇小小的短文(只有4頁)來介紹攸卡,並刊載在這份由費頓博士所創辦的期刊(註1)上。
所以當我看見這篇短文時,忍不住就信手拈來的將其全文大意轉載上來,順便讓大家認識這位現今活躍於國際古蹟保存界的重要學者。第一次跟攸卡見面是今天五月份和傅老一起去匈牙利佩琪(Pécs),參加由ICOMOS所主辦的國際研討會上,這位國際知名的古蹟保存專家,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當屬1999年出版的《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系圖也有)(http://www.amazon.com/History-Architectural-Conservation-CONSERVATION-MUSEOLOGY/dp/0750655119/sr=8-2/qid=1171031544/ref=sr_1_2/102-0640206-0409729?ie=UTF8&s=books),這本由他的博士論文改編的著作,是全世界少數完整闡述各國家古蹟保存發展脈絡的專書,因為費頓的這篇短文,讓我轉譯了這篇文摘,算是遠在台灣的我給予他剛過完66歲(註2)生日的禮物吧!
誰是Jukka(註3)?
攸卡-歐克雷多是1938年7月15日出生於芬蘭的赫爾辛基,他的父親是一名建築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擔任過陸軍上尉與當時的蘇俄交鋒過。攸卡在芬蘭也是一名建築師,1957年他在芬蘭赫爾辛基的工藝大學(Polytechnic University)開啟了他的建築教育,1961年去當兵,退伍之後就去跟著他父親進入了建築實務的領域,之後又跟了芬蘭籍的建築師Helkki Siren(註4)做一些設計案,隨後又與另一位建築師Olli Kivinen做都市規劃的工作,最後則又回到他父親的事務所從事一些都市規劃顧問的工作。
生長在北歐國家的攸卡,「音樂」對他的日常生活來說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他從小就接觸小提琴,所以海頓(Haydn),莫扎特(Mozart)與博凱里尼(Bocherini)對他來說都如數家珍。
1970年,攸卡決定申請羅馬的ICCROM(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註5)的建築保存課程(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course),這也開啟了他踏上建築保存領域的轉捩點。
建築保存專業的養成訓練
在ICCROM的建築保存課程結業之後,他隨即前往西班牙的塞哥維亞(Segovia)(註6)學習景觀(Landscape),但卻接到了當時ICCROM的主任Paul Philippot的邀請,請他回去擔任ICCROM建築保存課程的助教(Assistant)。
1972年,攸卡在羅馬認識了Derek Linstrum(註7)博士,並進而接受了英國議會(Britich Council)的邀請前往英國約克(York)鎮,進行一個長期的保存課程,因為這個緣故攸卡在英國陸續接觸了Patrick Faulkner、Gillyard Beer、Donald Insall建築師以及費頓博士。1973年起,他與羅馬的Gngliemo De Angelis d’Ossat教授,一同在羅馬進行一連串的建築相關課程。爾後,他開始意識到每週的教學工作與保存實務操作之間的經驗交流是非常寶貴的過程,透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課程的訓練不僅學生有收獲,也讓他與各國之間的保存專業者有了更多觀念溝通的機會。於是Jukka藉著國際課程的操作經驗,開始將研究與教學重點放在這些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保存工作建立起一套方法學,當時他是ICCROM內唯一一位具有專業素養且具國際觀的建築師並開始前往不同國家如印度、斯里蘭卡地區取得第一手的田野資料。
1975年對攸卡來說是生命中重要的一年,因為這年他認識了從伊朗來羅馬進行國際建築課程的Azar Soheil女士,認識兩年後於1977年他們就牽手進禮堂了,並在1980年生下老大Darius,二年後再添一子Dara。在這段期間,原本在英國就與攸卡見過面的費頓博士,受Paul Philippot的邀請加入了ICCROM並且擔任顧問的工作,1977年費頓博士甚至被遴選為ICCROM的主任。
博士班期間的研究成果
從在羅馬的建築課程開始,攸卡擔任建築保存歷史的講師也多年了,這也導致他決定再進修攻讀博士學位,有了之前與英國的關係再加上與費頓博士的熟稔,攸卡順利地進入英國的約克大學就讀博士班,並師承在Derek Linstrum與費頓博士門下,他花了四年的時間,在1985年拿到博士學位,畢業之後攸卡仍對論文的內容繼續補充研究成果,最後在1999年由Butterworth-Heinemann出版社將他的改編後的博論加以出版,這本著作費頓博士給予極高的評價,甚至在1993年費頓博士與攸卡還一同出版了《世界文化遺產場所的經營管理指導方針》(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一書,這本書曾於1998年再版並翻譯成法文、中文(簡體版)、泰文,波蘭文、波斯文與俄文等15國語言。費頓博士就認為攸卡是目前世上少數能夠將廣泛的保存研究史料出版成專書的第一人,因為攸卡會說多種歐洲國家的語言,仔細算起來還挺挺嚇人的,他總共會說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瑞典語以及他的母語芬蘭語,如果不包括他現在在北京學中文的兒子的話,他們一家四口快要像小型聯合國了,因為她老婆是伊朗人所以會波斯語,不過攸卡倒是從未想要學波斯語,所以他跟她老婆溝通都是用英語、芬蘭語、法語或義大利語溝通,酷吧!
小結
從1983年起,攸卡一直就是代表ICCROM參與世界遺產委員會相關會議的不二人選(因為ICCROM與ICOMOS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專業顧問單位),到今年已邁入第二十個年頭,這一次在匈牙利的會議他就是代表ICCROM前來的,在整個會議的進行過程中,我發現攸卡的角色往往是主席在討論議題無法獲得多數共識時會被抓出來調停的必備人選,往往他對議題做完評論(comment)後,爭議大概就結束了。對我來說,透過費頓這篇短文除了讓我更瞭解攸卡這位活躍國際保存組織之間的學者其研究歷程外,也讓我再次對台灣的古蹟保存運動自1970年代推動以來有一些些的感慨。
台灣的保存議題與觀念向來以日本為馬首是瞻,雖然亞洲多數國家常以木構造的使用狀況不同於歐洲國家石構造的狀況而排斥其保存方面的觀念或態度,但預設立場的排他性往往會讓我們喪失了瞭解保存真諦的價值與問題,尤其在面對文化遺產共同「價值」的建立時,我們對於文化遺產的態度就會產生分岐,專業者如此,更遑論其他非專業者了。我記得我在匈牙利的會議期間曾試圖請教攸卡一個我覺得是本質性的保存問題,我問他一個國家的「保存哲學」(Conservation Philosophy)該如何建立或是踏出第一步?他想了數秒後告訴我,就是「溝通」(communicate)!就像我在會場跟他交談的態度般,他認為溝通是問題解決的原始辦法,這個簡單的回答讓我思考了很久,或許我們在台灣的專業者與非專業者在面對建築遺產的保存議題時都太欠缺虛心的溝通與尊重異議的心胸,如果大家都自許為專業者,那麼專業之間的共識是否該被確立?我想大家處在這小小的土地上,多元文化的認同與瞭解遠比故步自封地圍在自己稱王的領域中會來得重要,這篇文章是個註腳,希望台灣的文化遺產保存工作會有「溝通」的開始。
(註1)沒辦法!誰教費頓是出錢的人,不然這種介紹文(而且還只有四頁)要能登上國際期刊好像有點點怪怪的。
(註2)1938年7月15日出生。
(註3)經過我討教過Jukka本人後,終於會唸他的芬蘭名了,就是叫 ”U卡”,在會場上大家都這麼叫他的。
(註4)http://www.archinform.net/arch/1626.htm?ID=o5lsUXMvLj4BfYW5
(註5)ICCROM是一個1959年成立於羅馬的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要是推動國際間的保存組織進行合作研究,並追求高品質的保存實務與教育訓練,當初成立是在1956年的UNESCO的第九屆會議中決議的,因此這個單位的對話管道多為政府與政府之間的相關組織。
(註6)塞哥維亞是西班牙馬德里西北方約90公里的城鎮。
(註7)Derek Linstrum是一位有多年實務經驗的英國建築師,曾在1971年英國約克大學教授「建築歷史與保存」的課程,並曾在ICCROM從事教學工作達24年。
* 附圖為我跟Jukka的合照